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乌镇(中国城池史浙江)
沈芳蕤 • 2023-09-17 12:13:33 • 次
上一篇介绍了已经消失的崇德(石门)古县:中国城池史——浙江 崇德(石门)篇,也就是如今的桐乡崇福镇,本期就来说说桐乡古县和乌镇。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有先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冠绝全国的桐乡乌镇乃是一处兵家险要之地。
1932年的乌镇、青镇,两镇以东、南、西、北四栅呈现十字布局
春秋时桐乡西北的乌镇为吴越两国交界处,两国以车溪(市河)为界,隔河对峙各戍兵于边界,吴国于溪东乌墩屯戍称乌戍,越国于溪西青墩屯戍称青戍。两墩也在后世形成集镇。
清代桐乡县西部水利图
秦统一后,以车溪为界,乌墩镇、青墩镇分属于乌呈(湖州)与由拳(嘉兴)两县。
唐时于此置镇遏使,乾宁三年江淮盗贼张雄焚劫乌、青二镇。五代十国时期又成为吴越国与杨吴及南唐的交界处。杨行密联合董昌攻嘉兴时,钱镠就是在乌镇将其击败。
嘉兴府志桐乡县城图
宋时设监镇宫,熙宁十年,析嘉兴县西境的梧桐、永新、清风等五个乡划归崇德县,青墩镇由嘉兴转隶崇德,乌墩仍属乌程。北宋灭亡后,北方士大夫南渡多居于乌、青二镇,两镇渐成浙北巨镇。南宋时为避宋光宗赵惇讳,改乌墩镇、青墩镇为乌镇、青镇。
桐乡县城周边
南宋德祐元年,蒙古军入境,桐乡一带被焚掠殆尽。元末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屯兵乌镇,并以此为据点逐步将嘉兴、杭州收入囊中。至正二十六年,张士诚屯兵三十万于旧馆壻,其女婿潘元绍则驻兵乌镇之东,为大军声援,但遭常遇春部击败。此战中,乌、青两镇民居寺庙悉数被毁。
桐乡县城图
明宣德五年,析崇德县东部募化、梧桐、青风等乡置新县,设治于梧桐乡凤鸣市,故名桐乡县,青镇转隶其下。
1932年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桐乡县城
桐乡在设县之处并未建城池,天顺、成化和正德年间三任知县都有创建城隍,但都没有筑成。直到嘉靖三十二年倭乱,巡抚王忬檄文桐乡知县金燕筑城,城池不大,周长仅五里,为不规则椭圆形,老百姓俗称“碗口城”。城墙上砖下石,设陆门四座:东门青阳、西门兑悦、南门时薰、北门来远;四门之上各建城楼,亦有瓮城。水门亦设四座,外设吊桥跨河。
民国时期桐乡县城
嘉靖三十五年,倭寇在崇德三里桥击溃明军后乘胜围了桐乡县,但此时桐乡已经有了城墙,溃败明军退入城内与桐乡百姓合力守城四十日,倭寇技穷乃撤。
明清桐乡县城大致范围示意
桐乡八景中唯一一处有桐乡县城墙的景观:桐水聚文
桐水聚文,桐乡八景之一。文指的是桐乡县文庙,文庙原为北宋官员徐纲的故居,徐纲为皇祐己丑冯京榜进士。历官江淮制置发运使、殿中御史中丞,赠工部尚书、昭文殿大学士。(也有说徐纲因为南宋孝宗时期崇德县人,曾任江阴县令)
1947年桐乡县全图
清代太平天国使得桐乡境内遭受毁灭性破坏,直到民国时期才逐渐恢复。1950年,乌、青二镇合并,归属桐乡县,乌、青二镇虽长期分属不同的县,但实际上早就成为一体。乌镇虽然没有城墙,但却在水道四处设栅,也就是东南西北四栅。近代旅游开发东、西二栅,南、北二栅仍保留较为原始的水乡状态。
1932年桐乡县清丈局测绘桐乡县城区图
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城建需要桐乡城墙被全部拆除,护城河也被填平,古城轮廓被彻底打破,但仍保留有大量老街道与古建筑。
桐乡东水门
1937年侵华日军开进桐乡县城
1958年,崇德县并入桐乡县。1993年,桐乡撤县设市。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