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南靖虎伯寮自然保护区游玩攻略简介(虎伯寮出圈记)

沈芳蕤 2023-10-31 06:18:43

摘要: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访者供图)近日,南靖县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段视频在网络上走红,视频的主角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这也是继去年的“白凤凰”白鹇之后,
虎伯寮“出圈”记

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受访者供图)

近日,南靖县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段视频在网络上走红,视频的主角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这也是继去年的“白凤凰”白鹇之后,虎伯寮自然保护区又一次受到关注。其实虎伯寮里还埋藏着更多“宝藏”。

珍贵的“宝藏”

白天的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丝丝阳光透过层叠的树木洒向流淌而过的溪水。这里的一草一木,经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带着郁郁葱葱的生命气息。

虎伯寮自然保护区坐落于南靖县境内,是福建省继武夷山、梅花山、龙栖山之后第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东南部唯一保存完整的南亚热带雨林性质的较原始的森林群落。

“在人口密集、低海拔地区,这类原始的森林群落就显得尤为珍贵。”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艺林告诉记者。

早在1953年,厦门大学著名生态学家何景教授在南靖县和溪镇考察时,就发现了乐土南亚热带雨林,即如今虎伯寮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分。1962年底,南靖将乐土划定为永久性禁伐区,进行全面的原始雨林保护工作。2001年,保护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保护区的范围也从之前的乐土雨林,扩大到虎伯寮、紫金山、鹅仙洞和乐土四个区域,范围涉及南靖县4个镇15个行政村,总面积达3001公顷。

“保护区的一草一木,对于前来考察研究的专家学者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藏。”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科科长王剑清说,保护区内的植物结构层次复杂,在这里可以看到高耸参天的板状根、粗壮的木质藤本,还能一观神奇的植物绞杀、滴水叶尖、老茎生花等。在乐土片区里,木质藤本植物密花豆藤生长旺盛,单株茎干总长可达3800多米,最宽处达80厘米,蔚为壮观,曾被誉为“亚洲第一藤”。

“虎伯寮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南亚热带东段较低纬度、低海拔分布较完整、大面积的南亚热带雨林森林生态系统。这样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能够起到调节气候、净化大气和水体、保土蓄水、保护和美化自然环境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大量野生动物的庇护、活动、繁殖。”王艺林告诉记者,保护区是一个庞大的物种资源基因库,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和保护价值。

森林的“守护者”

划定虎伯寮自然保护区后,保护区里有了一批“守护者”。

据科考记载,虎伯寮自然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动物625种,其中属珍稀动物的有264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穿山甲、小灵猫等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蟒蛇、虎纹蛙、白鹇等52种;维管束植物1781种,包括银杏、南方红豆杉等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及刺桫椤、粗齿桫椤等3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了这些珍稀的“国宝”,护林员们承担起了守护工作。

“巡山的工作虽然枯燥,但有草木、溪流为伴,我跟它们已经成了‘朋友’。”虽然已退休,林国忠时常回想起自己作为护林员时的场景,在起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乐土雨林唯一的护林员,巡山、监控火情、登记来往人员、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这些是他每天的工作。

为了保护原生态,他得罪了不少当地的村民。如今,保护区内盗砍滥伐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这得益于几十年来像林国忠一样的护林员的守护。

“从高空俯瞰的画面,能更加清楚地看到林区高点和深处的情况。”虎伯寮保护区内,护林员沈成武手里拿着遥控器,操控着无人机向更深处飞去,通过实时画面的回传,观察区域内的异常情况。

随着科技的进步,山林巡护工作也装备上了科技的“翅膀”。而为了加强巡护监管,保护区还建成“管理局—管理站—管护点”的管理体系,根据4个管护片分设4个管理站与哨卡,为动植物筑起“保护墙”。

发现“原住民”

“这就是豹猫。”王剑清打开电脑上保存的后台记录,画面中一只“缩小版”花豹出现,警觉地左顾右盼,似乎对红外相机很感兴趣。不一会儿,它迈着轻盈的步伐离开。这段画面虽然只有十几秒,但对于虎伯寮管理局科研监测科来说,却尤为珍贵。

近一个月来,这已经是第三次拍摄到豹猫的身影。其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是虎伯寮的“原住民”,早在1999年出版的《福建省南靖南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中就有所记录。但之前因为科技所限,豹猫只能存在于书面记载中,这次得以见“真身”,有赖于保护区引进的红外相机设备。

王剑清介绍,保护区自2019年来共投入近50万元购买红外相机,分批安置在四个管护片区中,开展野生动物红外监测工作,目前获取到小灵猫、豹猫、白鹇、蛇雕等大量野生动物活动的珍贵视频影像和图片资料。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王剑清说,为推进保护工作,保护区先后开展生态定位监测站建设、固定样地建设与调查、样线布设和调查、极小种群野生资源调查等一系列科研调查工作;同时,为更好保护野生动物的家园,保护区维护抚育了长37公里、总面积827亩的生物防火林带,筑牢“隔离墙”。

来源:福建日报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