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税务博物馆(税务博物馆当前的困境与自救之路)

沈芳蕤 2023-10-08 20:10:57

摘要:我是一个入行十年的税务工作者,也曾短暂参与本地区税务博物馆工作,连续看了曹雅丽、王晓菏、李沪民几位老师有关税务博物馆当前现状的文章,看得出你们是真正关心税务博物馆前途

我是一个入行十年的税务工作者,也曾短暂参与本地区税务博物馆工作,连续看了曹雅丽、王晓菏、李沪民几位老师有关税务博物馆当前现状的文章,看得出你们是真正关心税务博物馆前途的人,你们的分析和讨论很有意义,税务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机构,参观人数低迷,一定是某些地方出了问题,把问题公开化,大家一起讨论,分析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有可能使税务博物馆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我们地区税务博物馆筹建时,没有经过文物收集这个过程,是通过系统内部号召大家自愿捐赠,得到的大多是八十年代以后的物品,清代至七十年代的物品是购入的。展馆设计是参考了其他一些历史博物馆的布展方式,结合我们的馆藏,按照年代,设置了清代、民国、新中国、改革开放等板块。

开馆后观众主要反映两个问题,第一是展品种类单调,举例来说,清代部分,仅陈列有清代房屋产权地契证书,清代账册,土地税及几种捐票是与税收直接相关的展品,其他清代物品如瓷瓶、文房四宝、鼻烟壶、水烟袋、铜钱等物品与税收关系不大。

第二是展品只有简单的文字说明,没有详细解读,还是以清代板块为例,有观众询问房屋产权地契证书上的文字内容,我们也有很多不认识的字,更谈不上解读内容了,也有观众询问清代的账册,是何人何时使用,记录了什么内容,与税收有什么联系,使用账本的主人一年完税多少?我们只能报以尴尬的微笑,至于问税票展品的具体内容和如何计算税款,我们也不知道,有的观众提出想了解清代人民承担的税赋水平是个什么程度,各地区有无差异,人们对这样的税负是否真心服从,清代税收与明代孰优孰劣,这些问题,我们都未能提供。

再以民国部分为例,展板强调,民国时期苛捐杂税严重,百姓民不聊生,却不能提供足够的文物和数据。玻璃柜中只放置几张民国时期的税收票据,老发票,算盘,升斗量具。这些资料网上都能查到,而观众想了解的是,民国的苛捐杂税是由何人制定的,制定的原始文件法律依据是什么?苛捐杂税有几种?每一种的名称是什么?征收的税率是多少,是什么机构负责征收?人们的收入水平与承受苛捐杂税的负担比值是多少,多少人由于苛捐杂税的逼迫生活艰难?北洋政府,各地军阀,国民政府,对苛捐杂税的态度是否一致?这些问题我们提供的展板上均无涉及。

第一批来税务博物馆参观的人大多是本系统的干部,普遍都是本科学历,受过正规教育,鉴赏水平和对信息的鉴别能力都不低,来到税务博物馆,是来了解历史事实的,希望获取网上、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看到网上书本上不易看到的珍贵文物,结果看到的只是一些普普通通的房屋地契、老账本、老算盘、升斗量具、各式农具,说实话这些东西网上图片多得很,从外观上看没啥稀奇的,重点在于解读,而在税务博物馆里却找不到答案。

这样的税务博物馆,本系统的人都吸引不来,怎么能吸引社会大众呢?我们地区那个税务博物馆开馆不久就闭馆了,我也重新回到了大厅工作。

我觉得,要想振兴税务博物馆事业,只能丰富馆藏,而且必须是与税收有直接关系的馆藏,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业研究人员去解读这些馆藏,真正做到名副其实,而不是徒有虚名,至于观众问题,我想说,本系统在职干部加退休税务干部全国不下百万人,再加上广大历史爱好者群体,我相信税务博物馆不缺观众,缺的是名副其实的税务博物馆。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