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台长城(游司马台长城)
沈芳蕤 • 2023-09-27 20:30:51 • 次
来古北水镇,怎能不游司马台长城。据说,司马台长城是保持历史原貌最好的长城。是我国历史文物古迹中修旧如旧的典型代表。
2021年的8月下旬,我们来到了古北水镇,游览完古北水镇后,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坐摆渡车来到了长城脚下,步行登上了司马台长城,瞬间感觉到自己成为了一名好汉(据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哦)。
本来,对这次的长城游没抱有更多的希望,因为之前的八达岭长城已经游览过几次了,觉得长城应该都差不多吧。但爬上司马台长城的瞬间,就好像穿越到了古代,历史的沧桑刹那间展现在我的面前,与别的长城太不一样了。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密云区北部的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紧邻古北水镇,距离北京120公里,属燕山山脉,司马台长城依险峻山势而筑,据说以险、密、齐、巧、全五大特点著称于世。
司马台长城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7公里,其中鸳鸯湖水库将该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敌楼16座,西段有敌楼19座,共计35座(包括已毁水中一座)。1987年司马台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
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曾评价“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
2012年,司马台长城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全球不容错过的二十五处风景之首”。
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73年),是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属明代“九镇”中蓟镇古北路所辖。明万历年间,又经蓟镇总兵戚继光和总督谭纶率兵进行了重点整修,极大地完善了防御体系。其山势陡峭,地势险峻,工程浩繁,易守难攻,风速较大。
司马台长城属于“以古北口为中心”的明朝蓟镇长城,专为守卫古北口而建。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由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组成的古北口长城进行守卫,也是中国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
明代习惯把长城称为边墙,或是塞垣,相应把修筑长城的工程称之为修边。相较于其他段长城,司马台段长城以险、密、奇、巧、全五大特色著称。
“险”是指司马台长城墙体沿着刀削斧劈般窄峭的山脊之上修建而成,横亘东西,5.4公里之内,密布35座敌楼,座座刹那矗立,势不可当,雄健无比。
特别是在陡立的长城东段第十四座敌楼(猫眼楼)和第十五座敌楼(仙女楼)之间,此间耸起一架“天梯”,天梯为单面墙体、坡陡、墙窄,呈直梯状沿山脊跃升,倾斜度为85度,俯首下望,令人目眩。下临悬崖,宽仅容脚,几近直立,且无扶手,长约百米,宽仅一砖,左右两侧皆是900米的深渊。
第十五敌楼(仙女楼)和第十六敌楼(望京楼)之间的“天桥”更是险中套险,长100米,宽约30厘米左右,两侧又是绝壁,1985年,此景观被命名为“万里长城绝险处”。听闻此景,令人胆寒,险峻之处,不言而喻。
“密”是指敌楼和敌楼之间的距离非常紧密。从外观上来看,司马台长城的敌楼与敌楼之间相距最近是几十米,最远不过300米,平均间距仅140米,若按当年明代修筑长城的规定,每500米修一座城楼的话,可见此长城是一处例外。
“奇”是指司马台长城山势险陡,四周风景一经结合,无不展现雄奇壮丽。长城脚下有鸳鸯湖,湖的西侧,有一眼温泉,严冬季节泉水周围也长满青草,犹如春天。泉水温度常年在37℃,只见热气腾腾,群鱼漫游。湖的东侧,山泉却冰凉彻骨。因湖水由冷泉与温泉交汇而成,所以当地人称此湖为鸳鸯湖,湖水碧波荡漾,云蒸雾泽,构成湖光山色的奇丽美景。
“巧”主要体现为进可攻、退可守、步步为营的障墙。而司马台长城“天梯”上的障墙可谓登峰造极,在近90度的垂直落差内,从最顶上的障墙箭孔射箭,一直能穿过所有障墙的箭孔,到达最下面的障墙。
“全”是指司马台长城上的建筑结构在万里长城中独特全面,敌楼有单眼楼、双眼楼、三眼楼、四眼楼和五眼楼;有单层楼、上下相通的双层楼和三层楼。它们均为空心敌楼,大小不一,形态组合各异,是按照驻军的官衔等级、驻防人数以及地势险要程度分别来制造的。
从内部结构来看,有砖结构、砖木结构、砖石结构,有单室、双室、多室之分;房间布局有“四”字形、“日”字形、“井”字形、“川”字形,楼顶变化多端,有平顶、穹窿顶、八角藻井顶、复斗顶;门窗也新颖别致,有边门和中间门、有砖券和石券,在西段长城第十四座敌楼(麒麟楼)上还有麒麟壁,可谓是独特全面。
据说司马台长城本着“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所以,我们走在长城上面,仿佛从历史的风云中走来,能给人以真切的历史感。举目四望,没有新建的楼堂馆所,只能见到群山苍莽壮阔,长城拖着那残迹斑斑的躯体,残损颓旧的外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因此,登上司马台长城感觉穿越至明代戚继光时代,幻想着是否在这上面遇见戚继光将军。
去年,游览过好多古城、古镇,但总找不到历史的感觉,几乎都是新建的仿古建筑,没几处是原汁原味的。
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越来越高,但精湛的文物修复技术背后,也蕴藏着深厚的文物修复理念。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不仅是为了当代,也是为了后代能够欣赏到原始的文物。因此,保护与修复应该坚持“最小干预度、修旧如旧”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说,文物修复也是在保留文物“残缺的美”,每一个历史的痕迹都应该保留下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物质文化遗存难免损耗和遗失。也就是说,文物修复是一项用时间抵抗时间的工作。现在人们花时间、投入资源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文物修复,是为了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传承延续,但前提应是保持历史原貌。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商都、周城、秦关、汉宫到明清辉煌的紫禁城,作为历代先人智慧的结晶,古建筑有其无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
古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遗产,默默地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其间,有大自然的风吹日晒,有战火纷飞的无奈和悲怆,也有其他的人为破坏,许许多多的古建筑残破不堪甚至命在旦夕。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保护好古建筑,必须不断地修复完善,但也得在原有基础上尽量维持原貌进行修复,不能大刀阔斧的新建,建成仿古建筑,就失去了保护文物古迹的意义了。久而久之,人们对各种所谓的古建筑都失去了兴趣,其欣赏意义大打折扣。
总之,司马台长城的游览确实感到穿越到了明朝,有一种真切的历史感。但愿其它的历史古迹都能坚持“最小干预度、修旧如旧”的理念,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历史文化的真实性。
#头条创作挑战赛##说走就走的旅行##新人破万互动联盟#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