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游玩攻略简介(体验非遗工艺)
沈芳蕤 • 2023-10-25 07:38:49 • 次
我是京城映象,80后IT大叔,喜欢阅读和旅游,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点击右上方“关注”,每天为您分享【北京历史+旅途见闻】干货。
摘要
今天线路推荐系列之北京传统技艺科普教育,首先普及关于非遗方面的基础知识;接着是走进走进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体验景泰蓝工艺之美;最后是参观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体验源自宫廷木作技艺的鬼斧神工。
目录
0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你了解吗?
02 走进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体验景泰蓝工艺之美
03 走进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体验源自宫廷木作技艺的鬼斧神工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你了解吗?
按有形和无形来分,文化遗产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有显著性和可见性的特点,容易受人为或自然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活态性的和复杂性的特点,需要经过人们的发掘、探索、研究才能够被发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就更加复杂。
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漫长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历程。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有可见性的特征,往往更容易引起关注,因而保护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但对于一些重要的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等,由于其活态性的特征,我们关注程度就相对少了。但事实上,当一些客观物体(如建筑或物品等)消失的时候,我们只要拥有建造这个物体的技艺,复原它只是时间和金钱上的成本;如果技艺不在了,我们也就无能为力了。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与精神遗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将民族的、国家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北京拥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到2022年,大约有12000余项,这些非遗体现了北京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演变,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和文明成就。北京非遗包括民俗、民间文学、曲艺、传统舞蹈、传统体育、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等多方面。北京非遗保护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品牌。目前北京建立了大量的非遗博物馆,包括非遗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非遗的传承与传播都得到快速发展。
通过参观非遗博物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特点及现状,聆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声音,体验中华民族的智慧。同时也让我们加深对首都北京的了解,更加热爱古都的文化,也更有意愿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下去。
今天推荐的两个非遗博物馆,都在永定门附近,一个是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展示的是传统景泰蓝制作工艺;一个是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展示的是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两个博物馆离得也比较近,每个参观时长大概1-1.5小时,半天时间就能参观完。
走进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体验景泰蓝工艺之美
中国景泰蓝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乐林路10号北京珐琅厂厂区内。博物馆位于办公楼三层,分左右两个展厅。左展厅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景泰蓝工艺的挽救恢复,介绍了建国之初景泰蓝行业发展状况等;第二章是传承发展,建立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以及景泰蓝行业标准;第三章是开拓创新,制作工具与工艺技术的创新发展,成立设计室、试制组,不断加强景泰蓝产品的开发设计工作,研制开发景泰蓝第二代产品银晶蓝;第四章是展示的是企业荣誉。展厅LED大屏中掐丝珐琅彩工艺的纪录片,详细讲述了一件景泰蓝艺术品如何从设计,制作铜胎,掐丝,靛蓝,抛光等多道复杂工序形成的过程,建议大家先观看了解,有助于后面的参观。
右侧展厅是北京珐琅厂复刻的故宫清廷的收藏品和厂里艺术大师的亲自设计制作的精品,如红木景泰蓝如意、各式文房四宝、巨型葫芦、皇帝御座边的香炉和仙鹤等等,可以重点关注镇馆之宝——《秦陵铜马车》。
二楼是工艺制作车间,现在也是完全对外开放的,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观摩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的每一道制作工艺,如掐丝,粘丝,靛蓝等。看着各位珐琅工匠们精雕细琢的身影,大国工匠的形象跃然脑海,每一件珐琅器都蕴含着他们的心血和精湛的技艺。
一楼是体验厅,可体验景泰蓝点蓝工艺制作过程,将不同图案纹样的色彩按要求搭配好,用蓝枪和吸管把各种颜色的釉料填入丝间,这个过程不仅考验参与者创造性,更是对参与者耐性的考验。体验费用150元,大概耗时一小时左右,制作完成后,可以把成品带走的,当然也是需要花钱的。
目前博物馆可盖馆章,其他章需要花10元购买盖章册,印章共9枚,其中,6枚景泰蓝工艺章是有顺序的,分别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
关于景泰蓝工艺的起源,可以参考我以前的文章《巧夺天工,燕京八绝之首景泰蓝》。
走进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体验源自宫廷木作技艺的鬼斧神工
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上永定门城楼的东南角的金隅龙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走进园区,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京味儿。院里座落着一座鲁班祠碑亭,亭子里立有一块两米多高的“鲁班祠碑”,碑身和碑座保存完好,碑文比较清晰,碑上刻“重修仙师公输祠碑记”,记录了光绪六年(1880年)二月初十至六月十八,历时四个多月间重修鲁班祠的情况,并于光绪六年八月设立此碑。原来这块碑并不在这里,而是在鲁班胡同的鲁班祠里,2003年经崇文区文件保护部门同意,将碑搬移至产业园中,并于2009年修建鲁班祠碑亭,将这一文件很好地保护起来。
亭子旁边“宫墙红”的建筑就是京作非遗博物馆了,我们可以看到,墙面上是由古钱币的样式拼接而成,每一枚钱币上都刻有万字符和寿字符的字样,也是寓意着六合美意,国泰民安。整个博物馆面积达千余平方米,共有三层展厅。分设源自宫廷,龙顺大成;法度严整,历久弥新;匠心传承,经典永恒三大版块。
第一层是源自宫廷,龙顺大成。在木韵华风版块,讲述了中国传统家具的演变和发展,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三堂文化,祠堂、学堂和中堂。大厅里展示的是中堂的陈设,有八仙桌、官帽椅、条案等,条案上面摆放有胆瓶和座钟,寓意着平平安安和终生平安。
接着往前就是鲁班圣祠版块,这里对东西晓市和鲁班胡同古时的场景进行了复原,金鱼池、龙须沟、鲁班祠、金台书院,以及周边的35家硬木家具作坊。龙顺成第一任掌柜,就是在1862年清同治元年,从造办处来到晓市大街路南开始创业,当时的店铺名字叫龙顺桌椅铺。1956年公私合营,35家桌椅铺都并入龙顺成。
接着映入眼帘的就是镇馆之宝,金丝楠木雕龙朝服大柜,高3.26米,宽1.83米,柜子上面雕刻着九条五爪鳞龙,代表着九五之尊,从制式也看出其规格之高。上面有万字,还有海水江崖。这个大柜就是乾隆皇帝搁朝服的,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柜子上的龙头都是向上的,这叫龙戏珠,象征着蒸蒸日上。柜子整体用的是榫卯结构,做工非常的精致。左手边有两个镂空圆润的五开光绣墩,是皇后专用的坐具。其材质是紫檀木,也是采用全榫卯制作,上面雕刻的一圈鼓钉共45个,上下共90个鼓钉。整体设计用了5个开光,90个鼓钉,也暗含九五之尊的意思。
再往前走就是百年一脉版块,主要展示龙顺成16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历程。
第二层是法度严整,历久弥新。映入眼帘的就是京作七十二字记诀,这是龙顺成把京作家具的精髓进行的总结和提炼。京作家具被誉为家具中的“官窑”,龙顺成的家具又被誉为“百年牢”。展厅还展示了京作家具制作工艺,主要用料,以及相关的工具,正所谓“三分手艺七分家伙”。金镶玉嵌展示了家具上的不同铜饰件,对整个家具来说它们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层是匠心传承,经典永恒。这里展示了龙顺成在经历晚清、民国、新中国各历史时期里,传承有序,大匠辈出。截止到现在,龙顺成已经是第六代传承。龙顺成有国家一级文物的修复资质,这些年一直在参与“平安故宫”的修复工程,包括大量的民间的古旧家具的修复,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才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更好的传承下来。大国重器展示了1969年为毛主席制作的黄花梨电视柜,还有2014年APEC会议上为21位国家首脑定制的会议用椅等等。
博物馆里展示了大批明清时期的硬木家具,展览形式上采用了声光电等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了京作非遗的相关历史。通过参观与体验,不仅能看到龙顺成从一个桌椅小铺,历经百年的发展和变迁成为行业的翘楚,同时也能感受到大国工匠的精益求精。
#秋日生活打卡季#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