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清昭陵游玩攻略简介(沈阳昭陵最全旅游攻略)
沈芳蕤 • 2023-10-26 20:15:23 • 次
沈阳昭陵,又称清昭陵,位于盛京(今地名:沈阳)北部,因此也称“北陵”。是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的陵墓。清昭陵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AAAA级景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东陵路210号,距市区约18公里。
一、交通:
1、公交:在沈阳站乘坐387路公交车,到东陵公园站下车,然后步行约1.5公里即可到达昭陵。
2、自驾:从沈阳站出发,沿沈海高速公路行驶,然后在东陵出口下高速,再沿东陵路行驶约10分钟即可到达。
3、地铁:沈阳地铁2号线,北陵公园站。
二、住宿: 沈阳市区内有很多酒店供游客选择,如香格里拉大酒店、万达嘉华酒店等。如果想体验更地道的东北风情,也可以选择住在附近的农家乐或者民宿。
三、时长: 建议游客预留一天的时间参观昭陵。因为除了参观昭陵本身,还可以顺便游览东陵公园内的其他景点,如神道、石象路等。
四、花销:
1、门票:昭陵的门票价格,旺季:40元;淡季:20元
2、交通费:如果选择公交出行,单程票价约为5元;如果选择自驾,则需要考虑油费和高速费。
3、餐饮费:沈阳的餐饮费用相对较低,一般来说,一顿饭的费用在20-50元左右。
4、住宿费:根据住宿地点的不同,价格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一晚的住宿费用在200-500元左右。
五、附带讲解词:边看边游览,非常有好。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位于沈阳旧城之北,因而又称北陵。它与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合并称为清初的“关外三陵”。昭陵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皇太极是大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汗位。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更女真族名为满洲族,辛亥革命后称为满族。皇太极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位17年,最终统一了整个东北。1643年在沈阳故宫清宁宫东暖阁南炕上端坐无疾而终,终年52岁。朝廷仓促决定在清王朝的发祥地――沈阳修建陵园。 昭陵占地16万平方米,保护地范围47.89万平方米,始建于1643年(崇德8年),1651年(顺治8年)基本建成。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乾隆和嘉庆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前后历时150余年。
整个昭陵平地而起,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都放在由南而北的主轴线上,两侧采取对称形式,主要体现了居中为尊,至尊无上的封建陵寝建筑思想。它融会了满蒙陵寝建筑的特点,又吸取了中原王朝陵寝的建筑长处,与明陵有许多相似之处。于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4年7月1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距离远近按尊差等级有所不同,官员出行每遇下马碑必下车、下轿步行,所谓“文官下马,武官下轿”,否则就是违制。昭陵下马碑共有六座,四座在陵前,两座在东西红门两侧。眼前这对上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现在我们来到了神桥,神桥下面的河是护城河。在封建帝王看来,祖陵风水事关重大,直接影响到皇位的传承和龙脉的延续。而北陵附近没山没水,怎么办呢?于是在陵前开凿了一条护城河,在陵后人工堆积起一座隆业山,北陵就成了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了。另外,神桥玉带河是有其实用价值的。昭陵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每逢雨季必有大量的雨水居高而下,玉带河就具有了实实在在的排水功能。 经过神桥,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坊。石牌坊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因为是门洞式建筑,所以也称牌坊门。常常立于陵墓、庙宇、祠堂,道路和园林之中,用以纪念死者,旌表功德。另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引导人们入境的作用。昭陵石牌坊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四根柱脚上雕有坐狮四对,獬豸(xiè zhì)一对,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筑。
穿过石牌坊,就到了昭陵陵寝。正红门是陵园的正门,两侧是五彩蟠龙袖壁,四周是巨型红色缭墙将整个陵园圈为一体。正红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三间瓦房,东侧三间叫更衣亭,是皇帝祭陵时更衣洗涤的地方。两侧三间为宰牲亭,是祭祀前宰杀祭品的地方。 正红门共三道拱门:东边为君门,西边为臣门,中间是神门。也就是说祭祀时皇帝走东边的门,大臣走西边的门,中间的神门是墓主灵魂出入门户,此门平时不开,只有在大祭时开启,也只许抬祭品和送祝版的官兵通过。
神门前方是一条笔直的神道。神道与神门一样具有严格的使用规定,就是贵为天子的皇帝,进入陵区也要另壁御路而行。 神道两侧成中轴对称,整齐的排列着一对华表和六对石象生。华表的上方蹲着一只石兽,外形如犬,名字叫犼。传说龙生九子,外貌和性格都不一样。犼就是龙王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又称望天犼。不同的华表上犼的朝向有所不同,朝向陵外的叫望君出,告诉皇帝不要忘记祖先的恩德,要时常去拜祭;朝向陵里的叫望君归,告诉皇帝节哀顺使,祭毕而出,要及时回朝处理政事。 六对石兽依次是狮子,獬豸、麒麟、马、骆驼,大象。这就是古书中所提到的“十二御林”。
清代国家法律《大清律》对官员目前的石雕数量作了明确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以用石兽六件,五品以上官员可以用石兽四件,六品以下官员不准放置石雕。它是尊卑长幼、身份等级的标志,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礼法制度。 神道的正中央有一座亭子,这就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清代陵墓有一项特殊的规定:神道与隆恩门之间必须修一座建筑做隔断,名曰:“风水一眼望不断。”寓意大清江山连绵不断,万世一系,碑亭就是这样一种建筑。碑亭是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1688年)时修建的,亭中立碑,碑上首用满汉两种文字刻着“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中间开光部分有1810个字,主要记载了皇太极的丰功伟绩。
石碑重五万多公斤(50吨),采自顺天府(北京)附近的房山县。传说,为了不破坏风水,陵地的一草一木都不能动。修建北陵用的砖瓦木石都是从外地运来的。运输要选在严冬滴水成冰的季节,沿途每隔几里打一口井,把道路浇成冰道。把巨大的石料装在特制的木车上,俗称旱船,用人力拉,因为用牲畜是对皇陵的亵渎。据统计,仅采运建陵的石料一项费用就耗银160万两。大家再来看一下驮碑的动物,相传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叫赑屃( 霸 下),它长得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生来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因此常把驮碑的动物刻成叫屃赑的形象。
大碑楼是昭陵最神圣的地方,它附近的神道更是禁卫森严,有“横走罚,竖走杀,马过砍蹄”的规矩。 前方这座城堡式的建筑叫方城。方城是陵园的主体建筑,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门楣上置有满汉蒙三种文字的匾额,隆恩门上方是一高大门楼,俗称“五凤楼”。隆恩门建筑雄伟壮观,昔日登项沈阳全貌可尽收眼底,晴朗之日,还可以望见辽阳的太子河。 方城的正殿叫隆恩殿,又称享殿,是方城的中心建筑。此殿用隆恩命名是“感恩爱福”之意。隆恩殿建在五尺高的大须弥座上,平地起台是满族的一种风俗。请看隆恩殿前的大台基,这里有三路踏跺,中路为丹陛御路。俗称“龙道”,上面雕有“寿山福海”和“双龙戏珠”图案,寓意帝后和美,福祚绵长。当时任何人不准在上面行走。
隆恩殿共有三间,殿内中间有一大暖阁,大暖阁里有一小暖阁,里面供奉着帝后的神牌,神牌是帝后灵魂的象征。大祭时将神牌从暖阁中挪至宝座上接受拜祭。在清代,隆恩殿是举行朝祭大典的重要场所。 隆恩殿门檐下铺有翡翠玉石一块,是祭祀时主祭官向神牌跪拜之处,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四位皇帝东巡时均在此跪拜。古人称之为“翡翠玉拜石”。翡翠价值连成,其价值甚至超过黄金。它避开了近百年无数次战乱得以安然无恙,可谓照陵一大奇迹。 隆恩殿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三间,东配殿是用来存放祝版和制帛的,其次可以代替隆恩殿存放神位,每当正殿大修时,要将正殿内的神牌请到东配殿,所有祭祀照常进行。西配殿是举行大祭时供喇嘛颂经做法超度亡灵的场所。
隆恩殿西南角有一座用金矿石制成的小房子,叫焚帛亭,又叫“燎炉”,是祭祀时焚烧祝版、纸张及金银镙子的地方。“望燎”,是大祭的最后一道程序,祭祀时皇帝要站在月台西南角的“望燎位”上观看,以尽孝道。整个祭祀在焚帛亭五光十色的烟火中全体参祭官员的哀哭声和喇嘛们的经鼓声中结束。 隆恩殿四周所铺的地砖均为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 台基边上有石雕螭首(chi shou)做排水口,相传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喜好嬉水,因此常被雕刻在桥上或排水口上。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口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隆恩殿后是石柱门和石五供,石柱门也称照牌,因两侧有两根三丈多高的方形石柱,因而又称二柱门。在古代,只有皇帝殿内才可以设置石柱门。
它是清嘉庆年间增设的。皇帝谒陵时,都必须在此门后举哀。石柱上用链子锁着的小兽叫“护陵兽”。 石五供是一组十分精美的石雕作品,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和烛台各一对。香炉、香瓶、烛台内的供品均为石制,虽不能实用,但却象征着皇陵香烟永旺,神火不灭,鲜花常开。长眠于地下的帝后时刻都在饱纳子孙的供养。有人说,地宫入口处在石祭台下。 请大家随我穿过券洞门参观月牙城。
“天有阴晴,月有盈亏”满月象征团圆,月牙代表离散。人死谓之亏,修个月牙城,以示哀悼。相传当年修陵时怕工匠泄露地宫的秘密,所以地宫建成后,把所有的工匠集中在月牙城,给他们每人吃了一种药,工匠们全都变成了哑巴。所以月牙城也叫“哑巴院”;还有人说帝后的棺椁抬进地宫这后,立刻将地宫入口堵死,将所有的工匠活活封在地宫里殉葬。月牙城北墙正中是琉璃照壁,上面雕有牡丹的净瓶。据说,花纹中有暗记,移动某块瓦就能开启地宫门,因年代久远,暗号机关以无人知道了。
下面请大家随我合阶而上,登上方城。 明楼建在方城北墙之上,是陵墓的标志,楼内立有墓碑,脾身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丈宗文皇帝之陵”几个字。此碑就是昭陵的“圣号碑”或“谥号碑”。大明楼建于康熙四年,是昭陵最高的建筑,可是树大招风,历史上风次受雷火袭击,现在大家见到的大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明楼北面便是月牙城、宝城。宝城是一座半圆形。相传修宝城要用“童子夯”,就是修夯打衬时,用十岁左右的男童踩踏,不用木夯。在古人心中,童男童女是圣洁、吉祥的象征。 宝城中间高大的土丘就是宝顶,也就是坟丘,宝顶之下就是昭陵的心脏――地宫。是埋葬皇帝皇后的地方。在地宫里有一个“金井御藏”的传说:
相传下面有一口井,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锁链吊起来悬在井上,井被称为“海眼”,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意为“龙归沧海”。其实所谓金井只不过是风水先生确定地宫穴位时留下的标记,是一个深不过十几百米的小坑而已。宝顶上面榆树是附会新宾永陵的神榆。 宝城后面,便是人工堆积起来的隆业山。 昭陵的建筑布局除了遵循中轴对称,还遵循了前朝后寝的原则。相传方城是过去盛京的缩影,是都城的象征,方城所在院落为前朝,宝城宝顶所在的院落为后寝。以体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即皇帝死后仍要享受他生前的待遇。 戎马一生的皇太极已经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然而当年的能工巧匠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建筑艺术。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里,照陵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难怪有人赞它是“昔日陪都皇陵,今朝沈阳盛景”。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