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丘逢甲故居游玩攻略简介(探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州蕉岭丘逢甲故居)
沈芳蕤 • 2023-10-25 18:31:05 • 次
早就听说蕉岭名人丘逢甲、谢晋元、丘成桐,今日决定一探丘逢甲故居。沿途经过蕉岭知名企业——塔牌集团,整个工厂坐落在一个台地上,远看橙红色的厂房十分醒目。
过了塔牌工厂,沿着沥青里面进入林木茂盛的村道,两侧林木茂盛,枝叶几乎遮蔽路面,少许阳光穿透到路面上,星星点点。
没多久便到了逢甲村:
逢甲村(原淡定村)
再往前300来米,一座古朴典雅的大型客家民居便浮现眼前,背靠山,前泮水,白墙、青瓦,一看就是风水宝地。
故居正面全貌
说实话,因才疏学浅,来梅州之前并未听说过丘逢甲。参观故居,首先得对人物有所了解,经查询资料,才发现原来丘逢甲先生大有来头,在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尤其抗日保台的英勇行为,激励大家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人物生平:
丘逢甲,祖籍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是晚清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
丘逢甲父辈早年移居台湾,丘逢甲在台湾出生,自幼天资聪慧。
台湾客家族群从大陆移居台湾路线
他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考中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请命督办团练。台湾割让给日本后,他写“拒倭守土”血书,亲率义军抵抗日寇。力战20余昼夜,清兵不援,孤军无继战败,遂内渡福建,后转回原籍广东省梅州镇平定居,创办学校,推行新学,曾主讲潮州韩山书院。
宣统元年(1909年),当选为广东咨议局副议长。 宣统三年(1911年)9月,广东光复,任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长。11月,出席了南京组建中央临时政府的会议,会上当选为中央参议员。
民国元年(1912年)初,以广东代表身份赴南京参加筹组临时政府。会议期间,肺病复发,告假返回家乡。2月25日,病逝于蕉岭文福故居,终年48岁。
故居由来、简介:
丘逢甲从台湾返回大陆后,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在朋友的资助和几经考察下,最终选定在文福探地村建筑新居,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建成。 名“心泰平草庐”,又名“培远堂”,并将“探地村”改名为“淡定村”。
故居为沙灰瓦木结构,由泮池、禾坪、堂屋、花胎、围龙、横屋等组成,通一进三间,门口有禾坪和池塘,房舍中央是一进两厅的堂屋,下堂与上堂之间左右两廊对称,抬梁式木质梁架,中间天井较小,两边是“一”字形排列的厢房,后面有半圆形围屋。房屋总面宽48米,总进深60.30米,共计房屋55间。
禾坪、正门
培远堂
围龙
创办义军抗击日军事迹介绍
房屋左侧“洗墨池”
丘逢甲不但是抗日保台志士,而且是著名教育家、诗人,一生所著诗词众多,据统计,光内渡后创作的诗词就有1700多首,以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最为突出,《春愁》、《离台诗》、《秋怀》等倾诉台湾沦亡的悲愤,抒写思念故园的愁情和恢复失土的壮志。现故居内悬挂有大量其创作的代表诗词及其他名人题词。梁启超称他为"诗界革命之巨子",黄遵宪说"此君诗真天下健者也"。
故居前广场石刻《春愁》
《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离台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此外,故居内还悬挂了一些近代名人的诗词、书法,比如著名的“民国第一才子”于右任创作的《望大陆》,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望大陆》
看完故居,心潮澎湃。丘逢甲祖籍于此,却生在台湾,为保卫台湾,毅然揭竿而起,成为抗日保台的先锋战士、民族英雄;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后代长久缅怀和学习,感谢有这样一座丘逢甲故居,让我们了解历史,勿忘国耻。欣慰的是,丘逢甲故居于2006年入选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台湾台北“二·二八公园”建成,内有四亭纪念对台湾有重大贡献的历史名人(郑成功、刘铭传、丘逢甲、连横),纪念丘逢甲的“仓海亭”亭联,由当时年近八十的于右任题写:
耿耿孤忠,系民族复兴斗士;
铮铮铁骨,亦诗坛崛起人豪。
这也许是对丘逢甲的最好评价。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