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林语堂故居游玩攻略简介(漳籍著名作家林语堂台北故居)
沈芳蕤 • 2023-10-28 23:42:19 • 次
也许是来自林语堂故乡的人,我一到台北就盼望能到林语堂的故居去悼念这位“两脚踏东西文化”的著名作家。到了台湾就听说,台北阳明山有几处与漳州相关联的纪念地,其中一处山腰风景区有世界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故居。座落在台北仰德大道二段141号的林语堂的故居,是一座中国式四合院二层建筑,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蓝瓦白墙,外表恬淡无华,室内摆设简朴清雅,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结构的文人居所。庭院依山而建,墙上镂刻美丽的花纹。走进西式拱门,可见回廊上有几对西班牙式螺旋柱,院里保留了他生前自己设计的书房、客厅、殿堂、园林。书房橱柜存放林语堂生前用过的大批书籍,有一张长方形的书桌,摆放林语堂先生用过的经史典籍和他的手稿。起居室还陈列林先生的衣服、照片、笔、墨、眼镜、烟斗,还有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的那台自己设计的中文打字机。在收藏室,还有保存他当年的手稿及出版的书六十多种。典雅园林顽石错落,翠竹绿树婆娑,玉兰、茶花等花卉七彩绚丽,一派生机盎然,还有一汪由奇石砌造的鱼池,水清鱼现粒粒可数,被人誉为“宅旁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中有天,天上有月”,呈现中国传统园林的遗风。据说当年先生常在写作之余,坐在旁边的石椅上品茗观鱼。后院的临阳台有林语堂自题“有不为斋”,房后,有一座简朴的坟园,那是林语堂先生安息的地方。到这里参观的人可以坐在阳台的靠背椅上一边观赏窗外阳明山景色,一边用餐或泡茶。据介绍,为纪念林语堂先生一生爱国爱乡风范,著作等身,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这里经常不定期举办一些讲座,诗文朗诵会、音乐会。到这里来的许多海内外文化人或文学爱好者,大家都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文学界一代宗师,谈论他那旅途坎坷而又才华横溢的一生。林语堂先生(1895——1976年)原名林和乐、林玉堂,祖籍福建省平和县坂仔镇,不久全家迁到龙溪县天宝乡五里沙村,(现属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10月10日他出生在平和县坂仔镇,现存其出生的小屋。父亲叫林志诚,是一名传教士。他兄弟姊妹八人,排行第五。他年少时在平和坂仔小学读书,后考入厦门寻源书院,又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清华大学教书,一边教英文,一边自学英文,一边自学中国古典文学。后来与新婚妻子廖翠凤一起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接着,又到德国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摘取博士桂冠。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英文教授。1925年,因日本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英国巡捕开枪屠杀上海工人,北京、上海爆发学生风潮。林语堂不但上街参加示威游行,还写文章抨击旧势力,因受到通缉,远走闽南只身到厦门大学任教。1934年9月,日寇侵略华北时,他和郭沫若、茅盾、鲁迅等21人联名发表宣言痛斥日寇。他还发表了《日本征服不了中国》、《日本必败论》等文章,宣传抗日。他支持妻子廖翠凤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并上街看望抗日大游行中牺牲的女大学生,过去我在《翦拂集》看到他的描述,我曾被感动得涕泪俱下。1934年8月林语堂应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之邀,全家赴美,专心写作,立志“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美国居住30年,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虽然财源茂盛,但他都租房,不购房产,不入外籍,一生以作为中国人为荣。他一生著作颇丰,共著有《中国人》《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老子的智慧》《苏东坡传》等出版著作七十多部,1000多万字。他还主编了《人间世》、《论语》、《宇宙风》等杂志。其中1939年写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以北京城某三大家族的悲欢离合故事,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控诉日本侵华的罪行,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反对入侵之敌的大无畏气概。1966年,他到台湾定居,被推选任台湾国际笔会会长,在国际笔会维也纳第40届大会上被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是一位世界著名的作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发明家、幽默大师。1947年曾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主任。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抗战胜利时,他购买了一批优良甘蔗、花生种子,托人送到漳州天宝五里沙给乡亲种植,还打算在这里建一所大学。他多次表示要回大陆去看看童年的故乡山水。他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我的家乡——漳州》,情真真意切切地回忆儿时坐着小船沿西溪来到漳州府城的情景,忘不了九龙江上的点点渔火和江畔农舍的悠扬笛声。文中写道:“家乡的景色,是我在纽约的高楼大厦之间听着车马喧嚣,恍然若有所失,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道,听河水流荡的声音,仰望高山,看山顶云彩的变幻。”童年时,每年到斜溪,(漳州的平和县)和鼓浪屿去的情形,令人毕生难忘。他还经常提起闽南家乡的龙眼树、荔枝树,对那条举世闻名的江东桥更不能忘怀:“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漳州的‘虎渡桥’。”其间,他为解决缺水的事,捐款在五里沙修建了一口大潭,在他四十岁那一年,他写了一首诗《四十自叙》:“我本龙溪村家子,环山接天号东湖。十尖石起时入梦,为学养性全在兹。”另一首词《念如其》亦叹曰:“东方西子,饮尽欧风美雨,不忘故乡情,独思归去……”他在美国居住三十年之久,一直租房子住,不肯买房,他说他总要回祖国去。当看到有些人鼓吹台湾独立时,多次痛斥“两个中国”谬论。1967年春,林先生受聘到香港中文学院主持辞典编纂工作。他几次到新界落马洲的高坡上远眺咫尺天涯的大陆……不久他回到与福建仅一水之隔的台湾,最惬意的是处处能听到漳州老家的闽南话,因为在台湾岛上大都是祖籍闽南。有一天他在台湾一家剧院看戏,听到前后左右讲的都是他从小耳熟能详的闽南漳州话,竟激动得不能自制,泪流满面,忘了看戏,却在聆听周围的乡音,长叹一声:“这是何世修来的福分!”1974年,他向有关部门表达了准备回乡的强烈愿望,然而乡梦难圆。1976年3月26日不幸在香港逝世,终年81岁。他在这座私花园渡过最后的十年。先生仙逝后,他的夫人廖翠凤将宝宅及先生的遗物献给社会大众。1982年11月开辟为“林语堂纪念图书馆”,2002年3月改名为“林语堂故居”。现在,他的家乡五里沙村新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纪念堂,悼念这位伟大作家。在他出生地平和县坂仔镇小学前面,他也修旧如旧,陈列许多从台北捐赠来的林先生的资料,供人们参观。2002年4月1日,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林相如专程从美国回到漳州为纪念堂的林语堂塑像揭幕。同时从台北林语堂图书馆带来一批林语堂在海外出版的书籍和照片,赠给漳州五里沙的林语堂纪念馆。当时笔者参加了聚会,在茂密翠绿的香蕉林间,林家姊妹拜谒了祖父林志诚的陵园,观看了林语堂纪念馆的陈列厅。笔者曾与林家姊妹一起合影留念,笔者赠与在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水仙故乡的儿女》一书,书中有一篇介绍林语堂先生的传记。林太乙女士回美国后写了一篇《寻根之旅》,她深情地说:“父亲晚年常常惋惜地说:我此生没有机会回故乡了。现在,我们终于代表父亲回来了。令人慰藉的是父亲在两岸都有纪念地标,中国文人享有这样的荣耀恐怕寥若晨星。”由于历史的原因,林语堂先生受到多年压抑,但他一直怀念故国家乡。是的,中国人不论走到哪里,都抹不去黑头发,黄皮肤的祖印。在台北有位台胞告诉我,在台湾每座院校,曾经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印了林语堂的一句话:当个活活泼泼的好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在大地回春的今天,林语堂先生的著作在北京、长春等地大量出版,还有不少电视台根据林先生的著作拍摄故事片与广大观众见面。他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理解和赞赏,明珠日益显耀其熠熠光芒。我徜徉在这幽静而充满翰墨香风的庭院,望着那在阳光下闪烁的玻璃屋瓦和在轻风中婆娑起舞的翠林藤树,仿佛看到林先生还坐在鱼池畔的大理石椅上,思索着有多少话要对《吾国吾民》谈谈,仿佛看到林先生坐在书房的长桌旁挥笔疾书,把剑一样的利笔投向“烟云”中的“京华”,直戳进日本侵略军的胸膛……逝者已去矣,让我为之献上一朵迟到的心花。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