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江门良溪古村旅游路线(宋代南雄珠玑巷南迁姓氏村落录四良溪古村)

沈芳蕤 2024-03-02 14:34:11

摘要:相关链接:1.宋代珠玑巷南迁“珠三角”移民姓氏村落(一)广州、花都、从化2.宋代南雄珠玑巷南迁姓氏村落录(二)江门五邑地区3.宋代南雄珠玑巷南迁姓氏村落录(三)南海、顺德“良溪古村

相关链接:

1.宋代珠玑巷南迁“珠三角”移民姓氏村落(一)广州、花都、从化

2.宋代南雄珠玑巷南迁姓氏村落录(二)江门五邑地区

3.宋代南雄珠玑巷南迁姓氏村落录(三)南海、顺德

“良溪古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棠下镇北面,具有近1000年的历史,是一个开基久远、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而且至今保护较为完好的古村落,保留明清建筑最为丰富,村容甚具古典气息,这里流传“罗贵南迁”的佳话,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该村始祖罗贵带领30余姓97户人家,从南雄“珠玑巷”迁来此地开基繁衍生息。并保留着许多史料,是继南雄珠玑巷之后,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海外文化交接的一个重要中转站,被称为“岭南第二村”。该村人才辈出,散布海内外。

南宋时期(1127—1279年)从中原南迁的一批汉人曾经在“珠玑巷”居留约一个半世纪之久,以后对广东居民的构成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珠玑巷人南迁并不是同一年月同一批次成行的(咸淳四年、六年、九年、十年都有迁徙),各批人的最后定居地也不一,有的还一迁再迁,散居在珠江三角洲各县,与原住的土著逐步融合,形成广东三大民系之一的广东民系。

根据《新会乡土志》、《东莞英村罗氏族谱》、《新会泷水都莲边里麦氏族谱》及《番禺市桥谢氏族谱》等书记载: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以南雄珠玑巷贡生罗贵(字琴轩)为首的33姓97人(各以户主署名,故应视作97户),联名具文向政府申请南迁(文中提出的申请理由是“天灾人祸,民不堪命,十存四五,犹虑难周”),领到“文引”(迁移许可证),自南雄向广州、冈州(新会)、端州(肇庆)迁移。其中罗贵一家来到新会朗底村(今称良溪,在鹤山市雅瑶镇潖珍村对面)开居。今良溪村有罗氏大宗祠,奉琴轩公(罗贵)为一世祖,罗贵墓也在村旁后山。

罗氏、谢氏的族谱都著录了《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铭文如下:

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

《番禺市桥谢族谱》还附有的《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铭文如下: “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陈、谢、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柯、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子孙万代,为国栋梁。文经武纬,愈远愈昌。

良溪地理位置(资料图片)

蓬江区棠下镇良溪古村全貌

清代岭南四大家之一罗天池就是良溪村人,村中祠堂还悬挂着他中解元时的匾额。除了开基的罗贵,清代道光六年进士、“粤东四家”之一的罗天池外、还有民国时期著名画家罗卓等。

罗氏宗祠上的“解元”牌匾

历史古迹有“贞节牌坊”,“韫陌堂”,“罗贵墓”,“罗氏大宗祠”等,每年“清明节”,海内外宗亲上万人来朝拜祭祖;罗氏大宗祠,是罗氏的总宗祠,占地2439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5月,咸丰10年重修,面宽三间、进深三进的砖木结构,船脊布瓦,绿琉璃剪边。这是良溪罗姓村民为纪念先祖罗贵而建的。

据史书记载,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南迁始祖罗贵带领36姓共97户人家携妻带子,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良溪村安家落户,并进一步繁衍世世代代的子孙,其子孙又在珠三角以及其它地区甚至海外繁衍。罗贵率众南迁这一壮举,成为我国两宋时代,继南雄珠玑巷之后一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南迁活动。

据良溪古村一族谱记载,罗贵讳以达,字天爵,号琴轩,祖籍太原,出身于南雄珠玑巷官宦世族。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十六,罗贵带领36姓97户人家,从珠玑巷启程,马不停蹄一路南下,于4月16日抵达新会,行至良溪村时发现,这里四面环山,溪水清甜可口,土地肥沃,认定这里是风水宝地,于是携妻带子定居良溪古村,而其他姓氏人家,在大队伍南下沿途中,分散走往珠三角其他州府,安家落户,开枝散叶。

876年前,当罗贵一行人抵达蓈底的时候,这里已经有两姓人家,一家姓谢,一家姓龚。现在良溪村506户人家中,有80%以上姓罗,约有10%左右姓谢,龚姓人家听村里的老人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渐渐改姓了罗,还有小部分姓何和姓叶。村里的几个姓氏间一直相处很好。罗姓和谢姓之间一直互相通婚。经过800多年的融合,这几个家族之间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本原堂版罗氏族谱里有一篇《珠玑巷南迁纪略》,谈及罗贵南迁,却没有提及广为传说的“胡妃之乱”,而是说“贵祖遭时事之变,由珠玑南迁冈州,蓈底是为不祧之祖厥,后分居广肇惠韶潮各郡,根深实茂,源远流长。”“琴轩公适遇事变,居民转徒,因与同里诸姓患难相顾,有志南迁者首领三十六姓九十七人望南而渡,凡跋涉关津,备尝险阻,惟公是赖。”八百余年前的“时事之变”究竟是什么,依旧是一个谜。

罗氏族谱

至于当年罗贵为什么会率众南迁?该族谱只是一句简单的“起祸事”,并没有详尽的记载。其他后人族谱记载提及的更多原因是避胡妃之祸。相传南宋度宋咸淳八年,后宫胡妃被贬冷宫而出逃,后被南雄珠玑巷黄姓人收留。皇帝知道后行文缉拿,黄姓家人泄密,为保性命,众人便商量南迁。后来有学者认为,胡妃之祸发生年代和罗贵率众南迁之事相隔100多年,不合时理。有的族谱认为,罗贵率众南迁是因金兵追杀,大批中原人越南岭入南雄,造成当地人满为患,加上天灾地劫,粮食短缺使居民不得不南迁求生。

  罗贵率众履险南迁这一壮举,尽管起因不一,但却是岭南民族迁徒史上光辉的一页。南迁使得36姓人家得以繁衍后代子孙,构成了粤中珠三角一带的广府人,而他们带来的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为开拓珠三角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

2005年,中央电视台对良溪古村的关注,引发了各地媒体和学者大规模关注良溪古村的热潮。2005年1月,中央电视台《千年珠玑》摄制组在拍摄完南雄珠玑巷后,来到良溪古村,进行为期两天的专题拍摄,通过影像艺术首次完整地讲述中华民族南迁的这一史实,而良溪古村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首次在国内各大电视台得到推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10月,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为领队,带领省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组成省政府参事室调研组对良溪古村进行调研。在调研中,黄伟宗根据史料、实物和古迹提出,良溪村是继南雄珠玑巷之后,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海外文化交接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并提出“后珠玑巷”一说。他认为,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非常重大,值得进一步挖掘。

2007年6月,省文化厅厅长曹淳亮一行冒着大雨来到良溪古村考察,曹淳亮认为,良溪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好的古朴风貌,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保护开发价值,必须切实保护利用好。

2007年11月,海内外专家,学者在广东迎宾馆召开了“良溪——后珠玑巷”学术论坛研讨会,来自上海、北京、香港、澳门、武汉和我省历史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社会科学、珠江文化研究会的学者聚集一堂,对江门棠下镇良溪古村的文化现象进行探讨。由此,“良溪古村”闻名遐迩,成为海内外寻根和旅游者们向往的热土。

金鸡啼鸣报捷岭南千山秀,锦犬摇尾送春西江万船欢!在“十九大”春风吹拂下,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之盛世,“良溪古村”将焕发新姿,古朴与时代拼进,“良溪”明天将更美好!(2018.2.20 三稿)

说明:来自《炎黄春秋》2020年第3期,原标题:千年“良溪古村落”,岭南姓氏发源地;作者:尹国爱。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参考文献:

1.棠下镇良溪古村:“后珠玑巷”学术研究再度升温

2.江门棠下——古巷幽山禾雀花

3.广东南雄“珠玑巷”南迁姓氏考略


编辑:尹珺君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