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城(国家文化的血脉)
沈芳蕤 • 2023-10-08 04:04:28 • 次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
胡无人,汉道昌。
陛下之寿三千霜。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胡无人》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首豪迈激烈、慷慨悲壮的《胡无人》,构织出了边关征战的血色图景。为护佑华夏的安宁和强盛,在古老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上,历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场景:“凿空”西域的使者张骞,北伐匈奴的霍去病,万里取经的唐玄奘......而在他们的身后,一条蜿蜒穿行的万里汉长城,随着“列四郡据两关”,就像一条巨龙,在瀚海与雪域上崛起。自此,书写在酒泉大地上的中华文明符号,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筑起了国家文化的血脉和根基。
金塔位于我国古代内地与西北沟通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代王朝为屯兵固守边防,大肆修障筑城,遗留了很多长城、城障及烽燧,至今境内分布有战国秦、汉、明三代长城,其中汉长城1507千米。汉长城作为华夏文明的标志、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化的血脉,守护汉长城,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汉长城守护人
2021年10月1日,国庆节。
由历史文化学者、汉长城保护专家和酒泉市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组成的汉长城巡查队,自古老的丝路古郡酒泉出发,风驰电掣,驱车直奔金塔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踏上了第16次巡查之路。
这是一个蓝天白云,阳光晴暖的日子。但是在穿过金塔沙枣园自然保护区、玉门干海子自然保护区之外的无人区后,随风移动的数米高的沙丘,依旧成了越野车“冲浪”的拦路虎。车越沙海,卷起了一柱柱冲天的沙尘。
翻越沙丘,和穿越一片片明沙窝,安全是首要。作为带队的酒泉市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主席李柱,每穿越一次,都要逐车提醒,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有丝毫的松懈。这里没有信号,没有安全的饮水地,方圆百十公里,都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亘古荒原。
“今年7月1日,我们组织巡查,车队刚过沙枣园子保护区,忽然狂风大作,黄色的风沙呼啸而至,能见度不到5米,加上沙丘的倾斜角度接近70度,车队每前进1米都很困难。”李柱说。
那一次,他们在风沙中鏖战了一天,才将风沙掩埋的界碑清理出来,将破损的铁丝网修补好。等巡查修复工作结束后,已经是第二天上午。
“沙漠中起了沙尘暴,车容易迷失方向,人也站不稳脚跟,就怕车陷进明沙窝,人被风沙刮倒。这是很危险的。”跟随车协多次巡查的成员郭占斌说。
尽管巡查环境恶劣,但是每次参与巡查的专家学者和车协成员,不仅要仔细查看界碑、防护网,还要进行艰难的修复工作。尤其是在芦草井段汉长城地段,这里的文物标志碑、警示标志碑,经过3个多月的风沙打磨和日晒雨淋,花岗岩石上的阴刻文字,已经完全褪去了红色的油漆痕迹,斑驳的碑面上已经辨认不出文字,需要队员们一个字一个字重新描出来。
“每一次风沙打磨后,我们都要重新描摹。字迹清楚了,感觉心里也亮堂了!”40年党龄的李辉成,今年已经83岁,他是酒泉市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会长李柱的父亲。自2018年参加首次巡查汉长城工作以来,每一次来他都要一笔一划地描写界碑。
芦草井段汉长城地处半戈壁半荒漠地段,这里的长城是采取砂砾、梭梭、红柳等夹杂建筑,2000年时间的风沙侵蚀和雨雪摧残,大部分长城已经被掩埋,而对于相对完好的长城段,采取了设立钢丝网、草席、麦草网等保护措施。
2018年,酒泉市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与金塔县文物局签订了《长城文物保护协议》,成立了酒泉车协长城文物保护与利用支队,对汉长城进行季度巡查,从未间断,至今已是4年。
“在酒泉境内,长城绵延800多公里。其中芦草井段汉长城地处沙漠腹地,没有道路可以通达。酒泉车协作为‘长城保护员’尽职负责,积极履行了巡查和报告责任,是社会组织中保护汉长城最前沿的一部分力量。”酒泉市文物局一名干部说。
守护汉长城,响应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成为酒泉文博部门的重要任务。今年4月,为让广大观众一览酒泉长城之雄风,酒泉市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丝路要塞 西陲雄风——酒泉长城专题展”。展览分“汉塞关隘亘千里——金塔、烽燧雄峻倚祁连——肃州、饮马长城连乾齐——玉门、大河西流锁胡沙——瓜州、大漠孤烟萦边关——敦煌、壅城关垒铸天堑——肃北、雄踞南塞戍金山——阿克塞”七个章节,共展出长城图片101幅,沿线出土的汉简、兵器、器具等相关文物134套275件,在酒泉社会掀起了“保护长城,人人有责”的良好反响。
金塔县文物局在继续加强行政保护和科学保护的基础上,突出文化保护,结合“十三五”时期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的启动实施,以实施长城文化保护工程为抓手,大力开展长城文化研究、宣传、体验活动。金塔县文物局在落实文物保护管理职责,加强长城保护基础工作上,还成立了长城执法专项巡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全县长城资源分布情况制定了巡查计划,抽调相关人员组成了专项巡查小组,对杨家井段长城至红口子壕堑、兔儿墩至沙枣墩汉明长城一线、花庄墩至营盘大墩堡及沿线长城、营盘墩至肩水金关西长城、芦草井长城等长城重点点段进行了实地巡查。
汉长城的发现与保护
2010年,从金塔县博物馆传出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金塔县北山一带发现了15段总长26公里、保存较为完好的汉长城遗址和3处烽火台及城障遗址。这一发现使得金塔县成为酒泉境内现存汉长城遗址最多的县,而且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的汉长城遗址之一。
金塔县地处丝绸之路中段北侧沙漠边缘,是汉长城走向的必经路段。多年来,由于风沙掩埋,整段整段的汉长城踪迹全无。这次文物考察结果表明,金塔县境内遗存的长城有3道,总长度296公里,沿线尚存城障7座,烽燧73座。解开了在过去几十年间的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和日常文物考古考察工作中,不少考古专家和爱好者心中存在一个谜团。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酒泉汉长城最大的发现。
很多长城专家们此前只是清楚金塔县境内南线汉长城遗址的位置和部分长城遗迹,但由于资金、时间等原因的限制,多次考察一直未能确定北线汉长城的具体走向,对于北线汉长城在金塔的具体位置和分布情况模糊不清。
酒泉文物部门和专家们也曾多次试图揭开这一谜底,自2009年5月金塔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金塔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夜以继日地徒步奔波在戈壁深处,对每一寸有可能发现长城遗址的戈壁进行梳理,以期找到北线汉长城遗址。金塔县博物馆的普查人员先后5次进山,数十次奔赴戈壁,先后发现并确认了15处北线长城遗址和12处长城烽燧、1座长城城障。此次发现的长城大体上呈东西走向,东起花庄墩烽火台,西至北海子烽火台,在总长约45公里的区域内,发现有墙体遗迹的长城遗址26公里。
金塔县文物局在发现长城遗址的同时,还发掘到十几件文物,属明显的汉代灰陶,据此,博物馆确认这些长城都是汉代长城。据考证,这些长城应为天仓至花海段汉长城的一部分,建于汉武帝元封二至三年。过去专家们一直认为金塔境内的北线汉长城是在长城线南侧的臭水墩、火烧墩一线穿过,所以一直没被发现。此次发现的长城,东北与营盘墩相接,并与“二普”时发现的沙墩长城遗址、二截长城遗址、沙门长城遗址和马庄西长城遗址绵延相连,一直延伸到西大湾城;西与石营子坞障相接,并与坞障西面的生地湾段长城、沙枣园子段长城浑然一体,向西一直延伸到玉门花海。这些长城遗址和烽火台及城障的发现,填补了文物界的一项空白,也弄清了金塔境内汉长城的走向,对于研究汉代边塞防御体系极具价值。
据史料记载,汉长城金塔段全长 306.1千米,分为东线和北线两段。东线,当地称为“东部塞”,分布于县境东部和东北地区,呈南—北走向。北线又分为两段,营盘堡以北者称“西部塞”,以南者称“北部塞”,分布于县境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呈东北—西南—西走向;还有一条起自肩水金关的烽燧线,位于县境北部,呈南—北走向。汉长城由墙体、壕堑、关堡、单体建筑及其他与长城相关遗存组成。人工墙体构筑方式主要有石块垒筑、砂石土堆筑、砂石土夹红柳芦苇堆筑、红柳和梭梭叠筑等,以砂石土堆筑为主,亦有少量石块垒筑墙体,材质主要有黄土、沙壤土、砾石以及红柳、芦苇、梭梭木等。
“长城文化研究是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历史时期,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感召和呼唤下,长城研究成为学术热点,开展长城文化研究必将丝绸之路研究推向新的高度。”2020年11月,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甘肃论坛暨嘉峪关长城峰会”学术研讨会上,西北师范大学教授何玉红如是说。
汉长城是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人文景观,它具有自然状况的天然性和原始性,也具有景观资源的稀缺性和独特性。这种典型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有效载体,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金塔芦草井汉长城,是在2012年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的长城维修保护项目,2013年批准,2014年实施保护工程的。主要是对文物本体,也就是汉长城实体采取丝网状式拉固和固化覆盖,防止风沙剥蚀;实施围栏工程,分隔断实行中心段加固防护;实施防沙围栏工程,采取草方格来防止沙丘移动;设立文物保护界碑、文物保护标志碑以及警示碑,主要是提醒人为破坏,依法追究责任。这个项目总投资700万元,保护的距离达到了6930米。这是金塔,甚至是酒泉历史上保护汉长城实施的一项前所未有的大工程。
“目前还没有针对戈壁沙漠地貌的有效措施。目前探索出的最好的保护措施,只有对汉长城现存相对完整的段落进行保护,延缓消失的过程,主要在于防止对历史文物遗产人为的破坏,对自然风沙雨雪的侵蚀进行阻挡。这是最根本的。”多年研究长城文化、《酒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文集》作者杨永生说。
在汉长城内外,印证了我国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和融合,见证了沿线国家和地区商贸往来、文化互鉴、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的历史痕迹。而这种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就是文化融合。汉长城彰显了国家文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响应,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黄金段建设的推进,汉长城遗产保护,挖掘汉长城文化内涵,向世界讲好长城故事和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已经迫在眉睫。
“巡查保护协议签订之后,每一次巡查中,我们是把长城保护作为自己的事来做,有人说这是亏本买卖,我说不是,这是能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这是中华文明的遗产。”李柱说。酒泉市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在李柱的带领下,4年时间里16次巡查,每一次往返都在400公里左右,耗时费力,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已经成了一种责任。
全媒体记者陈思侠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