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贵阳喷水池游玩攻略简介(云岩城事风靡贵阳的喷水池夜市)

沈芳蕤 2023-10-27 22:03:03

摘要:喷水池,一直是贵阳夜生活的中心。贵阳的夜市,最早在喷水池的贵阳饭店、省邮电局门口自发形成,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后来,贵阳的夜市以喷水池为圆心,在延安东路、延安中路,以及

喷水池,一直是贵阳夜生活的中心。

贵阳的夜市,最早在喷水池的贵阳饭店、省邮电局门口自发形成,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后来,贵阳的夜市以喷水池为圆心,在延安东路、延安中路,以及中华中路、中华北路上成规模地形成。

喷水池四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分别修建了贵阳饭店、省邮电局(20世纪邮政、电信合为一家)、喷水池商店、民族商店四幢大楼。这些楼虽然不高,却十分有气势,每一幢楼都是独霸一方,被贵阳人称作贵阳建筑界的“四大金刚”。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四幢大楼的门口,都有一大块空地,尤其以贵阳饭店、省邮电局门前的空地最大。加之这两幢楼的门前有台阶,又分别是1路、3路公交车的停靠站,自然引出大量的人流在这里聚集,有谈恋爱的,有朋友相聚坐在台阶上聊天的,还有调皮的娃娃们在公交车站的栏杆上翻栏杆玩……

华灯初上,夜色阑珊,贵阳夜市点燃了城市烟火气息,点缀了城市靓丽生活。

喷水池周边“四大金刚”


贵阳饭店、省邮电局门口,最初是一些人卖旧书,小说、散文、诗歌、武侠、故事等各种书籍,售卖者用一张塑料布铺在地上,就把书放在上面卖。不少淘旧书的市民,一到晚上,就逛到喷水池,在这里选购旧书。

旧书也是一种文化。

20世纪80年代,工薪阶层普遍收入不高,按原价购买图书会加重经济负担。对“书痴”“书虫”来说,购买旧图书是最经济实惠的选择。

旧书的扉页上,通常写有原主人“X年X月X日购于X地”,有的还盖有自己的私章。市民买得旧书后,也会把同样的话语写在扉页上,有的还写上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之类的句子。旧书上有眉批,换了主人后,阅读者同样也写上自己的阅读心得,让不同的眉批体现不同的阅读体验。这些内容,让一本普通的旧书,充满了读书人灵动的气息。

旧书中,最受欢迎的是武侠小说。

20世纪80年代中期,港台武侠小说进入内地,大家对这种刀光剑影、江湖儿女情长的小说有一种别样的阅读快感。当时,武侠小说稀缺,有人从一些渠道买到武侠小说,阅读完后,就拿到喷水池来卖,通常可以卖到五块钱一本,是定价的4倍。金庸的武侠小说最受欢迎,有人就以“全庸”“金童”“金慵”等欺世盗名的名字来出版伪劣武侠小说,这种武侠小说在喷水池的旧书摊屡见不鲜。


20世纪90年代初期,贵阳饭店门口,开始有人在晚上拿一些衣服来卖。

卖衣服的商贩,是住在喷水池附近的市民,他们从晚上聚集在贵阳饭店门口逛街、吹牛壳的人的身上,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因为在那个年代,贵阳的夜生活并不丰富,晚上人们喜欢逛街,或是站在街边、或是坐在路边的栏杆上吹牛,以此打发时间。

商贩瞅中这个机会,在市西路小商品批发市场低价买来衣服,在贵阳饭店门口以每件加价2至5块钱的价格出售。市民逛街至此,拿起衣服在自己身上比比划划,觉得合适,买起就走。

时间一久,类似的卖衣服方法被一些商贩效仿,在贵阳饭店门口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夜间零售市场。

1991年5月的一个傍晚,有两男两女拿着一张五十块钱的钞票,要买一件标价五块钱的裙子。当时,五十块钱面值的钞票才问世不久,商贩也怕遇到假钞,对着手电筒看钞票的水印,以辨别真假,看了许久,收下钞票,退这几人45块钱。这几名20岁左右的男女,拿起裙子,在路边招了一辆“甲壳虫”(出租车),迅速离开。商贩的老婆觉得有鬼,又认真看那张钞票,判断是假钞。第二天,银行证实了商贩老婆的判断无误。

收到假钞,是商贩们的梦魇。

因为路边只有昏黄的路灯,照明物资并不丰富,有时候连人的模样都不一定看得清楚,自发形成的这种夜市,有一定的经营风险。


1993年夏天,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贵阳的中华中路等地形成了真正的夜市。

每天下午六点,商贩们拿着钢丝床,在中华中路两边的人行道上摊开,按照各自划定的范围,进行营业。夜市里经营日用百货,甚至餐饮,在省会城市贵阳的主要街道上摆摊,成为这个城市夜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贵阳饭店门口的夜市摊,有经营炖猪脚的摊位。下班的市民,花两块钱在摊位上买一碗猪脚饭,在川流不息的人行道上,吃得津津有味,浑然不管发生什么,只顾自己一边吃一边看行人,抑或夜市的风景。殊不知,这些食客独特的消费方式,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丰富着别人的谈资。

市民在夏夜里逛夜市,既可以纳凉,又能购物。商贩靠自己的劳动,方便了别人,增加了收入。这些夜市摊位,不仅在夏天营业,冬天也在营业,商贩们一直经营到晚上11点,才渐渐曲终人散。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华中路

在延安东路、延安中路,中华中路、中华北路上形成的夜市,以十字交叉的阵势,书写贵阳经济的篇章。贵阳夜市,成为外地人来贵阳旅游时必需参观游览的一道风景,也成为贵阳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1997年,随着中华中路的改扩建,顺应城市的发展,夜市逐渐“退市还路”。

来源:方志贵阳、云岩区融媒体中心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