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羊头山石窟游玩攻略简介(高平羊头山石窟石塔全攻略)
沈芳蕤 • 2023-10-31 12:03:17 • 次
羊头山位于山西高平市北部,与长治、长子交界,历史上三县市分属泽州、潞州两郡,因此有“岭限二郡,麓跨三邑”之说。关于羊头山,过去又有首羊山、首阳山之名,都与“羊”“首”有关。一说因山头有巨石似羊头而得名,一说在羊头山山巅之上,有一座方形石塔,石塔的底座雕有一只羊头,羊头山之名因此而来。在山头没见到像羊头状的巨石,只看到了石塔下面雕的羊头,因此,就以后一说为准吧。
传说,羊头山一带是五千多年前姜姓的祖源之地,即炎帝神农氏之故里,存有大量的历史古迹遗址,如神农城、炎帝庙、神农井、五谷畦等。羊头山石窟景区内,有神农庙、山腰上正在复修的清化寺与山顶的炎帝高庙、祭天坛等,组成了羊头山石窟景区的建筑群,规模庞大,已具雏形。
羊头山石窟群分散在山腰及山顶,羊头山表面,巨石出露并不多,而且多与山体分离,因此开凿石窟时,就选择一些比较大的、适合开凿的巨石。这些巨石受周边环境的影响比如石下泥土流失后,巨石就会歪斜或倒掉。一路爬山一路观赏,山虽然不低,但边走边看倒也不是特别的累。
下边从下到上依次对羊头山石窟各窟进行介绍。
一号窟
从神农庙左边,有台阶路上山,羊头山一号窟至六号窟,就在登山台阶路的旁边,而七至九号窟,则处于山顶及山顶附近。一号窟是上山途中遇到的第一个窟。一号窟就是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歪斜地倒在那里。一号窟较小,只有一窟,窟内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佛坐于莲座之上,莲座下有两个供养人屈膝而跪,仰首恭敬,二弟子二菩萨均站立于莲台之上,菩萨的手镯﹑耳环清晰可见,两侧天王身披铠甲,手持兵器,脚踏鬼魅。此窟为典型的唐代风格。
二号窟
二号窟是开凿在一块大致呈三角形的不规则三角形巨石上,巨石一边埋入土中,石窟开凿在露出的两面。二号窟没有主窟,表面共计大小佛龛22处,分散在露出的两个平面上,佛和菩萨体态都比较丰腴,菩萨还出现提胯扭臂的现象,佛的莲座下有比较丰富的卷草纹,并有侏儒兽承重力士状托起莲座。大体风格应为隋唐之物。
三号窟
三号窟开凿于一块巨石之上,四面造像,主窟朝南,东侧辟一小窟,西侧为浅龛,北侧背部浮雕千佛。旁边有一石塔。正壁开方形龛,方形龛柱,柱头饰莲台,龛梁正中束一梁,梁尾各雕一凤鸟,口衔宝珠,回首反顾状。窟门外两侧立天王像。
东面崖面正中开重形窟门,外门作圆拱龛形,圆形门柱,柱头莲台,门梁正中束一莲,梁尾各雕一龙头作回首状。尖拱门楣,楣面雕三叶一组单列忍冬纹。内门作长方形。下有门槛,门内设门墩,可安木制窟门。
东崖面窟内正壁雕一佛二菩萨,主佛坐于方台之上,方台正中雕一佛头,佛头四周雕放光线,比较罕见,疑为后代所雕造。
正面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佛像头部已毁,身着褒衣博带袈裟,腹部系带,左手下垂,施与愿印,右手上举施无畏印,结跏趺坐于方座上,身后有舟形背光。左侧菩萨面残,有桃尖形头光,左手下垂提净瓶,右手上举于胸前,立于莲台上。右手菩萨左手举于胸前,右手下垂执锁状物,立于莲台之上。
左壁与正壁同,雕一佛二菩萨,佛像方座下有世俗李姓供养人题名。
右壁与左壁对称开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佛已失。
天王像。
天王像。
三号窟旁边有一座石塔,为方形密檐式,现残存两级。一层辟塔心室,正面雕刻出火焰纹门楣,门两侧雕刻二力士。年代不详。
四号窟
四号窟在三号窟后,规模较小,南崖面开窟,外门作圆形拱龛形,柱头束帛式,门梁正中束莲,梁尾各雕一龙首相向回顾。尖拱门楣,面雕三叶一组单列忍冬,内门作长方形。窟门外有两个力士造像,脚踏狮子,威武异常。崖面上部雕千佛小龛,整体为北朝风格。
五号窟
五号窟是羊头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组窟、龛造像,山石三面造像,主要龛、窟在南立面上。上有唐塔两座。
窟对面立一座千佛碑,高4米,宽1米,厚40厘米。四面满雕佛像,共有小佛像2000多尊,碑底雕有5龛,正面碑身中心雕火焰形大龛,内置坐佛一尊;侧面中雕佛像两龛,为一佛二菩萨。发髻光滑,面相方圆,宽衣博带,肩膀较平,比较罕见,为北魏风格。
山石正中即右二区为一大龛,主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应为北朝所凿。
右一区为多个浅龛,大部分似乎为隋唐时期作品。
左一区为一大龛,下面有多个小浅龛。隋唐风格明显。
西崖面为四个浅龛,大概是隋唐时所凿。
主窟正面。
东崖面为一窟,窟外两边为力士,窟内三面雕刻。
五号窟顶有两座圆形石塔,各存四级,塔身上面未见文字,看有关资料介绍为唐时所造,不知从何而来。
六号窟
六号窟在五号窟后,为一大石,东、南、西各开大壁龛,另有若干小龛。因为泥沙掩埋,大龛内腹部以下不可见。六号窟旁边散落矗立着四座小石塔,其中一座石塔为造像塔。
西侧崖面为一大龛,数小龛,下面被埋的部分应该还有浅龛。似乎为隋唐风格。
南崖面为一大龛,旁边有数小龛,下面部分被埋。大龛为北朝风格,小浅龛则似乎为隋唐风格。
东崖面为一大龛,南面有千佛,北面一小龛,大龛主佛后有浅浮雕图案,比较别致。似为北朝风格。
旁边有3座石塔。
七号窟
七号窟距山顶有数十米,也叫千佛洞。窟门外两侧是高浮雕力士像,各脚踏卧狮,造型潇洒,栩栩如生。洞内没有主尊佛,四壁遍雕小佛有1680尊,因而得名千佛洞。为北朝风格。
窟前两边天王张力十足,栩栩如生。窟内四壁雕刻千佛。
八号窟
八号窟处于山顶附近,似乎是一个还没有完工的作品。四方的窟门外又划了一个不规则的框,似乎为雕刻作准备。窟内三面雕刻,但风化严重。
九号窟
九号窟位于山顶之上,已经严重倾斜,主窟朝外,尖拱门楣内忍冬纹、门柱柱头的莲台凤鸟、门侧二力士。北朝风格。
由于倾斜严重,没能进入窟内考察,引为遗憾。
羊头山顶有三座石塔,由于树木的遮挡,远处只能看到其中一座。
羊头山之名由此石塔底座而来,整个雕刻看起来,像是佛坐在羊拉的车上一般。
石羊雕像后面的圆形石塔,残存五级,年代不详。
不远处另一座石塔,残存七级,年代不详。
终于弄完了,总结一下:羊头山石窟现存共九窟,分别为北朝到隋唐时期所开凿。另有石塔10座,千佛造像碑一座。寺庙建筑有神农庙、清化寺、祭天坛、神农高庙等,其它还有有关炎帝神农氏的相关建筑,不在此行考察范围内,不予记录。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