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龙归源(闽北苏区的红色首府)

沈芳蕤 2023-09-30 05:10:47

摘要:前言|百年峥嵘,记载着信念之坚,激荡着英雄之气。红色,是浴血拼搏的颜色,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颜色,更是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曲折历程和奋斗精神的颜色。我国大部分红色资源如
喜迎二十大·火红的乡村|大安村:闽北苏区的“红色首府”

前言|

百年峥嵘,记载着信念之坚,激荡着英雄之气。红色,是浴血拼搏的颜色,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颜色,更是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曲折历程和奋斗精神的颜色。我国大部分红色资源如革命活动场所、革命遗址、红色历史人物的家乡等,都分布在农村地区。

福建省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影响深远。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邓小平、陈云、彭德怀、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福建留下光辉的足迹。一条条闪耀红色光辉的线路,织就了八闽大地上的“红色版图”。

火红的乡村,火红的血脉。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精选多个有故事的福建红色乡村,开启一场初心如磐逐梦行,感受火红乡村的红火日子。

大安村

说起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你可能会想起华东屋脊“黄岗山”、“亲水乐园”泰平洋、“天然氧吧”龙归源。

可是你知道吗?这里曾经是闽北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被誉为闽北苏区的“红色首府”。

大安村地处武夷山市最北部闽赣交界分水关南麓,境内的分水关是武夷山“九大雄关”之首,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距武夷山市区25公里,是闽赣两省具有军事价值和重要地位的雄关。

中共闽北分区委、中共闽北分区委军事委员会、闽北军分区司令部、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在大安红军街上,一座座标志着闽北苏区辉煌历史的革命遗(旧)址、纪念地和标志物,无不向世人诉说着革命时期,大安曾点燃火种,建立闽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历史。

闽北革命烈士纪念亭

“这里就是肆渡。要进入大安必须进入肆渡,历史上一次有名的阻击战就是发生在这里。”在大安村的闽北红色首府陈列馆内,义务讲解员李秋凤正在给游客热情讲解。一幅幅珍贵图片、一份份历史文献、一件件革命文物,记述了闽北苏区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

李秋凤说,她算是“红四代”,村里像她这样出身在革命家庭的村民还有很多。从小沐浴在红色故事中,李秋凤深受洗礼,也因此,从2007年到现在,她一直在这里担任义务讲解员。

革命时期,大安建立了闽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先后有310人参加红军游击队,1人亲历二万五千里长征,12人担任团级干部,76人担任地方县(区、乡)苏维埃干部。新中国成立后,大安71人被认定为革命烈士,69人被评为革命“五老”。

陈列馆

1929年10月,闽北第一支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十五团在武夷山成立。1930年5月,成立崇安县苏维埃政府,这标志着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根据地正式形成,同年,闽北根据地与赣东北根据地合并,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这里鼎盛时期曾经统管着闽浙赣3省18个县,纵横300余里,人口五六十万,拥有自己的兵工厂、学校、医院、银行等。

1934年10 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调集10万重兵,从四面八方围攻闽北根据地首府大安。尽管如此,老百姓还是冒着各种危险,支援游击队。

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

现在的大安还有许多“革命五老”的后代,街头巷尾间,依旧流传着支援红军游击队的动人故事。

小小的大安村可以说几乎家家干革命,户户有忠烈。红色血脉传承至今,如今大安成为党团员的革命历史教育活动基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中小学生的夏令营基地。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以及大安源优美的风景,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参观、学习,也让老区的老百姓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来源:闽声文化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