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紫荆关镇旅游景点攻略(登临紫荆关)

沈芳蕤 2023-11-01 09:10:34

摘要:紫荆关地势极为险要,乃华北平原之门户,千年战争烟云始终笼罩这里,古人云:「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

紫荆关地势极为险要,乃华北平原之门户,千年战争烟云始终笼罩这里,古人云:「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

历史已经过去了,昨日硝烟早已云消雾散,这座隐藏在太行深处的雄关,带着满身战争的创痍和历史的风尘,静静蹲伏在真武山下,依傍拒马河边。

这是一幅民国时期照片,可以清楚看到当时的紫荆关,有城门9座, 水门4座,里外城相连,城门则环环相套,门前有营房、庙宇各一座,关城结构布局极为复杂,即便敌人攻进关城 ,就像入了迷魂阵,最后也只能聚而歼之。

从紫荆关地图可以清楚得知:一共有三道关门,现仅存一处。

紫荆关的第一道关门,建在今坡下村的峡谷中。边墙自关门向西两翼伸展,直达两山峰顶。门额上嵌石匾一方,横书「紫荆关」三字,今不存。

第二道关门,门券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门之东壁上镶嵌石碑两块:荆坡道人所作「重修紫荆关盘道记」和明参将韩光所作的七律诗。门外西坡上还有清康熙御笔「天子阅武处」碑碣一通。进了南天门是二重门,两侧有八字墙向左右伸展,今不存。

第三道关门,有门二,南门,但坐东朝南,券上嵌有「紫塞金城」四字。北门面东,门额题字共两层,上层题「河山带砺」,下层题 「紫荆关」,南天门西侧,其瓮城里面券紫荆关遗址上有「表里山河」匾额。今存。

从内城通向黄土岭的关门一座,面南额题「阳和门」,今不存。

拒马河北侧有小金城拱卫紫荆关,今不存。

紫荆关居易县之西北45公里,乃「飞狐径」(太行八陉之一)北口的重要关隘。

据史书记载:公元1209年(南宋嘉定二年),元攻金,久攻不下居庸关,分兵转而攻克了紫荆关,然后由长城内侧向外合攻居庸关而得。公元1449年,明英宗土木堡被俘,蒙军假借英宗还京之名从紫荆关入关进攻北京。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阿部规秀中将在紫荆关南黄土岭被八路军击毙。

1937年10月,八路军收复紫荆关

晋察冀军区的军史记载:「1945年4月2日,冀察军区第1军分区部队 收复冀西重要关隘紫荆关」,照片作者沙飞。

注意照片细节,门洞内是八路军写的标语:「反扫荡」,外面标语是日本人留下的:「铲除赤化」,正面标语是八路军留下的:「庆祝我军光复紫荆关」,紫荆关上飘扬的是青天白日旗帜,当时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有些电影演八路军使用红旗,不符合事实。

老百姓夹道欢迎

明长城内外两道。外长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也称「外边」。内长城,初为北齐时修建,也叫「次边」,明史《兵志·边防》云:「西起山西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北楼至平型关尽境约八百里;又转南而东,为保定界,历龙泉、倒马、紫荆、吴王口、插箭岭、浮图峪至沿河口,约一千七十余里;又东北为顺天界(今北京市)历高崖、白羊、抵居庸关,约一百八十余里。皆峻岭层岗,险在内者,所谓次边也」。

我们从关内向关外走,与古人逆方向,先来到紫荆关北门,居拒马河之南,天然护城河,坐西朝东。

北门东侧之门洞,这是拱卫北京居庸关一道屏障,古人云:「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

条石砌筑的关门之上石匾两重,上重题为「河山带砺」,上款为「万历丁亥夏」,下款为「聊城傅光宅书」,下重题为「紫荆关」,字迹苍劲有力,浑厚古朴。

水关

泄水孔

这里牛羊成群,受山西影响极大

门洞,里侧是紫荆关镇,也是关内,脚下青石板已经磨损,岁月蹉跎,我很难想象当年金戈铁马的历史,一切都消失了,留得斜阳一束空悠悠。

旧标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斜坡上城墙,这里已经维修了,没有台阶,估计是当初运炮车和军用供给方便。

这里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

金代为金坡关,因其山多紫荆树易名紫荆关。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

资料摘要: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

北关敌楼遗址

万里蜿蜒壁,千峰拥塞门。风雄秦上谷,气压赵楼烦。

站在紫荆关,回想当年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它像泰山一样屹立,带一身傲骨,几世威名。

冬天的紫荆关多了一份苍凉感,空蒙无边。我久久地立于城墙下,抚摸一段段伤痕累累的城墙,仿佛触到了历史的沧桑,「风萧萧兮易水寒」,那是一种磅礴之美。

站在城墙上回望紫荆关内

由于修路,将长城截断,从真武山一直向北延伸,像巨龙横卧其中。

出北关东门,过公路,来到土路,这里是南关到北关必经之路,里面有许多住户,利用当地石块垒砌而成的房子,建筑有点破旧,有一种沧桑之感。

村中石凳,可以在这里喝茶,发发呆,愣愣神,与村里老人说古,置身其中,让我想起陶渊明句子:「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中午,斜阳如洗,炊烟缕缕,从烟筒里缓缓而出,正如宋.刘克庄词所云:「……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

古代军用水井、碾盘,仍保存完好,古栈道至今清晰可辨。

北门及南门之间的翁城

南门北侧就是真武山,长城一直从山脊延伸远方,从远处看,墙体呈三角形罗列,其实就是「障墙」。

在南门敌楼附近、横在马道上筑有一道道短墙,就叫障墙。它高2.5米左右,长差不多是马道宽度的三分之二。上面有望孔和射孔,万一敌人攻上长城,守城士兵可以据守障墙,进行抵抗和反击。

障墙底下有简易小庙,供奉观音,码放几样食品和水果。

南天门里侧

过了南天门(已毁),又过二重门(已毁)才能到紫荆关城的南门,此门坐东朝西为石券拱门,进入此门之后,才算进了紫荆关城里。

门额上嵌有匾题「荆塞金城」,苍劲有力,左右分别题款「万历十七年岁次乙丑孟秋吉日立」和「钦差总理紫荆关兵备按察使刘秉星 直隶保定府管官通 判宋应试 钦差分守紫荆关参将韩光」等字。

题款「万历十七年岁次乙丑孟秋吉日立」和「钦差总理紫荆关兵备按察使刘秉星 直隶保定府管官通 判宋应试 钦差分守紫荆关参将韩光」

人民公社万岁,久违了,这时代的产物,历史的烙印,特别的年代。

「大跃进万岁」,用的是繁体字,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争争向荣的年代,虽然后来出现偏差,什么三年超英五年超美,现在想起来就是一股热情,但缺少物质基础,最终失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做大寨人」,大寨精神鼓舞当时农村人民鼓足干劲多快好省地大干社会主义,当时推崇人定胜天的精神,红旗渠及梯田是当时代表作。

「总路线万岁」,已经60年了,大跃进时代的三面红旗之一,是当时党和国家的指导方向。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论述:「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

明.于谦云:「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

紫荆关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它难守,其主要原因就是地势,从西向东到紫荆关城下一马平川,左右山坡不高不陡,背无天然屏障,虽前有拒马河,但并非固若金汤。

南门东侧还有一门,相对矮小,也许以前是一道水关。

明、清,人们由南向北而来,进入紫荆关城,第一道门建在今坡下村西山峡谷。关墙由关门向两翼伸展,直达顶峰绝壁,此关门现已塌毁仅存遗址了。过此关门,便是通向关城的十八盘古道了。在盘道顶端两山相间的谷地建有南天门。城墙东起万仞山顶经南天门至奇峰山山顶。

南天门西侧有通向军营的关门一座,关门东南侧额题「阳和门」,东北侧为「草场门」。

关城池布局复杂,纵横交错,原关城总长10516.5米,现部分残缺。主城分为东、西两部,中间以墙相隔。东城较小,设有文、武衙门;西城较大,为驻兵之地。阳和门外有黄土岭城,拒马河北岸有小新城,与西城隔水相望,中有铁索相连,呈犄角之势,为北关城的前哨。

我们顺着山路,慢慢前行,不远地方出现一个小庙,是近年新修的,极为简陋,里面供奉观音和财神爷,佛道兼而有之。

财神爷,观音,关帝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站在山头俯视紫荆关,清楚地看到城池分布,以城内真武山为中心,城墙依山起伏,向四外延伸,形成四个不规则的城圈,大城套小城。若站在高空俯瞰关城,酷似一朵梅花形状。正如《畿辅通志》所云::「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

冬天,枯黄的山野,满眼褐色,却有红豆随风飘出黯淡的幽香。

我们从山坡向上,开始道路清晰,后来就没有路了,只能继续延着水冲刷的山沟而上,最后来到山脊,呈南北朝向。

前面的人可能有点恐高症,行走十分慢,我在后面走走停停,掏出相机随便拍摄几张。红豆果在枯黄的山丛中特别耀眼,点缀在惨淡的天空中。

站在山顶,俯视山下的紫荆关及拒马河,苍茫浩荡,人在画中游。

我们来到山脊,南北向,长城已经塌陷,看不到敌楼了,满眼沧桑岁月,脚下的路就是长城地基,不知秦汉与魏晋。

大家延着长城向北

从侧面可以看到长城时轮廓,用碎石搅拌三合土垒砌而成,外墙砖早已无影无踪,大概变成农民家的院墙了。

落叶缤纷,岁月如歌,人生短暂,不过瞬息而已。

午后的紫荆关长城薄雾漫漫,长城好似一条苏醒的巨龙,懒洋洋地躺在山脊之上。

长城

长城碎石被风雨侵蚀多年,青苔变成褐黄色,岁月的痕迹深深地刻画在上面,历史仅留下这些,那硝烟弥漫的岁月早已消失。

望着残墙断壁,无法想象700年前金戈铁马的辉煌过去,无法倾听杀声震天的呼喊,历经沧桑,历史已经在我们视界中消亡,历史的伟大人物是由无穷不知名的老百姓组成,但我们谁也无法记得他们的名字,一切烟消云散,一切就像没有发生一样,历史与虚无始终在我脑海里徘徊,其实今天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来到最高点,大概是敌楼,塌陷的城基比较高,站在上面观察四周群山起伏,浩荡无边,脚下长城如长龙盘旋在山脊之上,不禁想起王昌龄一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关隘局高临下,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大家都在这里合影,我让南山大哥给我拍一张。

站在至高点俯视脚下的拒马河大桥,过桥后即刻下坡就是紫荆关北关门。

大家吃完午饭,按照新的线路返程,有一段路稍微难走,有几处小断崖需要手脚并用。

最后从气象观察台出来

我按照古人的足迹在此从南门进城,来到北门,过了门洞就是紫荆关镇。

紫荆关内的高大房屋已经废弃,战争早就把镇里建筑毁灭。

内侧的虎皮墙,很明显右侧是修复的,也许原来外面就是包砖。

石碾和窗口

镇主要街道,与北方其他村镇一样,毫无特色,我喜欢江南小镇的韵味。

大红门批发市场,看来疏解北京外来人口的产物。

紫荆关镇

严禁违法上访,老百姓有问题需要有一个讲理的地方,河水不能堵,只能顺流引导。

我们的干部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解决老百姓实际困难,为民所想,这是当官的原则。

笤帚和箩筐,久违了

餐饮店

镇政府大院

办公场所

镇里发现卖非法枪支的,看来天高皇帝远,怪不得北京地铁检查这么严格呢。

夜幕来临,天际边的彤云密布,太阳的余晖洒满紫荆关畔,城池蜿蜒而去,一抹如黛,美好的画面定格在这一瞬间,让人久久不能平静,遥想当年岁月峥嵘,金戈铁马,杀声震天,已成昨日黄花,我无法想象当年这里发生啥?也无法想象当年是如何挡住成吉思汗的铁蹄,也无法想象80年前八路军与日军反复争夺城池,英雄是谁?没有人知道,让人十分惋惜,忘记英雄的民族是没有血性的民族。

古树与城池

拒马河

狼群探路户外合影,我在这个群已经三年,参加近百次活动,大家相互帮助,让我感到集体的温暖,度过快乐的周末。

轨迹图,行程7公里

来到紫荆关,遥想当年金戈铁马的战争,登临山峰,俯视苍茫大地,脚下的拒马河依旧蜿蜒而去,不禁有一种雄心壮志涌上心头,人生不过百年,人总得有点作为,不枉来此世一游,喜逢盛世,国家复兴,人民受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高平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