主页 > 旅游攻略

泸州赤水红色旅游路线(红色大地的新长征)

沈芳蕤 2024-03-02 06:57:12

摘要:滔滔赤水河,在流经二郎滩后,向着古蔺县太平镇太平渡渡口一路奔腾。站在赤水河畔仰望巍然伫立的太平渡渡口纪念碑,可以看到横跨在川黔河谷间的红军渡大桥与之同框。为何这里每天

滔滔赤水河,在流经二郎滩后,向着古蔺县太平镇太平渡渡口一路奔腾。

站在赤水河畔仰望巍然伫立的太平渡渡口纪念碑,可以看到横跨在川黔河谷间的红军渡大桥与之同框。

为何这里每天都能吸引各地游客和学者打卡研学?

长征就是答案。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转战古蔺长达54天,地处川黔交界的太平镇,则是主要转战地之一。

鸟瞰太平镇。

2021年,泸州市提出以“弘扬长征四渡赤水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主线,打造以四渡赤水为重点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的重要承载区,太平镇围绕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传承带,打造四渡赤水红色文化核心IP,通过整合红色资源,助力“南翼”发展。

守好红色家底,活用红色资源

太平镇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革命遗址资源,仅长征街、胜利街两条500米长的老街上,作为红军长征各驻地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旧址就有256处。

四渡赤水期间,中央及红军机关驻扎太平镇,留下了总司令部、总政治部、红军医院、红军银行等。

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传承带建设契机,太平镇以红色旅游为主要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名镇。

2022年,太平古镇景区共接纳游客30万人次。

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渡口纪念碑。

红色家底既要守好,更要用活。

12月7日,大雪时节,太平古镇在清晨迎来一抹暖阳。

上午10点,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内人潮涌动,来自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的参训学员、宜宾等地的观摩团成员,分批次进馆参观。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离开遵义西进,兵分三路,打算从四川泸州、宜宾之间渡过长江……”宜宾长宁县文广旅游局观摩团成员是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讲解员司晓芳当天接待的第一批游客。

记者留意到,每完成一个展区的解说,司晓芳都会稍作停留,给游客留一至两分钟时间提问和互动,偶尔有游客出题想考考司晓芳,她都能从容应答。

“很多游客对四渡赤水的故事都有所耳闻,但准确了解史实的仍是少数。”在司晓芳看来,应该利用好太平镇丰富的红色资源讲好长征故事,作为讲解员的她,任务是让游客把这段历史了解透彻。

为此,她还会通过反复阅读《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红星照耀中国》等红色书籍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穿过陈列馆,在太平古镇,红军走过的马蹄石阶依旧,住过的青瓦木屋如昔。

拾级而下,一幕幕还原历史的场景映入眼帘。

红军临时医院旧址内,展陈着当年医治红军的医疗器具和病房复原现场,两排条凳、一张木板,垫上稻草扎的“床褥”,就是一张病床。

透过玻璃展示柜,每个布满印痕的老物件,都在无声诉说着88年前那场远征的不易。

游客徐文丽一边参观,一边在朋友圈分享在太平古镇的见闻。她配文道:“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太平老鹰石。

让红色基因活起来,既要保护好长征文物,更要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公路会唱歌真有意思,特地开车来看看!”近日,市民徐航从泸州主城区自驾来到太平镇打卡奇兵大道音乐公路。

今年8月,一则题为《听!古蔺这条公路会“唱歌”》的新闻为太平镇引来一大批专程打卡的游客。

这条大道是省内首条音乐公路,也是古蔺县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点位之一,当车辆以5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优美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旋律便会随车响起,其奥秘在于公路在建造时切割出特定序列沟槽,当车辆驶过沟槽时产生微震动,就能汇合形成特定的音乐声响。

在项目建设中,泸州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为引领,以国省两级重点项目为核心,市县项目为支撑,全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17个泸州段项目建设。

其中,国家级项目太平—二郎四渡赤水长征历史步道建设已全面完成,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改扩建已报中宣部审批,太平镇至二郎连接线重要节点、红色氛围营造、九溪口渡口、二郎渡口改造等首期旅游沿线项目已完成打造。

一批崭新的红色文旅资源,为太平镇“红色旅游快车”装上新引擎。

传承红色基因,古镇向美而行

红色基因既要挖掘传承,更要根植于心。

近年来,太平镇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强化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优质文化供给,持续丰富文明实践活动内涵,让传承红色精神和传播社会正能量紧密联系起来。

这其中,阵地建设是关键一环。

走进位于太平古镇的红军书屋,古朴的书香氛围扑面而来。

坐落于景区内的小书房虽仅能提供34个阅读坐席,但因3000余册以红色文化题材为主的藏书,仍然让这里成为游客和参培学员查询红色文化资料和休闲阅读的热门打卡点。

“‘微型图书馆进景区’是太平镇“文化+旅游’的一种尝试,也是公共图书馆与景区联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的一种探索。”太平镇文化站站长刘中波告诉记者,目前太平镇还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机要馆、好人馆、科普基地、非遗传习所等老百姓身边的活动场所串联成珠,打造出文明实践阵地的“红色朋友圈”。

有了文明实践阵地,太平镇将文明实践活动全域覆盖。

路面干净了、绿化变多了、邻里更加和谐……如今的太平镇长征街社区正在悄然改变。

提起现在的社区生活,不少居民都感慨:“真的安逸多了!”

太平古镇全貌。

社区的幸福缩影背后,是一条以“红色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探索路径。

长征街社区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以太平古镇为中心,辖下的长征街、红军街、顺河街等都紧邻太平古镇景区,沿街商铺就有上百家。

可以说,长征街社区是展示太平形象的第一扇窗。

长征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探索形成了商铺联防自治模式。

“每户商家都是我们社区的志愿者。”长征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杨梅说。

商户周小敏是商铺联防自治小组的一名成员。

她告诉记者,作为商户,首先要诚信经营,不能破坏太平古镇的形象;其次,遇到游客来问路时,要热心提供帮助,推动人人都是红色精神的践行者。

为了守好一方红色资源,长征街社区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景区内游客多,遇到有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居民们都会主动上前制止。”社区文明蔚然成风,陈杨梅看在眼里,乐在心中。

建设美丽村庄,“红”为底色更耀眼

九龙村是探访太平镇革命遗迹的必到之处。

1935年初,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期间曾三次来到九龙村,三次在九溪口渡口渡过赤水河,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歼灭敌人。

革命的火光,正为九龙村照亮乡村振兴的求索之路。

虽然拥有光荣的红色历史,但苦于没有支柱产业,过去又长期缺水,九龙村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机遇,出现在两年前。

2021年,九龙村被确定为“推动红色村庄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的试点村。

以“红”为底色,着眼“美丽”二字,给九龙村的乡村振兴打开了答题思路。

乡村要提升颜值,资金投入是关键。

钱从哪里来?九龙村没有坐等。

推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以来,九龙村积极整合手上的红色资源,集成发力,发挥财政奖补资金作用,撬动中央、省、市、县等层级的各类资金向建设红色美丽村庄集聚。

“手上一有资金,我们就优先建项目。”九龙村驻村第一书记刘逾鹏的这番话,现在就能在村里找到印证。

围绕高标准建设要求,九龙村目前已重点打造出九溪口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服务中心、红色驿站、红色人家等系列红色基础设施项目。

九龙村前临绿水,背靠青山,又有红色资源,建设红色美丽村庄优势明显。

如何在传统农业中找到发展机遇?刘逾鹏邀请记者到九龙村古郎橙海甜橙基地走走,答案就藏在其中。

九龙村古郞橙海基地。

从九溪口渡口出发,驾车几分钟便可到达九龙村古郎橙海甜橙基地。

这里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古蔺段)公路紧紧环抱,沿路的红色景观与绿色产业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寒冬已至,甜橙基地内整齐栽种的果树还挂着金黄圆润的果实,随手采摘品尝一个,果肉细腻、橙香四溢。

九龙村实行一三产业融合、农旅结合。

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借古郎橙海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契机,以村集体经济为主体,以连片种植模式培育甜橙3000余亩,目前年产值可达500余万元。

下一步,九龙村还计划与企业合作研发NFC(非浓缩还原汁)果汁饮品,把精品蔬果真正带出大山。

“从研学游到乡村游,能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以前觉得难的事现在变成了现实。”谈到这里,刘逾鹏脸上满是笑意。

太平镇以九龙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样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在全镇推广红色美丽村庄建设。

目前,全镇已种植甜橙8080亩、红梁7000余亩以及蜂糖李、凤凰李1100亩。

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之问,太平镇这片孕育出红色文化的土地正向新而行。

来源:泸州融媒

#文旅泸州##泸州头条##泸州旅游#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