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成都武侯祠(武侯祠)

沈芳蕤 2023-09-17 22:37:02

摘要:“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1200多年前到成都,拜谒武侯祠时,有感而发所写的“蜀相”诗里的诗句。今天自己有

武侯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1200多年前到成都,拜谒武侯祠时,有感而发所写的“蜀相”诗里的诗句。今天自己有幸慕名来到这里,并且就住在离武侯祠不远处的武侯大街。能近距离感受一下1800多年前三国时期蜀汉的历史,尤其是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之间所发生的传奇故事,是自己成都之行的主要目的之一。

公元223年春,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不听诸葛亮劝告,亲自率军出征,攻打东吴,结果大败,连气带疾,终于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知道自己大限已到,,急忙派人日夜兼程赶回成都,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白帝托孤之后刘备病逝。当年秋季,葬在成都的惠陵。

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辅佐后主刘婵。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开始,率领蜀汉大军先后五次穿越秦岭北上,攻祁山,出子午,对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无奈,天不逢时,力不从心,最后累死病逝在五丈原的战场上,实现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诺言。

深受爱戴的当地百姓特意在刘备庙宇旁为诸葛亮修了武侯祠堂,让君臣二人生生死死永不分离。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逝,千百年来,武侯祠前的香火越来越旺,而刘备庙前却车少马稀。

到了明朝初期,帝王之胄、蜀献王朱椿来成都拜谒,心中很不是滋味,遂下令废除武侯祠,并以“君臣宜为一体”为由,将惠陵、刘备庙、武侯祠合为一体,形成了如今君臣合祀的格局。正式名称为“汉昭烈庙”,并在大门上方悬巨匾。但历朝历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可见诸葛亮在百姓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

武侯祠坐落在繁华的武侯大街南侧,两棵古榕树为屏,一对石狮子拱卫,双脚踏入大门的瞬间,一种远离尘世,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大门右侧旁一块古老的石碑格外醒目。它是镇祠之宝。这是一块唐碑,公元809年,由晚唐著名宰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柳公绰书写,蜀中名匠鲁建镌刻,号称“三绝碑”。距今已1200多年,是成都年代最久的碑刻。

过了第二道大门,刘备殿建在中轴线第一座建筑,刘备头戴皇冠,身穿黄袍,坐像置于须弥座上,神情肃然。左侧是他的孙子刘湛的塑像,右侧空着,据说应该是他的儿子刘禅的位置,宋朝时期,因其投降曹魏,乐不思蜀,被移除了宗庙。东边配殿是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塑像,西边配殿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

刘备殿东西两旁的走廊,分别排列着蜀汉时期最为著名的文臣武将的塑像各14尊,东墙是以赵云为首的武将,虎背熊腰,威武雄壮,西墙是以庞统率先的文臣,衣冠帛带,仪表堂堂。这些文武重臣的故事为三国历史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和神秘的色彩。

武侯祠就在刘备殿的背后,中轴线往北第二个建筑,尽管建设者有意把他放在次要位置,面积也比刘备庙略小,但他的名声和影响力显然要超过了他的主人,人们络绎不绝的来到这里,首先是为了崇拜他,纪念他,用今天的话语,是诸葛亮给这个地方带来了人气和流量,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真正的执政者因他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死后1800多年以来,这里依然熙熙攘攘,香火不断,可见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魅力所在。

走出武侯祠,踏过曲径通幽的一座小桥,穿过一片翠竹林荫的小路,两边弯弯曲曲的红墙灰瓦格外醒目。这里也是现在比较火的网红打卡地。再往前行走几十米,就来的刘备的墓地——“惠陵”。圆圈围起的坟茔上草木青翠,陵墓并不大,也不奢华,据说里面埋葬着他和两位夫人,近2000的时间竟然没有被盗掘过。其原因:一是国家一直处在战乱之中,蜀汉并不富裕;二是本人比较节俭,力求薄葬;三是托诸葛亮的福,盗墓者有忌惮之心。

游览完毕,走出大门,正值中午时分。武侯大街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道路两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片现代繁华景象。转眼之间,自己仿佛已逾越千年岁月,从三顾茅庐、桃园结义、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单刀赴会、刘备托孤、六出祁山,一下子回到现代社会。古往今来,成都这片热土,滋养和造就了多少时势英雄。刘玄德、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这些三国时期风云人物只是5000多年中国历史沧海桑田当中的一个片段,一个节点,这片古老而肥沃的土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必将续写新的故事,翻开新的篇章。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