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古泗州遗址游玩攻略简介(行走大运河系列之东方庞贝泗州城遗址)
沈芳蕤 • 2023-11-03 23:58:12 • 次
在江苏省盱眙市境内,埋藏着一座泗州古城池遗址。这里曾经是历史上淮河下游的一座重要都市,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汴河)与淮河交汇之处。它扼守淮河两岸及南北大运河由淮河入汴河的南端口岸,具有突出的战略、交通和经济位置。
谁也不曾想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汴入淮,泗州城遭没顶之灾,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全城彻底被泥沙埋没。直到几百年后的2014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考古专家者汇聚江苏淮安市盱眙,因洪水肆虐而被深埋水下330多年的“东方庞贝”——原盱眙县泗州城,经过三年多考古发掘,已确定了古城遗址范围,一大批珍贵的文物“重见天日”。
本次,作为“行走隋唐的大运河”文化考察通济渠段的收官之战,考察组对泗州城遗址和明祖陵进行了考察。
01探寻泗州城
来到盱眙县城,放下行李,考察组就踏上了前往盱眙市文物局的路程。由于事先与文物局的干部说明了来意,队员们直接来到了文广新局的文物局考古办。
盱眙市文管办主任张春鹏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了,一见到考察组,他就兴致勃勃的给队员们讲起了泗州城的历史脉络,陪同考察组到现场水下古城考察。
“泗州城位地面范围3600余亩,除107亩水面外,余下的3500余亩皆是乡村集体性质用地。据统计古泗州城遗址内共有居民户455户,人口1702人,房屋2116间(其中:楼房70间、平房345间、瓦房1351间、其他住房350间)。”根据考古的统计,张春鹏主任用数据向队员们展现了当时泗州城的辉煌。
据了解,泗州城始建于北周,隋朝时毁于战乱,唐代重新兴建。由于泗州城地处淮河下游,汴河之口,为中原区域之襟喉,南北交通之要冲,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加之漕运事业日渐兴旺,泗州城所傍的汴河对岸又建设了一座新城,新城的发展更快,其规模逐渐超过老城区。
宋代,泗州城已十分繁华,历史上称为“奔驰马骤无间时”,加之景色秀丽,朝廷政要、文人墨客无不慕名前来,王安石、苏东坡、米芾、白居易、韩愈等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明代,泗州城城中船舶如流,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更为繁盛,其鼎盛的原因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一个重大的政治背景,即朱元璋的祖陵建其北侧,每年的各类“祭祀”活动使泗州城成为朱明王朝的“行宫”,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北宋以前,淮河乃是一条清水河、下游河口段河床深阔,入海口在涟水云梯关,潮波可达盱眙以上。黄河对淮河的影响加剧,洪泽湖形成加快,是从明朝中期开始的。
明弘治七年(1494年),刘大夏主持治河时,堵塞黄陵冈,修筑太行堤,截断黄水北流各泛道,逼黄水南泛,主要走汴泗、睢泗、涡河入淮,使黄河泥沙在淮河下游淤积日益加重。
在明嘉靖后期和隆庆时期,河患频繁,不断在徐、邳、睢一线决口。洪水横流,加剧淮河负担,每到汛期,淮河水位抬高,常常在高家堰一带决口,不断冲击运河、淮扬和里下河地区,灾害连年不绝。
从1194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洪泽湖水库初步建成以前,共计384年,泗州城被淹事件达43次,平均8.9年发生一次严重淹城水灾。黄河夺淮后比夺淮前,泗州城遭淹频次增加4倍。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汴入淮,泗州城遭没顶之灾,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全城彻底被泥沙埋没。
听着张主任的讲解,考察组对泗州城淹没的前世今生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紧接着,张主任驱车带领队员们来到了泗州城遗址处。
当车子开到一处农田时,考察组看到了当地政府竖的石碑,上面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泗州城遗址”,为了让考察组更加直观的看到泗州城遗址的轮廓,队员们来到遗址处。
“由于当地农民经常到遗址附近种庄稼,而且遗址上很多的积水,怕孩子们在水中洗澡有危险,在一个就是保护遗址,当地政府在一直周围拉上了铁丝网进行保护。”
透过铁丝网,考察组依然可以看到整个城墙的轮廓,但因为终年积水,又到了梅雨季节,遗址已经被积水所覆盖,无法看清遗址中的城池面貌。在遗址周围,队员们还发现了很多砖瓦。张春鹏主任说,这是在挖掘的时候留下的。
从1963年大旱期间,明祖陵的石人石马出现在河滩上;1976年建设盱眙淮河大桥时,钻探中又发现一些碎砖片瓦,还有木料、碎骨、烂木……1999年泗州城实施了第一次勘探,结合调查,考古人员确定古泗州城遗址就在盱眙县淮河乡沿河村、城根村一带。
“遗址自1996年至2005年底,历时7年、分七次考古发掘,共发掘了2000多平方米2010年起,在国家“南水北调”项目的支持下,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专家正式启动了对泗洲城遗址的探掘工作。”张春鹏主任讲解着泗州城遗址的挖掘工作,可谓是非常艰难。
戏剧《水淹泗州城》作为一出戏出现在河南梆子里。这出戏说的是,泗州知州公子白生赴京赶考途经洪泽湖,与湖中神女凌波仙子邂逅。女追男,男以功名为重,凌波仙子爱极而恨,一怒之下,以水报复……泗州戏《泗州城》说的是泗州城青年才俊李长善去南京(当时叫应天)赶考,路过洪泽湖边住宿,湖中水母娘娘慕其英俊,欲招为婿。
李功名心重,不恋女色,当即拒绝。水母娘娘一怒之下,借来了东海水淹没了泗州城。而作为京剧保留剧目的《虹桥赠珠》这出戏,则是根据水漫泗州历史事实与神话传说改编的。女妖水母盘踞泗州,兴风作浪,孙悟空率神兵天将与之格斗,将其降伏。
张春鹏主任说,当地的戏曲都将有关泗州城的故事编了进去,演出效果非常好。把一个城市的悲剧糅进去爱情仇恨、正义邪恶的“味精”,京剧、秦腔、豫剧,三百年来唱戏的、说书的,演此不疲,街头巷尾,津津乐道。
02凭吊明祖陵
离开了泗州城遗址,考察组来到了同样被水淹没后被发现的明祖陵。明祖陵坐落在洪泽湖西畔的淮河入湖处。泗州城被湖水淹没时,明祖陵也一起被吞没于湖水之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保护明祖陵,筑堤3000米,把陵墓从湖水中隔出,沉没湖中300余载的文物瑰宝重见天日,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考察组一到明祖陵,首先看到的就是二十一对庞大石刻,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石刻群往北,是棂星门遗址和正殿遗址。
在正殿遗址处有石础子28个,可以想象正殿的宏大规模。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的合葬处称玄宫,现在可见有砖砌拱顶建筑物。
“经过湖水长期的浸蚀和冲击,坟丘已被荡平,原先地面的砖木建筑大多毁坏,仅余下棂星门、正殿、东西两庑遗址和残存的30多个大型柱础、砖砌拱顶建筑3座,但神道两侧的21对石像大多完好。1963年,洪泽湖水位下降,明祖陵才得以重见天日,但木制建筑已荡然无存,仅剩外罗城城墙以及后来发掘修复的石像。”
张春鹏主任向队员们介绍说,2011年5月20日,因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逼近死水位,沉睡于洪泽湖水下300年之久的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外罗城墙露出水面,这是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一次。为保护地宫甬道和拱门下的文物(诏书、衣饰和各类殉葬品),当地政府从淮河紧急调度水源进行灌注,明祖陵地宫甬道和拱门又重归水下。
“庞贝古城和古泗州城都是曾经繁盛的历史城市,其陆上的城市格局和主要代表性建筑物表现了当时历史文化的缩影,但古泗州城因淮河和汴河穿城而过,较之庞贝古城更增添了水土、水岸、水底的特色遗存资源,有着更丰富的文物和历史积淀,从这一点上说,古泗州城比庞贝古城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站在明祖陵的墓道边,张秉政教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最后,队员们在张秉政教授的带领下来到了第一山风景区,千百年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翰林学士、官府政要都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和碑碣其中不乏苏轼、陆游、杨万里、米芾等名家之作。站在山顶,沿途欣赏着历代名人的题跋诗句,远眺着运河在这片城市穿过,张秉政教授感慨万千。
2013年至今,由他担任领队的“行走隋唐大运河”文化考察活动行走通济渠段到这里就圆满收官了,一路走来,倍感艰辛。“西至洛阳,东到扬州的行走隋唐大运河之路至此告一段落了,我和我的团队沿着这条运河文化路径,冲风冒雨,不避寒暑,历时三年,行走三省十八县市,基本摸清这条‘人间奇迹’的家底。我为这个特别能吃苦,特别投入,特别能战斗的团队点个赞,非常感激一路走来帮助过我们的人,我很感激大运河给予我无穷的力量,让我带领着大家与运河一起奔跑,走进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
面对着运河通江达海处,张秉政教授无限感慨,吟诵起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来源:中国青年网,内容有删改
我们是大运河文化在线,专注于文化传承,讲述故事,搭建文创,在我们这里,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调味品,关注我们,在闲惬的生活中品尝文化带来的悠扬滋味吧。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