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天成山(漳州名第千年领风骚)

沈芳蕤 2023-09-14 07:22:14

摘要:漳城南郊有个叫双第的地方,人们耳熟能详,知道那里有华侨农场,每个归侨家庭都能烹制诱人的南洋风味美食,农场生活具有鲜明的异域情趣,被称为“小联合国”。双第周边乡村流行一句俚

漳城南郊有个叫双第的地方,人们耳熟能详,知道那里有华侨农场,每个归侨家庭都能烹制诱人的南洋风味美食,农场生活具有鲜明的异域情趣,被称为“小联合国”。双第周边乡村流行一句俚语:“双第内,芋仔埔。”说的是双第盛产芋头,其形状别具一格,芋头结成排状母子瓣,酷似一排趾蹄,叫“九蹄芋”,不仅如此,“九蹄芋”吃起来又松又香,其独特美味别处无法替代。从古代至近代,双第曾声名远扬,时间跨度超过一千年,个中缘由,当然不是缘于美食,而是关于教育的话题。

“名第”之成名

名第山 (天成山)

双第原是一座山脉的名称,之前叫天成山,在唐代,九龙江(西溪故道)支流从山麓流过,当地人叫“九十九坑”。因依山傍水,地理得天独厚,婉延幽深的山谷间村庄星罗棋布,其中有个石斗村,是周氏族人聚居地,周氏开漳祖是随陈政入闽平乱的府兵校尉周广德,其后裔择居于九十九坑石斗岭三条坑山麓,传至周匡业、周匡物,兄弟在天成山建自隐堂发奋苦读。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周匡物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开漳州士子登第之先河。周匡物是漳州建州整整一百三十年,产生的第一名进士,是漳州科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当初,周匡物未登第时,其诗文早有声誉。曾赋《轩辕古镜歌》诗,有名句“欲向高台对晓开,不知谁是孤光主”,主考官王播读后对周匡物才学很欣赏,说:“会当与子作孤光主耳。”揭榜之后,皇帝嘉赏周匡物,敕改天成山为名第山,周匡物因此号称“名第先生”。官至高州刺史。此前,匡物兄匡业早已明经及第,兄弟双双登第,山名又改为同第山,也称双第山。

因皇帝嘉赏,敕改名第山,“名第”二字成为金字称号,由此开启“名第”一词冠名热潮。漳州内城东濠正在建造的桥梁,及时地命名为名第桥(今东桥),子城东门之一命名为名第门,之后,又在名第桥东侧立名第坊,西侧建名第祠。距城南五里建名第院,名第山自隐堂边建周先生祠(名第祠),自隐堂改称名第书堂。

石码名第桥(卢沈桥)

无独有偶,石码镇区也有名第桥。桥跨于卢沈港,卢沈港因港畔聚居沈卢两姓族群而成名。当年正在建造桥梁之时,传来周匡物进士及第的喜讯,遂命名为名第桥。据立于桥头的古碑文所记“名第桥,始建时,周先生匡物登第,故斯名也。非以御史沈源公连中而名之耶。”名第桥建于周匡物登第的唐元和年间,历史悠久。因天长日久,竟被后人淡忘。卢沈港原是九龙江(西溪)主航道,继而形成港埠,桥头设有卢沈墟。至明万历年间,桥已讹称为卢沈桥,海澄西坊人陈仪(明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广参政),特地撰写碑记,予以纠正。现桥匾竟然标为罗锦桥,实是一讹再讹的谬误。碑记中提及的沈源,海澄人,明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名第桥附近有沈源故居,建于明天顺年间,是滨海地带常用的糖砂版筑(当地称砂柜)结构,有别于丘陵地带的生土版筑结构,至今已近六百年历史,作为糖砂版筑建筑活标本,是珍贵的文物。

“名第”之扬名

名第山周氏族人,至五唐末五代乱世之际,迁徙龙岩,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返回。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年)陆续迁徙他乡:有迁紫泥浒茂锦里(俗称港尾);有迁榜山坂头、洋内、姚厝、浦桥、南山、柯仔林、辕门内;有迁海沧,分布在衙内、后井、内坑、石角头四社;还有迁漳浦县,甚至迁往广东海陆丰等地。紫泥城内村锦里社周氏宗祠有一副楹联“书香绵世泽至正省元支开锦里,双第衍家声治平科甲木本自龙岩”,清晰地描绘出双第周氏的迁徙路线。名第山周氏族人后裔无论迁往何处,都能秉承耕读传统,自勉奋进,人才辈出,见诸记载有如下:周汉杰,周匡物之子,授当州司户参军,后爲漳浦县令。

周纯,字潜夫,周匡物裔孙,宋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任建安令,有惠政。升员外郎、应天知州。以朝散大夫、直密阁致仕。

周綍,周纯之弟,宋熙宁(1068-1077年)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周纯、周綍兄弟俩都在户部任职,史上称大小户部。

周邠,周綍之孙,宋乾道(1165-1173年)进士,南安大庚县主薄。

周佑,是迁居漳浦周氏族人。元至正七年(1347年)登举人榜第一名,周佑著有《边鉴近录》传世。

周起元,字促先,周匡物之裔孙,登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举人榜第一名。第二年即万历二十九年登进士。官至巡抚,右佥都御史。周起元著有《奏疏》、《居稽斋集》传世。

周琦,明万历四十六年举人。

周祖笃,清康熙四十一年举人。

周祖诒,周祖笃之兄。副榜。连江教谕

名第山发现的周氏后裔功名旗杆石残片

名第山周氏族人中,周起元是继周匡物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以传奇的连科登第后,周起元初任浮梁、南昌知府,为政洁己爱民,清廉有为,一路迁升。周起元在不同的职位上,都一贯秉公执政,刚正不阿,与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上演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魂的正邪鏖战的活剧。魏忠贤采用假传圣旨的卑劣手段,将周起元削职下狱,消息传至漳州,漳城士民奔走相告,纷纷涌上街头,踊跃捐钱以助为周起元请命申冤,一时街道为之堵塞,摆在四城门认捐的木柜不几天就装满钱,情景令人震撼。在魏忠贤邪恶势力把持的朝政之下,一代忠梗之臣周起元在锦衣卫狱中被折磨至死。

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皇帝即位,立即为周起元平反,赠兵部侍郎,謚忠愍,勅建旌忠祠祀,作为周起元专祠。祠在郡学之西(今芗城区防疫站),有司春、秋致祭,立祠生一名,奉祀香灯。知府施邦曜为记。其祝文云:“惟先生学殖深醇,履性坚刚,剔历中外,惠普洋洋。疏扶东林,魄禠貂璫,沉冤易雪,俎豆难忘。”康熙四十六年,邦人鼎新祠宇,巡海道宋致爲记。明末,在漳州府城,海澄县城及海沧三地都为周起元建有石牌坊,海澄县丞上书朝廷,要求在海澄为周起元建祠。在京城、杭州西湖及江苏、广东、广西、四川等周起元任职过的地方,都建为之建专祠。

周起元是周氏族人乃至漳州人的骄傲。崇祯版《海澄县志》评论周起元“赤心昭晰,生无媚骨。里居肃睦,里中儿称有患苦,咸仗公而瘳。盖出不负九庙,而处不愧三老。呜呼!伟哉!”周起元一生嫉恶如仇,又对国计民生充满忧患情怀,特别是对沿海军事、政治、经济等关心备至,为家乡多处水利设施,海堤建设、航海安全倾注了心血,如倡议并谋划在圭屿建城建塔,确保海疆的安宁。如对海洋贸易持肯定和保护的态度,为张燮《东西洋考》写序等。今年新年伊始,大型历史人物纪录片《周起元》在厦门市海沧区启动开机,相信这将是人们了解周起元的一个好开端。

“名第”之正名

重修名第桥碑记-碑额

从名第山到名第桥、名第坊、名第祠、名第书堂、名第院,是一系列文化认同,并一路升华的发展过程。难能可贵的是,与“名第”相关的文物保存至今的还有名第桥两座,一在芗城,一在石码,石码名第桥桥头保留三通重修名第桥碑记。近几年来,双第华侨农场寨仔作业区书记许峥明,不辞辛苦,陆续从田间地头发现收集一批古建石构件残片,经查对石构件上的铭文,这是一批周匡物后裔功名旗杆石残件。这批“名第”系列的文物,将是沟通“名第”发祥地(双第)与“名第”扬名地(今芗城和石码、海澄、海沧)之间互相映证的信物,也为重放“名第”光芒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物。

名第山发现的石刻残件

自唐元和十一年(816)起,以“名第”命名的牌坊、桥梁、寺院、书堂,祠宇层出不穷,名第成为经典称号,经历朝历代,一直沿用。至清末。由于科举的废除,“名第”金色光环随之散去。科举走向绝境,是统治阶层的庸惰和低能而导致的。科举的初衷,是通过优胜劣汰竟争法则,选拔人才。后期的科举,特别是清代的科举,科考程序逐步趋向方便于官僚体系操作的僵化模式,科举制度走向背离优胜劣汰的竟争法则和社会实际需要的不归路。尽管科举制度消亡,一时导致“名第”的光环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但“名第”称号所代表的敬重知识、激励勤勉、尊崇秩序的价值取向是永远存在的。今天,有必要再一次为“名第”正名,因为这有利于雅化社会风气,凝聚社会正能量,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也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事业,有利于增进漳州与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血缘联谊和文化交流。

漳州名第桥(东桥)

双第农场-寨仔作业

“名第”(双第、同第)和龙溪、月港、丹霞、芝山、仰文、仰止等,这些经过时空沉淀的经典名称,秉赋深厚的文化内涵,是金子般传统文化珍品,也是漳州宝贵的文化财富,应该倍加珍惜,如合理地发挥和利用,将得到超乎想象的回馈。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