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溪(神农溪上的文化活化石)
沈芳蕤 • 2023-10-01 14:00:05 • 次
巴东纤夫
神农溪上的文化活化石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当年一首《纤夫的爱》红遍大江南北,男女歌手站在神农溪边拉纤对歌,是几代人记忆中的场景。几十年过去,长江流域还有纤夫的身影吗?带着几分期许,在盛夏时节,笔者进过了巴东的神农溪……
“脚蹬石头手扒沙,风里浪里不归家”,踩着1亿年前的海底、1万年前的河床、1千年前的栈道、数百年前的鹅卵石,一队队、一步步,弯成力字形、伏作满弓状,逆水而行,向水而歌,这是力量在行走,这是生命在歌唱,那岩石上深深的纤痕,那风吹雨打日晒黑得像江中石一样的脸和臂膀,那打着漩涡在峡谷和江面回荡的峡江号子,像动感的雕塑、凝固的浪线,一根纤绳便峡江拉成了五线谱,呦呦旋律从古而来,嘈嘈音符向东而去……
巴东位于湖北西南部,地处长江三峡腹地,境内武陵山余脉、巫山山脉、大巴山余脉雄踞南北。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出充满险滩、激流和漩涡的湍急河流,行船十分不便和危险,尤其是逆水行船,没有强大的外力推动,就有“一篙松劲退千寻”的危险,在机械动力船发明之前,行船靠木船,动力靠人力,纤夫就是行船的主要动力之一。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纤夫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巴东神农溪纤夫,则主要分布于溪丘湾、平阳坝、罗坪、沿渡河等地。神农溪是巴东江北最大的常流河,全长60公里。源头海拔3000米,山高坡陡水急是其基本特点。千百年来,神农溪两岸那些极具特色的土特产品以及人们的日常用品,几乎全靠神农溪纤夫用“豌豆角”扁舟运出拉进。由于神农溪滩多水浅,犹如陆地行舟,上滩需纤夫合力拉纤而上,就是在顺水下滩时,如遇小水过浅滩,纤夫也要竞相下水推船或“背船”过滩,如遇中水,则要纤夫倒拉纤限制船速,当地称之为“倒牵牛”,以防触礁。因此,神农溪纤夫面对的是一条“一线天”式的狭窄河流,整个的行船过程几乎全靠纤夫的力量,既不能摇橹,也没法扬帆。
千百年来
纤夫在拉纤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
01.
裸体拉纤 结草为鞋
纤夫不穿裤子的原因是由其劳动性质决定的。纤夫成天浸泡在水里劳动,穿衣服很不方便:一是过去的衣服布料都是家机布,用麻或棉织成,没有现在的化纤布,衣服被打湿后裹在身上很重,过河不利索,根本无法运动,拉纤走不动;二是这种布料水打湿后很硬,行动摩擦对皮肤有伤害,身体受不了;三是身体成天被湿衣服包裹容易生病;四是在峡谷深山中很少碰到外人,一年四季行走在幽深的峡谷、急流险滩中,几乎与外界隔绝。
由于纤夫行走在乱石堆里,脚板受不了,就用草做鞋垫脚。草鞋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编织草鞋的工具叫草鞋耙子,形状像手掌一样,固定在板凳上。纤夫们“扎水”时就编织草鞋(河里涨大水不能行船叫扎水)。山上的农民下雨天清闲时就打草鞋卖给纤夫,有句农谚:“早下好砍柴,晚下打草鞋。”意思是说变天下雨,雨下得早不会下得太长,可以放心上山去砍柴,如果雨下得晚就会下很长时间,不能出坡,干脆就在家里打草鞋。
02.
纤夫号子
纤夫在水势汹涌、陡岩峭壁、礁石密布的峡谷河段拉纤行船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有助于步调统一,又助于减轻疲乏、抒发胸臆的纤夫号子。
神农溪纤夫号子显得高亢铿锵,急促有力,节奏紧凑,衬词多于唱词,富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它由“拖扛”、“出艄”、“捉缆”、“推桡”、“摇橹”、“掌力”、“唤风”、“拉纤”等号子组成,并以摇橹、拉纤数板为主,声腔高亢嘹亮,节奏舒缓,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山民歌风味。
03.
纤夫的精神特质
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拉纤是集体聚力的行动,人人需要竭尽全力。船行急流险滩时,纤夫必须和着拉纤号子的节拍,团结一心、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奋力向前。“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船上险滩使劲拉,一人偷懒大家骂”。如果因某人没有使尽全力,一股浪头或许会把船“打倒退”或者把船“打驰了”(船离槽口,偏离航线,有翻船的危险),重者还会使所有的努力一瞬间前功尽弃,船到码头后纤夫们会指责批评他的偷懒和不合作。正是这种需要所有参与者齐心协力的拉纤环境,使纤夫们养成了团结协作、负重前行,急流险滩不松劲、越是困难心越齐的团队精神。
纤夫虽有分工,但人人平等,没有尊卑高下、贫富贵贱之分。他们虽然也有矛盾,但从不记仇,“船头打架船尾说话”,因为他们没有条件也没有时间去记仇,船过急流险滩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否则就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平等的人际关系和特殊的劳动环境使他们养成了人人出力、人人平等、团结协作的精神。
敢闯敢拼的无畏精神
急流险滩拉纤,靠的是闯劲和拼闯,面对那波诡云橘的险滩,一泻千里的急流,震耳欲聋的惊涛,没有一种勇气和无畏精神,是难以想像的。拉纤中,最危险、最紧张,也是最需要勇气的时刻,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船毁人亡。因此,拉纤行船锻造了纤夫临危不惧、遇险不慌、敢闯敢拼的无畏精神。此时,纤夫们需屈身用力,或用手足攀附路边岩石,逐寸而进。“抵紧”、“加油”以及“哼哟”、“嗨唷”等不惧危险的的喊吼之声以及号子声响彻云端。“哟—嗬—嗬,脚下是滩哟,哟—嗬—嗬,不看那天,哟—嗬—嗬,一声号子一身胆,哟—嗬—嗬,蛟龙那个过险滩,哟—嗬—嗬”。激昂的号子展示出纤夫们不怕滩、不看天,浑身是胆,敢闯敢拼的大无畏精神。
坚忍不拔的不屈精神
巴东境内的江河,尤其是长江在巴东境内的河段山峦叠嶂,落差巨大,滩多水急,上行船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纤夫。逆水拉纤,是纤夫生命意志与恶劣环境的生死较量。纤夫在江河岸边行船拉纤一走就是几千年,沿江两岸无数坚硬的石头上,留下了一道道纤绳磨砺出来的深深纤痕,深刻地纪录着纤夫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不屈精神和意志。他们坚强地行进在江河岸边乱石之上,万丈断崖深山之中。“三尺白布,嗨哟!四两麻呀,嗬嗨!脚蹬石头,嗬嗨,手刨沙呀,嗨着,光着身子,嗨哟,往上爬哟,嗨着着!号子回荡,嗨哟哟!在山崖哟,嗨着,嗨着”。粗犷的号子声,萦绕于巴东的崇山峻岭中,代表着巴东人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中,一往无前、坚忍不拔的不屈精神。
豁达洒脱的苦乐精神
纤夫们自有苦乐法则,他们坚守苦中希望,在苦中寻找欢乐。纤夫们展现出来的却是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的放达洒脱的喜乐精神。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却常常面露喜悦之色,甚至引吭高歌,互相唱和。站在浅滩处,总会看见纤夫下了水,背船过滩,尤其是在上水的时候,行船完全靠纤夫合力拉纤而上,一刹那间,号子声声,空谷传响!在艰苦的劳作中,他们高亢地唱出自己内心的激荡和生命的希望:“这山高来那山高,大浪打来摇几摇,山歌不唱心不开哟,号号子一声水涨潮”。在深山峡谷里,号子、山歌和爽朗的笑声一起回荡,那里已然是他们的天堂,拉纤的“苦”消融在放达洒脱的喜乐精神之中。
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巴东神农溪在崇山峻岭之中,与外界交往十分不便,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巴东人并不封闭,有着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这主要得益于水路与外界相连,得益于纤夫搭起的交流桥梁与开放精神。纤夫驾着神驳子,顺溪入江,上达重庆,下通武汉。在运出芝麻、黄豆、桐油、木梓、兽皮、药材和捎回外地的布匹、杂货的同时,既推介了本地文化,也带回了外地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本地文化与外地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尤其是外来客商在纤痕——纤夫石纤夫的引领下,纷至沓来,在经营商品的同时,也带来了外面的世界,山外的文化。至今在巴东坪阳坝流传的山(民)歌中,仍有不少江、浙、湖、广的音乐元素。据老人讲,在巴东纤夫中,有不少人都会哼唱从外地学来的戏曲唱腔,如川剧、楚剧、汉剧、花鼓戏等。也正是在纤夫的对外交流和影响下,巴东逐渐形成了豪爽大气、热情好客的地域人文气质。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及其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纤夫精神是一种特定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纤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纤夫精神就是敢闯敢拼的闯滩精神、齐心协力的划桨精神、负重奋进的拉纤精神、一往无前的放舟精神,展现的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和不朽的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再度关注这一历史文化事象,就是要发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中吸取营养,振奋民族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大繁荣提供精神动力。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