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陈巴尔虎旗旅游景点攻略(内蒙古行游影记28陈巴尔虎旗那达慕)

沈芳蕤 2023-10-31 07:37:27

摘要:在金帐汗吃完早餐,上车出发。听说今天在陈巴尔虎旗有那达慕大会,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赶紧去啊!陈巴尔虎旗,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接壤,东南

在金帐汗吃完早餐,上车出发。听说今天在陈巴尔虎旗有那达慕大会,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赶紧去啊!

内蒙古行游影记(28)—陈巴尔虎旗那达慕

陈巴尔虎旗,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接壤,东南与海拉尔区毗邻,南边接着鄂温克族自治旗,西与新巴尔虎左旗交接,西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中俄边境线总长193.9公里(系水界)。

对于内蒙之前了解较少,这次一路来到了内蒙草原的腹地,才大概知晓了这里的一些地理和地名,对于这陈巴尔虎旗这个名字之前从未听说过,遂查资料了解之。巴尔虎,系蒙古族喀尔喀部落之一部名。由于巴尔虎蒙古人迁至呼伦贝尔的时间不同,故称先来为陈巴尔虎,后来者为新巴尔虎。清代归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辖。雍正十年(1732年)组建索伦左、右两翼共分八旗,其中左翼大部驻牧在今陈旗境内,1919年成立陈巴尔虎旗。

巴尔虎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古称"拔野古"。唐开元二十年(732年),唐朝在今贝尔湖畔建立了以巴尔虎人为主的幽陵都督府。清康熙年间,有一部分巴尔虎蒙古人被编入八旗,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布特哈广大地区,还有一部分成为喀尔喀蒙古(今蒙古)诸部的属部。清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将包括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族和巴尔虎蒙古族士兵及家属3796人迁驻呼伦贝尔牧区,以防俄人侵扰。其中275名巴尔虎蒙古人便驻牧在今陈巴尔虎旗境内。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又将在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志愿加入八旗的2400多名巴尔虎蒙古人迁驻克鲁伦河下游和呼伦湖两岸即今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境内。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迁来的则相对被称为"新巴尔虎",即"新来的巴尔虎蒙古人"之意。新巴尔虎蒙古人居住在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民国八年(1919年)建陈巴尔虎旗。

陈巴尔虎旗境内有蒙古族、汉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14个民族。

虽然陈巴尔虎旗位于呼伦贝尔腹地,但现在这里是一个农牧并重的地区。所以,七月来此,既可以看到草原牧歌的画卷,也能看到麦浪翻滚的景象。

草原与油菜花的交相辉映如今也成了陈巴尔虎旗的一大景观。

从路边的标语里可以了解到,这里是陈巴尔虎旗的一个新垦区,同时也明了了一点,这是一个由牧转农的地区。

现在的陈巴尔虎旗,是一个农牧林渔综合发展的地区。来源于网络的一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2012年,陈巴尔虎旗农业产值61315.39万元,牧业产值73624.68万元,林业产值1749.22万元,渔业产值7342.70万元。

经过陈巴尔虎旗新垦区之后,我们驱车直奔那达慕大会。2015年的陈巴尔虎旗那达慕于7月21号、22号两天在陈旗那达慕会场举行,届时将有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蒙古族体育竞技项目亮相那达慕会场,我们正好在7月22日到达陈巴尔虎旗,所以才能有幸参加这场草原人民的盛大活动。

“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每年那达慕大会,都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适应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有着悠久的历史。

“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圣。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1225年用畏兀儿蒙文(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元、明两代,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结合一起,从此形成男子三项“那达慕”大会比赛的固定形式。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前均有发展。当时的蒙古族王公以苏木(相当一个区)、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并对比赛胜利者分等级给予奖赏和称号。但当时由于王公贵族的操纵,“那达慕”会上经常由王爷的摔跤手、赛马手和射箭手获得冠军。

陈巴尔虎旗旗素有“中国那达慕文化之乡”美誉,每年举行的那达慕大会不仅吸引着前来观看赛事活动的牧民朋友的眼球,更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大饱眼福,流连忘返。我们不也是被陈旗的那达慕吸引而来的吗?

能亲眼看到那达慕大会,真的是非常的幸运。因为每年的那达慕大会就是那几天,而我们又不是专门而来,这样的偶遇机会实在难得。所以,今天这一上午我们一行人哪儿也不去了,就泡在了那达慕现场,与陈旗人民一起欢度这个盛大节日。

博克(摔跤)是蒙古族人民最隆重的体育活动之一,700多年前就成为那达慕大会男子比赛项目。比赛要穿讲究的赛服--昭得格,上衣多用牛皮制作皮坎肩,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后背中间有圆形银镜或吉祥之类的字或图案,腰系红、兰、黄三色做的围裙。下身穿肥大摔跤裤(班斯勒)是用32尺或16尺各种鲜艳的绸料制作,脖子上系着象征历次比赛成绩的彩色"紧嘎"(项链)赛时脚穿蒙古靴或马靴。
先不说比赛内容,光这一身装束就够吸引人们眼球的了,尤其对于我们来自内地的人们来说,这样的民俗活动绝对的吸引人。

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级,采取淘汰的方式,决赛出冠军手、亚军手和第三名,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奖品。摔跤参加人数不限,但须成偶数,少则二至四人,多则一千余人,比赛胜负采取单淘汰法,蒙古族有许多的摔跤技巧,可以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可以抓住摔跤衣、腰带、裤带,但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人拉倒,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从古老的时代起,蒙古民族就有“贵壮”的传统,尊重强壮的人,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个古老的传统在今天蒙古人生活中仍然有所体现。在蒙古人过新年的时候,一家人并不是向家中最年长的人行礼,而是一家人相互行礼,尤其向处于顶梁柱地位的壮年人行礼。在那达慕比赛中,最体现这个传统的当属博克。
蒙古式摔跤又称博克。是那达慕大会上最重要的一项比赛。在一些小型的那达慕上赛马和射箭可能没有条件举行,但一定要有博克。参加博克的博克手,都是草原上最强壮的人,不仅身材高大,而且体形硕大,穿上跤服很是威风。

那达慕上摔跤比赛的规则很特别,不分公斤级,没有几局几胜制,也没有小组循环赛,而是一跤定胜负。这个规则来自于古老的战争年代,在战场上蒙古勇士一旦被摔倒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不管你实力多么强大,块头大还是块头小,也不管你以前的有过多么辉煌的战绩,战场上,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胜利的机会,一旦失败就没有下一次机会了。

大多数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手都不是体育队里训练出来的,而是草原上的牧民。这也是那达慕比赛的魅力之一。牧民选手从小接受的训练也是正规的,是世代相传的。不过,接受过专业体育训练的选手也同样可以参加比赛,但是他们不一定能战胜牧民的跤手。牧民跤手在草原上有很多机会锻炼力量,既不枯燥,又和劳动生产相结合,这种天然的训练方式胜过成天在体育馆里扛杠铃。

摔跤是一个雄浑的比赛项目,除去获得胜利,摔跤还包含着蒙古人的审美情趣。内蒙古地区,摔跤手的跤裤相当的肥大,比姑娘们穿的百褶裙还要有更多的褶。跤手上身穿铠甲样的褡裢。摔的时候,相互抓住对方的褡裢用力。这样的服装构成了一种雄浑的美。

摔跤手上场和退场的时候,要跳一种舞蹈,叫做“鹰舞”。跳舞的时候,手臂弯曲向上挥,腿也弯曲着高高跳起。这种舞蹈是模仿在草地上走路的鹰的姿势发展而来的。在碧蓝的天空下,无边的绿草之上,勇猛的蒙古跤手挥舞起手臂,带给人的震撼不输给摔跤本身。

那达慕,更接近那达慕的本质—游戏,更确切的说是强者的游戏。

在这次那达慕大会上,我们还看到了女子博克。这个项目的开展不知是不是因为体育比赛项目设立的原因。我想,在最初的那达慕大会上,肯定是没有女子比赛的。对于这场女子博克比赛,还有电视台进行了全程录像。

但于我这个观众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男子的博克比赛。不管女子再怎么“强大”,这样有着独特民族传统的活动还应该保持着特有的民族传统,不应该受到别的因素的影响。力量的游戏本应属于男人,不要被什么“男女都一样”的鬼话所“蒙蔽”。男女都一样?能都一样吗?生理心理上男女完全不一样,怎么能都一样?这不明显的是胡扯吗?

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比赛不仅吸引中国人,外国人同样也被吸引了过来。

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看到这样一场博克比赛,真是很过瘾。而且不用买门票。

这样的角力才是真正具有阳刚之气的美。

连小宝宝都看呆了呢。叔叔阿姨们,真酷。

博克比赛结束后,接下来就是赛马比赛,这又是一场强者角逐的游戏。赛马在草原上,几乎可以称之为一项神奇的运动。一项高难度的运动都由十岁上下的孩子来完成实在是非常难得。因为赛马需要骑手的分量轻,如果是成年人,长得过于高大,马驮着就跑不快了。

传统上蒙古赛马都是三十公里、六十公里甚至九十公里的长距离赛马。这样长的距离在西方人眼里早已属于极限运动,但在那达慕赛场上却是很普通的。选手从一个山口出发,沿着绵延的山谷跑到另一个山口。如果赛场地势平坦就从一个地点跑到另一个地点。茫茫草原上,数量众多的马匹奔跑起来有一泻千里的气势。陈巴尔虎旗的这次那达慕赛马总距离是围绕赛马场跑十圈,总里程为10万米,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参加那达慕的赛马都是在草原上放养的,是自由自在的马,因此即使比赛也不能把它们圈起来。现在为了增强比赛的可看性,有些地方把赛马变成跑圈的。即便如此,那达慕上的赛马也和场地速度赛马不同,主办方用网围栏在草场上围一个很大的圈,甚至有十公里长,观众开着车也好,走着来也好,就停在圈子里面,骑手和马匹在圈子外面。这是因为草原上的马野惯了,如果用圈子把他们圈在里面,马会非常不习惯。

牧民家养马是放养在草原上的,要挑选山坡上上好的草供马食用,又要在盐碱地里吃含碱高的草,并且舔食土地上的碱面。最好的马才能被选为赛马。蒙古族人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赛马不仅需要平日把马驯得十分熟练、十分得心应手,而且要有娴熟、高超的骑术和顽强勇猛的精神。
赛马的小骑手和马的主人可以不是一家人。小骑手可以到赛马的时候再请,也可以请当地的孩子,因为他们更熟悉赛场,而赛马本身可能是从千里之外,别的地方的草原上运过来的。那达慕赛马的胜利是属于马的,并不是属于小骑手的。但善于驾马的小骑手可以给马带来好成绩,不善驾马的骑手牧民在旁边看着也会着急,不停地喊:“抽它,抽它!”其实光抽也没有用,小骑手姿势上一些微妙地差异就能影响马的速度。优秀的小骑手也会名扬千里。

到了赛马比赛的那一天,小骑手们穿上漂亮的传统赛马服,那些衣服都是色彩鲜艳明丽的,数十匹马站在起跑线上,令枪一响,如同离弦的箭,你追我赶,向前飞奔。随着马的飞跑,那种动感的美,真的是太棒了!

看着这些小骑手们骑马飞奔,真是让人心情激动,这些草原上的小骑手们,个个都是小英雄,而在小骑手们胯下奔腾的马儿,是一匹匹真正的飞马。

那达慕,推动着民族体育的发展,也培育着顽强拼搏的精神。

那达慕是一场游戏,更是一场强者的游戏,这场游戏也被称为“好汉三项”,胜利者也像当年从战场归来一样会成为“蒙古英雄”,得到九的倍数的奖品。蒙古民族是个庄重的民族,那达慕却带来了强烈的娱乐精神,人们在那达慕上相聚,那达慕就是草原上的节日,胜败有时显得很重要,有时又不那么重要,胜利者庄严的领取奖品,而比赛过程中和胜利后都一样充满欢声笑语。
这次来陈巴尔虎旗,让我们尽情的观赏了一次草原省会那达慕。仅就参加这一次那达慕,这陈巴尔虎旗就来值了!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