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圌山(窦圌山峰峦叠翠)
沈芳蕤 • 2023-10-02 10:18:14 • 次
丹赤如霞,三峰矗立,天下奇山窦圌山似一道画屏,李白少年时曾游此山,题下千古绝句“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图说:窦圌山 来源:网络
窦圌山位于四川江油市北25公里处的涪江东岸,是国内著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区,也是剑门蜀道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窦圌山最早叫做“猿门山”,因在南北朝以前,山上猿猴较多,加之两山形如门,故称“猿门山”。南北朝萧梁时期,山上就有和尚建立了寺庙,猿猴被赶走,当地老百姓见山体由豆子大的石子构成,山形如圆形粮屯为“圌”,在这一时期称为“豆圌山”。相传,唐朝时期,彰明县(今江油彰明镇)有个叫窦子明的县主簿,觉得圌山清幽奇险,好似人间仙境,便弃官隐居于此,在这里开山辟路,建筑庙宇,修仙炼道,使圌山上殿宇成群,楼阁联翩。而后窦子明修炼成仙,骑鹤白昼飞升。于是,后人便将豆圌山冠以“窦”姓,名“窦圌山”。
窦圌山海拔高度1140米,相对高度608米,山顶突兀而出的三座山峰,分别名为:东岳峰、飞仙峰、神斧峰。三峰峰顶分别建有东岳殿、窦真殿与鲁班殿。三殿均以铁瓦盖顶,翘檐欲飞,每当雨后初晴或晨雾欲退之时,云纱轻裹山峰,殿宇忽隐忽现,宛如天宫仙阕。三峰之中惟西峰有险路可通,其余两峰由上下两根铁索组成悬桥相连。峰下不远处为云岩寺,始建于唐,明末焚于兵火,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云岩寺在唐乾符年间(公元874年)就有东西二院,历经唐、宋、元、明、清毁茸交替,及佛道相争,形成“东禅林,西道观”的格局。像云岩寺这样建于山脊,背负三座主峰,坐北朝南而又是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古寺院建筑群,在全国亦属罕见。
从窦圌山牌坊开始,是一条通往山顶的步行石梯——通天道。通天道长513米,806级石梯,垂直高差63米,俊俏潇洒,直指云端。陡坡中间,有一单檐歇山式的天音亭,据说在这里休憩,可闻天籁之音。过天音亭,抬眼望去,两巨石矗立如门,那就是“天门”。这座位于山腰的前寨门,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是江油乡绅欧某为躲避清军和李永和、蓝朝鼎义军之间的战争而建。整个寨门由条石砌成,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气势雄壮。现存寨门高2.45米,宽2米,门额横书“福地仙关”,两边对联曰“地籍云岩成保障,天生石壁隔烽烟”。
新民晚报记者 夏菁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