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古镇一日游攻略(去南翔)
沈芳蕤 • 2024-03-04 06:39:14 • 次
南翔对于大多数上海人并不陌生,因为那里有南翔老街,有古猗园,还有好吃的小笼包。之前我也去过几次,可每次都由于行程匆匆,走马观花,没能把所有的景点全都看个遍,所以这次去之前,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多走走,多看看,争取多逛几个景点。
▲从和平街进入南翔老街
现在去南翔很方便,地铁11号线乘到南翔站。出站后过天桥换129路公交车乘一站就到了古猗园大门口;或者换119路乘到云翔寺便可直接到达南翔老街。
我的计划是上午去古猗园,中午到老街吃小笼包,下午逛古镇,所以就选了129路。
一、 古猗园
▲古猗园正门
古猗园原名“借园”,由河南通判闵士籍始建于明嘉靖(1522-1526)年间,距今已经有500年的历史,是上海年代最久的园林之一。园内坐落着各种各样的亭、台、楼、阁,所以有“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美称。
▲古猗园中的一个景点
借园建成后不久,闵士籍就依据《诗经·卫风·淇奥》中“绿竹猗猗”和嵇康《琴赋》中“微风余音,靡靡猗猗,余音袅袅”等诗句将园名改为“猗园”。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洞庭山人叶锦购得猗园后,大兴土木对它重修和改建。由于当时已经是清朝,与明朝隔了一个朝代,所以他就在猗园于1748年秋竣工的时候,加了一个“古”字,把猗园改成了古猗园。
▲古猗园中的另一个景点
再后来古猗园几经易手,最终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被当地人士捐款买下作为州城隍庙的灵苑,并在同治至光绪年间陆陆续续增建了一些厅、堂、庵院,同时开设酒楼茶肆,作为祀神集议和休闲的场所,供香客游览消遣。
▲逸野堂曾经是而文人聚会的地方
可惜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里,古猗园几经战乱,尤其是1860-1862年太平军与清军开战期间和1932-1945年侵华日军占领期间被严重损坏,园内房屋倒塌,假山崩颓,树木被砍,花草枯败,所有的古物几乎荡然无存。
▲第一次见到在枯枝上嫁接
我们现在看到的亭台楼阁有一部分是抗战期间当地人筹款修复和修建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1933年修建的补阙亭和不系舟(书画舫)。
▲1933年修建的书画舫
补阙亭又称“缺角亭”,修建时故意缺了东北方向的一个角,以志国耻。
▲没有登上补阙亭,所以没拍到缺失的那个角
解放后当地政府也陆续出资修复或者新建了园内的一些建筑,并将原云翔寺的一对唐代石经幢和一座宋代石塔迁入园中。
▲从云翔寺迁来的唐经幢始建于唐乾符二年(875年)
如今,古猗园的面积已经达到150余亩,并且根据不同景观划分为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每个景区的艺术构思都颇为独到精巧,吸引了大批游人前来休闲打卡。
▲重新修复的逸野堂是古猗园的主要景点之一
可能是由于“景盲”的缘故吧,我虽然去过几次,却始终没有把景点的介绍与园中景色对上号,拍的照片也有很多记不清楚是在哪里拍的,所以这里就不对古猗园的景色做过多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还是自己去发现古猗园的美吧。
二、 南翔老街
▲老街入口的路灯很有特色
南翔老街坐落于南翔古镇的中心区域。与其他古镇相同,这里也有一条河,也有沿河的店铺和熙熙攘攘的游人;与其他古镇不同的是这里的店铺大多是专售南翔小笼包的,而且每家小笼包店全都宾客满座。
▲工作日街上的人不多
南翔小笼包的制作技艺由南翔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发明,最初做的是大肉馒头(大肉包),后来才根据食客的口味,“重馅薄皮,以大改小”,形成了现在的小笼包。
在打探了一番之后,我们最终选了老街尽头的一家老店用午餐。据说这家店和豫园的南翔小笼包店师出同门,而且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至于味道如何,只能说是仁者见仁了。
除了小笼包,南翔老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双塔。双塔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公元960年前后),原来位于白鹤南翔寺山门内两侧。
▲南翔老街的地标——双塔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一场大火将古寺烧成废墟,两座砖塔虽然破坏严重,却劫后余生,成为原址仅存的地面文物。
1982年有关部门根据古塔尚存的构件和痕迹,并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对古塔进行了1:1复原。现在我们看到的双塔,高11米,灰砖砌筑,外观则模仿江南木结构楼阁式样。两座塔均为七级八面,每级有四面为壶门,四面为直棂窗。火焰形的壶门,简朴的直棂窗,精巧的斗拱,细腻的栏板和秀挺的塔刹,都表现出了典型的唐宋建筑风格,值得仔细观看。
▲复原的古塔呈现了唐宋建筑风格
双塔前的玻璃盖板下面还隐藏着两口南朝时的古井——萧梁古井,俗称“八角井”。 资料显示,这两口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早年间,古井上盖有井亭,供寺院僧人及周边居民饮用和洗涤。1961年,为拓宽街道和翻修房屋,古井被埋入地下。
▲萧梁古井(网络照片)
50年后,南翔老街进行改造,古井才得以在考古清理中被发掘出来,重见天日。令人惊奇的是,这两口井虽然只有3.5米深,但水质清净,历经千年而不枯竭。
三、 云翔寺
说到双塔和萧梁古井,就不得不说一说云翔寺。
▲新建的留云禅寺目前不收门票
云翔寺始建于公元505年。据说当时有一个农民在坌地的时候挖出来一块大石头,此后常常有两只鹤飞来伫立在石上。有一个僧人路过见到,觉得是吉祥之兆,便募款在此地建了一座寺院。寺院建成,鹤却往南飞去再不复返,因此寺院被命名为“白鹤南翔寺”。
唐开成(836–840年)年间,唐文宗李昂为寺院写了一块牌匾“南翔寺”,寺院遂以此改名。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南翔寺高僧敏膺应康熙皇帝玄烨之召,入京说法侍驾西山。康熙皇帝御书“云翔寺”的匾额送给他,于是南翔寺又改名为云翔寺,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云翔寺”并不是原来的云翔寺。因为云翔寺已经在1766年的一场大火中被化为灰烬,现在的“云翔寺”只是前些年仿建的一座寺院,称为留云禅寺。
留云禅寺所在的位置也不是云翔寺的原址,云翔寺的原址是双塔所在之处,可能这也是留云寺没有延续云翔寺名称的缘故吧。
▲留云禅寺中的观音殿
新建的留云禅寺占地15亩,共分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布置有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左右对称布置伽蓝殿、大势至殿、钟楼、鼓楼、文殊殿、普贤殿、上客堂、僧寮等,并有迥廊围绕,是江南地区第一座完整的仿唐寺庙。
四、 檀园
▲檀园正门
檀园原为明代文人李流芳的私家园林,是南翔必去的景点之一。从双塔之间的那条路向前走大约50米即可到达园子的边门。
▲檀园景色不负春光
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长蘅,号檀园,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以诗歌和小品闻名于世。
李流芳聪颖早慧,饱读诗书,16岁中秀才,32岁登举人,但之后屡次赴京会试都名落西山,所以对仕途不再抱有幻想,改而把精力全都放在诗文书画上,同时广交海内文人雅士,与同县几位文人合称“嘉定四先生”。
▲蜿蜒向上的连廊
期间,他在家乡建了一个园子,并以自己的号“檀园”为园子命名。檀园中建有次醉阁、山雨楼、宝尊堂、蘿壑和芙蓉沜(pàn)等十余处景点。这些景点都由李流芳和他的父亲亲自规划设计,堪称造园与绘画融为一体的典范。可惜的是园子在明清易代时毁于一场大火。
现在的檀园是当地政府于2010年斥资易地建造的。由于搜集到的檀园资料实在有限,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就借鉴江南造园艺术,结合当代游人的审美观,做了意境性的重建。
重建的檀园布局紧凑,以葫芦形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立有各种厅堂;且洞壑盘旋宛转,曲廊贯通全园,有山有水,步移景换,可以说是徜徉园内,如在画中。
▲这个景点和古猗园有点像
不过在我这个“景盲”看来,檀园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古猗园,许多景点都与古猗园差不多。我之所以更青睐檀园,是因为这里的人少,无论是拍照还是坐下小憩,都不会受到干扰。
五、 陈君起纪念馆
▲陈君起纪念馆
陈君起1924年入党,是嘉定第一位共产党员。
她是清末封建豪绅家的千金,为拒绝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进入上海务本女塾学习。毕业后,她来到南京城南的一所小学教书,并嫁给了同学的哥哥,生育了一双儿女。后来,由于婆婆的虐待和女儿的离世,她再次离开了封建的大家庭。
受到进步学生和《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的影响,她于1923年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了共产党,并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6年10月4日,军阀当局以国民党的罪名逮捕了陈君起。经过多方营救,她得以获释,并接受党组织的委派去南昌,在国民革命军某部从事政治工作。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光复南京,党组织派陈君起返回南京工作,担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妇女部长、中共南京地委妇女委员。4月10日南京地委在深夜召开紧急会议时,陈君起等10人不幸被捕,并于4月13日壮烈牺牲。
▲纪念馆不大,内容不少
陈君起纪念馆虽然地方不大,但是用大量历史照片、烈士文物展示了陈君起作为晚清翰林之女,毅然和封建大家庭决裂,走上革命之路,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光辉事迹。
六、 和平竞渡
▲门内的石碑上刻有“和平竞渡”几个字
石碑上的文字告诉我们,这里是南翔镇上四水相交之处,也是清代端午节时,龙舟汇聚表演打槕的地方。可什么是打槕呢?我在百度上没有查到。
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几个景点没来得及看,今天权且到此吧。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