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宁武旅游景点攻略(宁武八景重拟之管见)

沈芳蕤 2023-10-26 19:54:02

摘要:芦芽山雄姿“谁不说俺家乡好”,从古自今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情结。泱泱中华,地大物博,一地自有一地之景致和风采,文人雅士自会捋出某地某景的说法,且多上升为政权行为。山西宁武,为黄
“宁武八景”重拟之管见

芦芽山雄姿

“谁不说俺家乡好”,从古自今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情结。泱泱中华,地大物博,一地自有一地之景致和风采,文人雅士自会捋出某地某景的说法,且多上升为政权行为。山西宁武,为黄土高原的腹地,自然景观奇特;处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界线上,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冲突和交融的核心地带,更少不了许多载入史册的国之大事和人文故事。因此,地方志中有宁武五景“禅房晚照、染峪流虾、虎头积雪、恢河伏流、天池祷雨”之说(清 王镐《山西宁武守御所制》)。宁武八景“禅房晚照、虎头积雪、天池锦鳞、磨沟花、染峪流虾、汾水盛源、恢河伏流、西岭六番”之说(明 廖西颜《三关志》)。又谓10景,即加“凤凰古城”“清真古刹”。1985年新编的《宁武县志》依历史变迁存续,重新确认宁武八景有:“天池锦鳞、汾源灵沼、恢河伏流、梁峪流虾、禅房夕照、鸾桥烟虹、支锅奇石、芦芽滴翠”。此后的几十年,此八景得到普遍认同。

一 “宁武八景”为什么要重拟?

宁武几景之说,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往也曾几经增减变动。因为古人有古人的存在、情怀和眼光,时人有时人的存在、情怀和眼光。

某地某景,是对一个地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高度凝练、归纳及整合,是对一个地方未来的展望和高度期盼。

至今日,诸方面一日千里,宁武原八景之说,显然难以承担时代功能,适应时代愿景,需随时代的变迁而重拟。

二 “宁武八景”重拟的依据

方法因素:时空上放大视野,内容上兼顾文化、经济、政治诸方面。

历史因素:起码要上下承接几十年,既要有历史传承,又要给后人留有空间。

文化因素:起码放眼全国,瞄准你无我有,你有我奇。

经济因素:具有文化优势可以服务和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承载能力。

当下因素:为整合规划旅游资源,为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境旅游”服务。

一句话:给古人修路,给后人留路,给今天人出路。

三 重拟的“宁武八景”有

1 管涔林海

管涔林海

管涔林海

管涔林海

管涔林海

管涔林海

管涔林海

管涔林海

汾源之源

内蒙古的阴山向南伸出一支,直插晋西北,在黄土高原东部拔地而起,称为管涔山。管涔山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是管涔山林区。林区占地320万亩,次生林覆盖面积82万亩。管涔山林区属于黄土高原土石山区的水源涵养、防护林区,全境处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内。

据林业部门的同仁介绍:以落叶松为主的管涔林海,从林相方面看,目前在华北乃至全国,不能说首屈一指,足可以自豪地说也为数不多。这是一项无限潜力的旅游资源。待开发和利用的方面数不胜数。

管涔林海是宁武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基础的基础。是万景之源,万景之母。若管涔林海不复存在,宁武的其他景致或成鸡肋或是消失。

目的在于激励人们有清醒的认识:宁武煤炭提供财政,管涔林海养活世代宁武人。

目的在于激励人们从根子上转变:从砍山转变为爱山养山护山。

1 规划南干沟、大梁、黄草梁、芦芽山等若干观景台,打卡点。

2 培育多处别样的造型多姿松林。

3 “高原莜面之乡”“毛建茶”等所依赖的是高原的山水,高原的森林。擦亮“高原莜面之乡”的牌子,从种到吃,从生长环境到历史、风俗、饮食,培育大文化大产业链条。形成晋西北饮食文化集散地,引入已经成型的“神池月饼”“岢岚柏籽羊肉”“五寨黑肉”等。

2 两河源头

汾河源头

汾河源头

天池——桑干河源头

天池——桑干河源头

汾河、桑干河源头分水岭

汾河、桑干河源头分水岭

分水岭村

地处汾河源头的东寨镇

地处桑干河源头的苗庄村

即汾河、桑干河源头。

汾河是三晋母亲河。

桑干河归入永定河,永定河是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

汾河、桑干河被称为华北水塔,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地位极其重要。

天池湖泊群、隋汾阳宫、汾源灵沼、支锅奇石,鸾桥烟虹,恢河伏流等原历史景点,可归入两河源下的子景点。

3 芦芽雄姿

芦芽山雄姿

芦芽山雄姿

芦芽山雄姿

小芦芽山

芦芽山秋色

雪霁芦芽山

九级瀑布

情人谷

情人谷

九级瀑布

芦芽山集奇险秀于一身。是人们感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之浩大壮观,领略黄土高原上明珠的美妙神奇的绝佳去处。

管涔山的主峰即是芦芽山,海拔2736米,排在五台山、小五台山(河北境内)、关帝山之后,居华北第4个高山单元。

芦芽山1980年12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芦芽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看惯了黄尘敝日、千沟万壑黄土高原的人们,谁也想象不出在横跨青、甘、宁、蒙、陕、晋、冀、豫8省区,居世界之首,面积64万平方公里,黄土厚度达几百米的黄土高原,还有一个象江南一样山青水秀的好地方——芦芽山。

芦芽山,因形似青翠的芦芽破土而出而得名,是高山峻岭中挺拔的一座雄峰,恰似一尊巨人手擎利剑直插云霄。簇拥山峰200多座,生出瀑布30余处。峰峦重叠,山峰尖峭,怪石嶙峋,雄峰兀突,云雾萦绕,森林茂密,泉水四溢,芳草丛生,野花飘香。是华北落叶松的故乡,汾河、清涟河、岚骑河都源于此。

芦芽山集北雄南秀于一体,其险可比华山,其雄可比泰山,其美可比黄山,其秀可比峨嵋。凡到此的游客,无不由衷赞叹:谁说黄山归来不看山,唉,那是古人未到芦芽山。芦芽山区,还在农历的8月,山下为雨,山顶即为雪。山中的积雪冻冰,要到次年的6月中下旬才能融化。傅山留有“五月芦芽积雪明”的诗句。就是伏天,遇雨也得加衣服。

保护区内森林植被垂直带谱明显,有5大植被型组,6种主要植被型,25个群系,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由低到高依次为灌草丛及农垦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亚高山灌丛及亚高山草甸带等。保护区共有高等植物127科472属1089种(种子植物为91科415属1002种、苔藓植物28科46属71种、蕨类植物8科11属16种),其中云杉林和华北落叶松林是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国有林森林覆盖率65.88%,活立木总蓄积量111.152万立方米。

区内现已查明的大型真菌有31科103属275种,昆虫有5目48科618种,蜘蛛17科41属77种,脊椎动物29目73科326种,其中鸟类有17目46科249种,哺乳类有6目15科44种,爬行类有2目4科13种,两栖类有1目3科5种,鱼类3目5科15种。分别占山西省鸟类、哺乳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总数的75.92%、61.97%、48.15%和38.5%。

情人谷、马仑草原等归入子景点。

4 万年冰洞

万年冰洞

万年冰洞

万年冰洞

距今约三百万年,是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的活的遗迹,人们在内地即可感受地球上除了南北两极和雪山以外的冰冻世界。

该冰洞位列全国一万多个洞穴中仅有的九个冰洞之首。洞内制冷机制最强、冰储量最多,现开发近百米。

2005年评为国家地质公园。2011年3月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5 宁化古城

宁化古城

宁化古城

宁武处在民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错的边界线上,林胡、楼烦、北狄、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契丹、鞑靼等,各个民族在这里犬牙交错,你来我往,大冲突大融合。

宁化古城隋设郡、唐设城、宋设军、金设州。是大冲突大交融的前沿阵地,是大冲突大交融的活教材。是游山西,学历史的活课堂。

隋朝时,东、西突厥是北疆的最大的威胁。为了防御突厥,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在宁化古城设楼烦郡,辖三个县:静乐、秀容(今忻府区)、临泉(今兴县)。

唐时同样为了防御突厥,在宁化设“伏戎城”。伏,隐藏:戎,军队。伏戎城即驻扎军队的地方。

到了宋,辽成为北疆的最大威胁,为了防御辽的入侵,于太平兴国五年(980),设置宁化军,属河东路管辖。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1102~1106)有户口1718户,人口3821人。领西阳、脑子、窟谷、细腰四寨。

北宋熙宁十年(1077),宁武地界正式南北分治,分水岭北归辽管,分水岭南归宋管。宣和五年(1124)夏,金灭辽,金将宁武北部的武、蔚、朔三州归还北宋。金天会五年(1127),金攻取武州城、宁化军,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将宁化军升为宁化州,户六千一百。县一、镇一窟谷,宁化州首次将分水岭南北部统一管辖。宁化州作为边疆州治持续了108年。

宁化回春谷可归入宁化古城子景点。

6 明山西镇

县城

县城

县城古楼

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北元)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相当于现在的五大战区司令部。

山西镇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嘉靖十九年(1540)下诏,嘉靖二十二年(1543)完成,山西镇从偏关移至宁武。从明嘉靖十九年下诏开始至明灭,存98年。

山西镇常驻兵4.7181万人,1.4034万匹战马。总兵力多时上到5.7610万人。防线从偏关、雁门关、平型关、到达和顺的横榆岭,全长1600里。

指挥中心,即“山西镇”设在宁武县城,设三大衙门:总兵府(帅府)、兵备道(道府)、中粮厅。

帅府,嘉靖十九年(1540)创,悬匾“晋藩屏翰”,地址在城中。为武将府,设总兵、副总兵各1人,参将8人,守备10人。专职防务作战。相当于现在的野战集团军司令部。

道府,嘉靖三十九年(1560)创,悬匾“持廉秉公”。地址在700户。职责介于文武之间,主管由科举出身的文官担任,职责:兵备、提学、诉讼等,听讼储粮,练兵课勇,从军击胡。相当于现在的地方政府、军区、预备役民兵、公安武警、法院等。

中粮厅,嘉靖三十七年(1558)创,悬匾“清严简静”。地址在申明亭西,旧城街右。为文官府,主官兼太原府同知,专职粮饷。

一出阳房口的大水口村,现在还可以看到残留的明长城,一直延至盘道梁。沿线有马邑所等守护长城的驻军遗址,长城是防御外敌的设施,意味着长城外边就是敌人的。这时,阳房口至大同一带是犬牙交错、拉锯战的地方。

清在宁武设府,民国在宁武开办五中,与“山西镇”移镇宁武关系密切。

九边重镇是晋商掘起的基石,治所在宁武的“山西镇”是其一。

“山西镇”诸衙门在李自成攻陷后烧毁。有待后人开发。

自然景观有“禅房夕照”等。人文遗存有:李自成大战周遇吉的系列记载和故事,昆曲有《对刀步战》《别母乱箭》、京剧有《宁武关》的剧目,京韵大鼓有刘宝全的《宁武关》(别母乱箭)。阳房口遗址、历代长城遗址、杨继业战死殒国的托莲台附近的陈家谷口,“屯、营、堡、寨、关”以军事术语命名的村落(《山西通志》《三关志》载明嘉靖24年在宁武设有51屯,清代在宁武建有43堡,《清一统志》载宁武境内古城堡关塞15所)等,以上可归入子景点。

相关链接:

要问的是,这么重要的军事重镇,为什么从偏关移至宁武?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从嘉靖三年(1525)到嘉靖十年(1532)的7年间,大同镇的将士三次发生叛乱,引蒙人入侵。

二是这期间,蒙人四次,越过大同、宁武,长达数月,直至太原、晋南,抢掠无数,杀伤残害上百万人,国家花费银两60亿,但没有一点功效。

这样大同外险而失,偏关岌岌可危,原处腹地的宁武关战略地位迅速上升,从“居中策应”转为“据险扼吭(控制要害部位)”。

先废东胜(包头)卫,又紧逼大同、偏关,宁武由二道防线升格为一道防线。

7 悬空村

坝沟湾村

支锅石

玉皇峰

悬空村,位于山西省晋西北宁武县管涔山深处,浓密葱茏的林海之中,有三个古老神奇的悬空村:王化沟村、五花山村、曹家梁村,均属宁武县涔山乡,三村相距很近分别建在悬崖绝壁间,远望好似空中楼阁,天上人家。

村内房屋因崖就势,从崖底抬头仰望,极似空中楼阁,天上人间,而要进村,则须沿着一条陡峭的山路缓缓而行,大多数的房屋都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建筑材料多以石头和木材为主,人走在栈道上如同置身半空。这里的生活方式仍然比较传统,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大牲畜,村里的生活必需品都是靠骡马运送的。莜面、豆面和土豆是村民们的主要食物。村中的山泉长流不断,是全村日常生活的水源。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山中人家大都建有小阁楼,阁楼背靠绝壁,面临深渊,游人至此,凭窗览遍万顷苍翠,依门望尽百里云海。而且由于房子盖在平地,街道都是用木柱支架在百丈绝壁上,上面再平铺木板而成路面。游人走在这种极似古栈道的街上,所感觉到的悬空惊险,堪与杂技演员走钢丝相比。

站在悬空街上鸟瞰,足下是百丈悬崖。涧底有潺潺流水,其声淙淙然,有如天籁。对面乃山之阴,松林茂密,蔽日遮天,森森然,竟是杜甫诗中“阴阳割昏晓”的如实写照。

此处松树极多,枝干虬蟠错落,形状各异。夕阳斜挂,归鸟盘桓。对于久居尘嚣闹市的人,身临此境,可以清心,可以净思,乃至荡气回肠,恍惚有羽化登仙之感。这里不仅景色绝美,而且民风古朴。

村里房屋都建在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街道是立木支撑、圆木铺架的"栈道"。在这个古老的村子里,处处可见石砌的小径、古朴的民居,村民们悠然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村子古老、静谧,却远近闻名。

栈道、悬棺等归入子景点。

8 汾神台骀

汾神台骀庙

汾神台骀庙

台骀是比大禹还早 300 多年的五帝时期的一位部落首领。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一个治水英雄。太原晋祠有一尊台骀的塑像,上面记载有台骀的生卒年:约公元前2403—前2315,享年88岁。

台骀治汾水,首先从地处今山西省宁武县的汾河源头治起。疏通归送从管涔山流出的几条支流,让其形成水道,导入汾水主水道,在石家庄、阳房、定河一带汇合,形成“五龙聚首”的格局。在汾水的中下游,他带领沈、姒、蓐、黄四国民众,开山凿石,疏通汾、洮二水。因其治水有功,后世的颛顼帝把汾水流域奖赏为他的封地。台骀是中华治水第一人,也是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官员。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台骀以其当年治水所创造的丰功伟绩而享誉华夏,后人一直尊台骀为汾水之神。

关于汾水源头以及台骀治汾水的记载,史料丰富珍贵,价值颇高。先秦时期的典籍有《山海经》《左传》,记载汉代历史的有《汉书》,西汉的典籍有《淮南子》,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有《魏土地记》,三国时期的典籍有《广雅》,记载北魏时期疆域的有《十三州志》,北魏时期的典籍有《水经注》,记载唐代疆域的有《括地志》,记载五代十国历史的有《旧五代史》。清代《山西通志》中收录有金代张守愚的《汾州昌宁公冢庙记》,清代朱彝尊有《台骀庙怀古十韵》,清代县令秦雄褒有《天池记》 。春秋郑国子产封台骀为汾神,历代皇帝不断给台骀加封谥号,朝廷重臣、地方官员,也常作文题辞赞颂。唐代宰相令狐楚有《谢雨碑文》,金代宰丞贾益谦有《祈雨获应诗》,著有《瀛寰志略》名扬海内外的清代总理衙门大臣徐继畲,作有《修建汾源庙楼记》等。说明汾水源及台骀治汾水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东寨流出的汾河正源、西马坊河、新堡河、洪河、鸣河,五条主要支流,在石家庄、阳房、定河一带汇合,形成“五龙聚首”的汾水大源头格局,“汾”,形容水势大。水势大增,浩浩流出,汾河由此正式定名,一村名也因此叫“定河村”。

台骀是中央政权任命的治水“玄冥官”,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长,石家庄、阳房、定河一带,是台骀治水的指挥部,与当地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台骀治水期间,娶现宁武县石家庄镇阳房村吕姓村女为妻,逝后,又葬于石家庄镇定河村。

当时百姓饱受汾水泛滥之苦,为感谢台骀治水的功德,当地纪念台骀的文化传承,有着浓厚的几千年的悠久的历史。在定河村,在中唐时期就建有祭祀台骀的神祠,至今813年前的金泰和八年(1208),又重修了纪念台骀的庙宇,按照后晋石敬瑭给“台骀”封为“昌宁公”的封号,定名为“昌宁公庙”。每年农历五月十八,盛大的台骀庙会如期举行。

东寨流出的汾河正源、西马坊河、新堡河、洪河、鸣河,五条主要支流,在石家庄、阳房、定河一带汇合,形成“五龙聚首”的汾水大源头格局。汾河在宁武的五条主要支流,其支流上景点众多,可归入子景点。

“宁武八景”可归纳为八个字:林水山洞,城镇村神。其中4个自然景观,4个人文景观,均是你无我有、无可替代的大景点。是游山西,读历史的好课堂。是游山西,爱祖国,感受祖国美好河山,激发爱国热情,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的最佳旅游线路之一。

宁武平均海拔1500米,是上天赐给宁武人最大的最惠的旅游资源。盛夏的三伏天,别的地方热浪袭人,酷暑难熬,蚊虫烦人。来到山西的宁武县境内,却是另一番天地,愰若人间仙境,这里凉爽易人,晚上睡觉仍盖棉被子,没有讨厌的蚊虫叮咬。行走在林间水畔,瞒眼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莺飞鸟语,山花烂漫,香气袭人。饿了渴了,有各种吃法的健康的莜面豆面,有一窝丝和油炸糕,有柏籽羊肉莜麦酒,有山珍银盘蘑菇毛建茶,有香气扑鼻的腌芥菜等。

旅游度假,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的全面体验。

除了满足游客视觉的享受外,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整体意识,宁武可提供最大限度地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