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大伾山(与乐山大佛齐名的伾山大佛)
沈芳蕤 • 2023-09-22 12:02:52 • 次
在豫北山地平原之间,有一座小城,小城的东边有一座大伾山,在大伾山之上有一尊迄今1600余年历史的大石佛,这就是伾山大佛,也叫做浚县大佛。“南看乐山大佛,北看伾山大佛”。
浚县是鹤壁市市辖县,专程到这里旅行的人,十有八九是冲着这尊大石佛而来的。实际上,除了这尊大石佛之外,在县城两侧的大伾山和浮丘山上,也星罗棋布地布满了文物古迹。在县城的南部还有一座中国唯一的一处县属的国家级古城——浚县古城,古城外汩汩流淌的河水,曾经是古代大运河的一部分,如今属于卫河段;在古城的东边,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遗产点——黎阳仓遗址。一座小小的县城,竟然坐拥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和如此众多而出色的文保单位,这些使得浚县具有了非同凡响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座宝藏小城,更是一部活色生香的图文史册。
自然,论体量,没有谁能比得过浚县大佛。也许是因为浚县过于低调不为人所知,使得人们误以为这尊大佛也不过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大佛罢了,为了吸引人们旅游,故意弄一些吸人眼球博人关注的噱头。然而在历史学界及相关学术研究中,这尊大佛却总是绕不开的重要一环,因为这尊大佛是中国开凿时间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不要小看这些“之最”,正是因为这些“之最”,才叩开了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每一个人物的鲜活历史,历史长河之中每一朵浪花的大门。
上图:浚县,古称黎阳
伾山大佛最早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混乱且黑暗的历史时期,是西晋亡国之后由五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众政权,后赵便是其中一个,乃羯族人石勒所建立。石勒为何要开凿这尊大佛呢?
这里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
其一,佛教为胡教,石勒为胡人,以胡人之教统率民众,可以建立合法统治秩序,笼络民心;
第二,古黄河流经大伾山东,河水泛滥经常会给两岸民众带来灾难,故而在大伾山之上凿刻大佛,有镇河之意,这一点其实和乐山大佛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上黄河古道曾流经浚县伾山之东,大石佛镇河安澜,俗称镇河将军。大石佛历史久远,佛像山体岩石已有风化剥落,雄伟庄严中透着远古神秘气息。只不过唐宋之后,随着黄河的改道,伾山大佛也因此失去了“镇河”之意。
上图:后赵(319-351),为五胡十六国之一
无论是笼络民心,还是镇河祈福,没有比佛教更好的“手段”了。首先因为佛教有着广泛的信众;其次,以佛教来确认统治秩序,是代价最低、效果最显著的方法。更何况,建立后赵的羯族本身就是胡人。
其实,虽然佛教传入中原已经400余年,其在诸如美术、建筑、艺术、雕刻、绘画、思想等方方面面对中国文化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当时关于佛教乃胡教而不适用于中原的说法却大有市场,如十六国时期的著作郎王度就曾上奏石说:“佛,外国之神,非诸华所应祠奉……” 意思是,佛不是中国本土的神,中原人不应该对佛进行祭祀和供奉。
不过这里面有着更深刻的原因,就是随着佛教的兴盛和信佛人数的增多,朝廷的赋税势必因此而减少,威胁官府的统治,中国此后的几次灭佛,无不于此有着莫大的关系,而佛教为“外国之教”只不过是一个好看点的说辞罢了。宗教可以被统治者所利用,当然也就可以被统治者所打压。
上图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文保碑,其包含众多子项目为全国之最。包括北魏石兽、千佛寺石窟、陇西尹公浮图、《大伾山铭》、龙洞、《准敕不停废记》碑、《康显侯诰》碑、《大伾山诗》、王铎摩崖题记。
其中北魏石兽现藏河南博物院;千佛寺石窟、陇西尹公浮图位于浚县碧霞宫内;龙洞和《康显侯诰》碑位于摩崖大佛北的丰泽庙内;《准敕不停废记》碑在天宁寺;《大伾山诗》位于大佛北侧石崖上;王铎摩崖题记位于大佛北约150米崖壁上。
那么,作为后赵统治的根据地,在大伾山开凿石窟就不是难以理解的了。而且大伾山的石质细腻,结构紧致,是雕刻的上乘材料,历经千年风雨而不坍,岿然屹立,便是如此。另外,中国人又有一种“尚大为美”的观念,越是神圣的事物,就要越修得宏大。或许又加上帝王的支持,也为后来北魏时期“令如帝身”的弘法思想开创了可能,在之后,更高、更大的佛教造像方兴未艾,一直延续到唐代。
自唐朝“安史之乱”开始,中原大地就陷入了无休止的动乱之中。随着唐朝末年势力最大的朱温将唐昭宗掳到洛阳,并在洛阳建立后梁,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最黑暗、最动荡的时期。经过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混乱以后,黄河流域人口大量减少,农业生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佛教因在唐初有功于太宗李世民,而武则天又声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所以佛教在唐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僧侣地位得到了不断提高。不少寺院都有拥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和众多的劳动力,甚至一些寺院对土地的兼并和侵吞超过了当时的大地主。寺院虽然拥有如此多的财产,却享有不向国家纳税和服兵役、劳役的特权。
到了后周时期,虽然历年的兵役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而此时的寺院仍然遍布中原地区。百姓们为了逃避兵役,纷纷剃度出家,而寺院又“私度僧尼”,好多僧尼还是“弃背父母、逃亡奴婢、奸人细作、恶逆徒党、山林亡命、未获贼徒、负罪潜窜”之人,给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统一了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做出了不起的贡献。他为了快速恢复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于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开始了大规模的摧毁寺院,驱赶僧尼的灭佛运动。
而在这次大规模的灭佛毁寺过程中,天宁寺不仅没有被摧毁,周世宗柴荣还下旨予以保留。为铭记这一荣光,天宁寺于周显德六年(959年)刻“准敕不停废记”碑立于天宁寺天王殿前。碑高1.95米,宽0.85米。该碑文记载了后周显德年间周世宗柴荣敕令天下废佛寺,寺僧还俗,相州节度与大伾山寺僧众具表请求保留大伾山寺获准的情况,及大石佛、大伾山寺的历史渊源。
后周在历史上历时很短,前后总共不到十年,而周世宗柴荣在位六年,留下的文物寥寥无几,所以,准敕不停废记碑就更为珍贵。
上2图:大佛整体拍摄
总的来说,这是一座气势非凡的大佛。其高度比龙门卢舍那大佛还要高出5.15米。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八丈大佛七丈楼,佛爷坐在坑里头。”一丈,就是3.3米多,八丈就是26.4米,如此高大的佛像竟然置身于25.9米的佛楼里?走进一看,才发现秘密——佛楼下部矮地平面2米多,因此“八丈大佛七丈楼”也就不奇怪了。
大石佛巍然坐于七丈高的大佛楼内,佛楼始建于北魏时期,后历代均有重修,现存的大佛楼复建于明正统十年,距今也近六百年。大伾山大佛阁极具研究价值,据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对四川乐山大佛的考证,乐山大佛也曾存在有佛阁,但是不知道毁于何时,而大伾山大佛阁的存在为古代佛阁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实物证据。
另外,关于大佛形象为弥勒佛也有一定的争论。在很多人看来,弥勒佛应该是那种笑意盈盈、坦胸露乳的布袋和尚的形象。殊不知,弥勒佛的形象转变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大肚子弥勒佛形象乃五代宋以后所流传的形象,而在此之前,弥勒佛形象并非如此,这应当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演变结果。
上图:大佛上半身局部特写
上图:大佛下部局部特写
从佛的形象以及技法上来看,大佛应该是在唐代经过修缮并做了较大改动,明清时期又经过一定程度的修复,因此后来关于大佛的始凿年代也产生过一定的纷争,主要有“北齐说”“北魏说”“唐代说”。但结合史料以及其他因素,又以“后赵说”最为确切可信。
当然如此规模巨大的大佛的雕刻,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也有专家推断,伾山大佛始凿于后赵,至前秦或遭破坏,北魏继续雕凿,唐时加工细部,元末毁于兵火,明时又塑以外身泥皮彩绘。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尊各个朝代通力合作的作品。
上图:虔诚的香客
侧拍大佛楼
寺院内部及大佛楼
,时长00:06
远观这尊佛,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朴拙而大气,如此体量巨大的大佛,依山而凿又端坐在大楼之内,目光炯炯,神采奕奕,似有道不尽说不完的意趣在里面。仅从美学价值来说,也堪称壮美,雕刻技法娴熟而自然,综合采用了平雕、圆雕、浮雕等技法,整体上依托山体而使得大佛有了雄浑之气势,优美之体态,灵动俊逸而又苍幽古朴,粗犷豪放而又细腻婉约,让人产生目眩之感。
当然,天宁寺内除了这尊大佛之外,还有多处价值连城的题诗、题刻、碑文等,尤其是山崖上王阳明的真迹题刻《大伾山诗》,可谓弥足珍贵。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