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人民大会堂门票(天安门广场的六大宏伟建筑)

沈芳蕤 2023-09-28 16:10:45

摘要:天安门广场俯瞰天安门广场是我国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约44万平方米,宽阔的广场可以容纳100万人举行

天安门广场的六大宏伟建筑

天安门广场俯瞰

天安门广场是我国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约44万平方米,宽阔的广场可以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广场经历过三次大规模改扩建,让古老的广场历久弥新,更加宏伟壮观,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祖国繁荣昌盛的象征。

天安门远眺

在天安门广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矗立着中国国家博物馆、正阳门古城楼(包括前门箭楼)、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城楼,在广场的中央,建有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中心长390米,宽80米的路面,全部由桔黄、蓝青色花岗岩条石铺砌而成。

天安门广场的人字形花岗石地面

1、天安门

雄伟的天安门

天安门城楼位于天安门广场北面的北京皇城中线上,长66米,宽37米,高34.7米,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17年),最初的名字叫“承天门”,设计师是明朝宫廷御用建筑师蒯祥,清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

天安门的观礼台

在天安门前方两侧,各设有7个观礼台,主要用于重大庆典的观礼活动。新的观礼台建有休息室、贵宾室和卫生间,占地面积247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8平方米,可容纳21000人观礼。

天安门正门

天安门作为皇城的正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六百多年来,它一直是皇家禁地,普通百姓根本无缘登上天安门城楼,即便是皇帝,如果不是御驾亲征、祭天大典之类的重大活动,也不能随意经由正门出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城楼那巨大的拱门终于打开,人们可以自由地穿过金水桥,走进皇家禁地。但天安门城楼作为国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一般民众依然不能随便登上城楼参观。直到改革开放后的第十个年头,1988年适逢“北京国际旅游年”,天安门城楼的大门才终于徐徐开启。现在,天安门成楼已成为众多进京游人必去的打卡圣地(门票15元)。

2、人民大会堂

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它是每年两会的举办地和人大会常委会的办公场所,也是党和国家举行重大政治、外交和文化活动的地方。人民大会堂于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现在是4A级旅游景点,门票30元。(详情见紫色丘陵之前的文章)

3、中国国家博物馆

节日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总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比人民大会堂面积还大。它的前身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是一座系统收藏中国历史珍贵文物的著名藏馆,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现有展厅48个,馆藏文物100多万件。

4、正阳门古城楼(包括前门箭楼)

正阳门

正阳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原名丽正门,俗称前门或大前门,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南门。它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的“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城楼和箭楼是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作,是现在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城门,在城楼上设有北京民俗展览馆。

正阳门城楼和箭楼

正阳门之夜

5、人民英雄纪念碑

毛主席手书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心,是新中国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专门修建的纪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碑心是一整块花岗岩,重达60.23吨,上面刻有毛主席手书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八个大字,背面碑心由七块石材镶砌而成,上面刻有毛主席起草,周恩来书写的小楷碑文。

纪念碑上的小楷碑文

6、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之间,建成于1977年9月9日。它占地面积5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867平方米。纪念堂的主体建筑为柱廊型正方体,44根黄色花岗岩石柱环抱四周,屋顶有两层玻璃飞檐,周周砌有汉白玉万年青装饰栏杆,雄伟壮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和正阳门

纪念堂的一层包括北大厅、瞻仰厅和南大厅三部分。北大厅是瞻仰参观的入口和举行纪念仪式的地方,瞻仰厅是纪念堂的核心,是开国领袖安息的厅堂,而南大厅则是瞻仰参观的出口大厅。在纪念堂的二层,设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同志革命业绩纪念室及宣教厅和藏品陈列室。

毛主席纪念堂实行网上实名预约,免费瞻仰参观。据了解,从1977年开放至今,累计已接待来自国内外的瞻仰参观群众2亿多人次。

作者:紫色丘陵

本文资料和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紫色丘陵在此一并鸣谢!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