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桂林伏波山(传说中的伏波山)

沈芳蕤 2023-09-21 17:35:54

摘要:传说中的伏坡山易春林一直觉得生活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件很幸福的事。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桂林人从来不会发愁没有地方游玩。如果不远足,人们大都会和家人、朋友一起就近选择在

传说中的伏波山

传说中的伏坡山

易春林

一直觉得生活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件很幸福的事。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桂林人从来不会发愁没有地方游玩。如果不远足,人们大都会和家人、朋友一起就近选择在市内的几处公园爬山观景,十分轻松休闲。伏波山就因位置恰好、景致优美,岩洞奇特深受广大市民喜爱。伏波山位于桂林市区东北,滨江路北端与凤北路交汇处,矗立于漓江西岸。海拔213米,相对高度63米,东西长120米,南北宽60米,山体面积0.7万平方米。旧时名洑波。伏波山山名的由来,传说每当漓江涨大水时,汹涌的湍流到了伏波山脚下时就会平缓下来,因此有“伏波平浪”的说法,故称伏波山。也有传说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出征安南曾经在此驻军,唐代在山上修建伏波庙,所以又有伏波之名。清代广西巡抚陈元龙说桂林的山水“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从漓江东岸眺望,伏波山拔地擎天,孤峰峭立,雄峙江洲,极具“艮维矗孤峰,玉簪倚天杪”之势。从山的侧面看,整座山体略微向东南倾斜,一半插入江水,一半植入陆地。临江的东壁,断崖陡峻如削,景致奇险胜绝,有“伏波胜境”之称。明代徐淮《增建玉皇阁记》描写伏波山:“癸水门之北,有山突起,盘矗霄汉,俯枕江浒,波流萦回,殆岭南一胜地也”。每年的春夏之交,湍急的江水奔流经过此处,波浪翻涌,遇山阻挡,江水逆转回旋,有麓遏澜回之势。清代诗人张联桂《伏波山放歌》:“城边一峰拔地起,嵯峨俯瞰漓江水。江流到此忽一折,百道滩声咽舟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伏波山奇险的山形水势。

伏波山远眺(桂林市象山景区管理处)沿着山西面的石级拾阶而上,约二十分钟便可登至山顶。站在山顶,举目四望,胜景不绝,桂林城中青山秀水尽收眼中。东望七星岩,郁郁葱葱;南眺穿山岩,悬月高挂;西望老人山,神态毕肖;北看叠彩山,翠覆重峦。近处侧目独秀峰,远处遥望鹦鹉山,仰望蓝天白云,俯看绿水碧波,好一幅三百六十度秀丽山水全景图。伏波山不仅秀外且慧中,到此游览既要领略伏波山的外在奇秀,更要一睹山腹的别有洞天。位于伏波山东麓山腹的还珠洞正是其精华所在。还珠洞是一玲珑丁字形溶洞廊道,层楼复道般的洞府令人迷之称奇。主洞南北贯穿,洞内总长127米,高4-6米,宽6-8米,底面积600余平方米;支洞东西穿插,相连有珊瑚岩、千佛洞、海螺洞。古时伏波山只有临江的东面有洞口,唐宋时称为“东岩”,也叫伏波岩。宋时于洞口临江处建有蒙亭,所以也称为“蒙亭岩”。当时只有坐船到达山岩东口,才能入洞游览。靖康元年(1126年)临桂令唐铎在山西北开凿岩口,开辟了陆路游洞的通道。民国时又在山南麓开凿了南口入洞通道。山东面山腰峭壁上有大悲古洞,旧时供奉观音菩萨。还珠洞南洞口高2米,由此入洞,行约10余米,临近出口,豁然开朗,左边有石门,便是珊瑚岩。岩口临伏波潭,古时,潭中出产石花,枝干峭拔,莹润洁白,宋代朱晞颜曾于水中得小枝石花,以为“玉树”,称岩为“珊瑚”。伏波潭水深约20米,每年春夏雨季,潭中波涛迭起,吼声如雷震耳;而秋冬时节,潭水清澈碧绿,潭幽波平如镜,山树倒影如画,有“蓉镜”之称。如今不少钓鱼爱好者喜欢到此垂钓,闹中取静守着一潭碧水消磨些许闲暇时间。在还珠洞临江一边的东口,有一根奇特的石柱,“悬空而下,状若浮柱,去地一线不合”,因其奇特的形状、下垂的石柱与下面平整的巨石之间留有一条4-5厘米的缝隙,状如刀剑劈削所致而得名“试剑石”。试剑石旁边有石阶,拾级盘旋而上,便到达千佛岩,因洞内石壁上摩崖造像多而得名。岩洞分上下两层。下层长20多米,上层为竖式洞穴,下临伏波潭,东西长7.4米,南北宽6米,高12米,洞顶为穹隆状,岩口北向临漓江。岩中现存大小石像300余尊,多为晚唐时期作品,其宗教色彩较盛唐时期明显逊减,而融入了较多的民间风格。千佛岩已有数万年历史,原伏波山淹没于漓江中,水流溶解侵蚀山体中的石灰岩岩层,而形成今日这样的大洞府。又隐居半山如楼阁,眺望江东,远山近水,绿树芳洲,令人心旷神怡。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伏波山不仅享有“伏波胜境”的美誉,同时也极富人文内涵。伏波山石刻及造像是桂林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石刻和造像分布于还珠洞、千佛岩及东、北山崖上,形制为摩崖,具有极高的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价值,为伏波山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被誉为“湘南洞穴之冠”的还珠洞,傍水临江,自唐宋以来即为游览胜地,不仅以石色波光、清俗绝尘的景致出名,而且以题咏不绝、琳琅满目的石刻文物著称。丰富的题刻既反映了古代这里的游览盛况,又赋予这幽岩古洞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晚霞层染伏波山(桂林市象山景区管理处提供)

伏波山现存石刻100多件,绝大部分分布在还珠洞,多为纪游性的赏景题名、题诗、填词、题榜以及营缮纪事之作,既有擘窠大榜,又有图画雕刻,在书法上包括了行、真、隶、䓍各体。年代最早的题刻是唐大中六年(852年)“宋伯康造像记”,距今已有1100余年,晚至民国,而以宋代最多。较著名的石刻有:宋嘉祐七年(1062年)李师中作“蒙亭记”,绍圣三年(1096年)黄邦彦续刻“重修蒙亭记”;宋熙宁七年(1074年)宋代大书法家米芾23岁在桂林任临桂县蔚时游伏波山的题名,题名右侧为宋嘉定八年(1215年)方信儒据米氏子孙家藏本刻“米芾自画像”和撰“画像记”,该像刻于还珠洞内,原高1.2米,神态自若,风度潇洒。米芾的墨宝流传后世的不多,因此这幅自画像显得弥足珍贵,称得上是镇洞之宝;宋崇宁五年(1106年)张庄撰“崇宁新建平允从州城寨记”,是伏波山最大的石刻,记载了崇宁四年广西经略安抚使王祖道在广西三江等地拓边开置州寨的史事,为研究北宋末年历史的重要文物。此外,宋范成大鹿鸣宴诗、朱希颜还珠洞题诗、梁安世西江月词、刘恕等题名、杜易题“正夏堂”榜书、钟传书“桂州靖江军”榜书、明代包裕等“还珠洞联句诗”、伍希儒“还珠洞词”等石刻,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伏波山现存摩崖造像36龛239尊,大部分分布在千佛岩,还珠洞次之,多为唐宣宗尊崇佛法之后的作品,分道教、佛教及其他人物三种,以佛教的为主。岩道东南壁上有数尊形制较大的造像,它们是释迦牟尼佛的旃檀佛像、华严三圣像、西方三圣像及阿弥陀佛像。岩道西壁有两尊宋代的道教造像,这在桂林众多的摩崖造像中属绝无仅有,极为珍贵。这里的造像面容和善,身段苗条,衣着轻薄,刻工精细,生动自然,具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除了丰富珍贵的石刻造像,关于还珠洞还有不少神奇美丽的传说。还珠洞取“还珠”之名,因洞内石壁有石纹如紫白二蛟蜿蜒相向,中间有圆晕似珠,如二龙戏珠,故旧名“玩珠洞”。宋代张维易名为“还珠洞”,张孝祥题刻于洞口,是由于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昔有渔人入洞得龙珠,后怕触怒神龙而将龙珠送还洞中;另一种传说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得胜回朝经过此处,船上载有薏苡,龙王误以为珠,遂兴风作浪,使之尽倾。而还珠洞中那根“状若浮石”的石柱为什么叫试剑石呢?相传在汉代时,南方交趾国侵占了中原不少地方,对桂林虎视眈眈,当时的光武帝刘秀便派遣伏波将军马援前去征讨,驻军桂林。交趾国王对伏波将军的威名早有耳闻,派来使臣探听虚实。马援将军对使臣以礼相待,亲自陪同游览伏波山。进了还珠洞,面对江边一根顶天立地的大石柱,马援将军抽出剑来,一边说着我来试试这把剑锋不锋利,一边就一剑挥去,石柱被齐根削断。使臣吓出一身冷汗,连夸老将军神勇,并提出议和。将军说,议和可以,但是要先退兵。使臣问,退多远?将军答,只需一箭之远。使臣心想,你再神勇,量你一箭也射不了多远,于是满口答应。马援将军把使臣引上山顶,开弓搭箭,嗖的一声一箭射出,射穿了桂林的三座大山,分别是穿山,奇峰镇的穿岩,以及阳朔的月亮山,一直落到了交趾国的边界。使臣吓得心服口服,赶紧带兵回到了自己的边界,伏波将军从此名震桂林。美丽的传说固然引人入胜,而实际上,试剑石是一根由石灰岩被溶蚀后遗留下来的残柱,在它的下端原本有一层很薄的钙质页岩,由于长年江水冲刷,沿着页岩的层间溶蚀,便留下了这条好似被剑削去的缝隙。直到今天,仍可以在洞的南壁与之对应的位置上,找到这一薄层页岩。在桂林,试剑石也被称为状元石,民间有句俗语:岩石连,出状元,说的就是只要这块石头每与地面相连一次,桂林就会出一位状元,而自从有科举制度以来,桂林一共出过8位状元。据说,把手握成拳伸到岩石缝隙间,谁能够把缝隙填满,谁家就一定会出状元。如今,到伏波山游览的游人每每来到这里,大都会饶有兴致前去试一试,留个影图个好彩头。信息来源:叠彩区政协办

桂林灵川

旅游

全州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灵渠

驿站

阳朔

旅游

灌阳文化广电体育和

旅游局

龙胜

文旅

资源县智慧旅游

文化

平乐

荔浦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旅游

恭城

临桂

文旅

桂林市

象山区

文化馆

叠彩区文化体育和

旅游局

逍遥

秀峰

遇见

七星

桂林雁山

旅游

广西桂林

图书馆

桂林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桂林

有戏

桂林

非遗

甑皮岩

国家考古

遗址公园

靖江王陵

文物管理处

桂林

博物馆

桂林群众

艺术馆

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

桂林

美术馆

桂林

画院

桂林市旅游公共

服务管理处

桂海碑林

博物馆

李宗仁文物

陈列馆

八路军桂林

办事处

纪念馆

桂林市导游

管理服务中心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