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猫猫洞遗址游玩攻略简介(猫猫洞兴义人遗址)
沈芳蕤 • 2023-11-16 13:24:28 • 次
在兴义市顶效镇西南1公里处,顶效河的左岸,有一座峻秀的小山,山东侧有一溶洞,远观宛如一只精巧的山猫,匍匐在山顶,睁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其态逼真,人们因此给山取名叫猫猫山,给洞取名猫猫洞。
口面向东北,前接一片丘陵,两侧为水田坝子,后倚山青水秀的木拢大寨,洞前是顶效河。距猫猫洞不到300米是南昆铁路兴义站和顶效经济开发区。
1974年冬,贵州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猫猫洞,采集到有古代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视。次年10月,省博物馆进行试掘,探明为一处很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同年1月正式发掘,出土了7件珍贵的人类化石,4000多件石制品及数量众多的哺乳动物化石,还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骨、角器并发现丰富的用火遗迹。
在7件人类化石中,有下颌骨4件、股骨3段。分为老年、中年和小孩1种个体。其中出土于遗址第三层黄褐色砂质土层内的一件女性下颌骨,年龄约为25-30岁,牙齿咬合面有一定程度的磨耗;牙床包裹着一层钙胶结物,显得粗壮低矮,齿弓短而宽;左侧牙床上有两个双颏孔,一上一下,—高一低,一大一小,形态与山顶洞人101号下颌骨相似。股骨较粗壮,骨壁厚,髓腔小,与晚期“智人”化石相似。
在4000多件石制品中,可供研究的石器标本达1211件,分砍砸栅、刮削栅、尖状器、雕刻栅等类型。制作方法以锐棱砸击法为主,为自然硬质细砂灰色砾石,长11.1厘米,宽11.5厘米,厚3.6~6.4厘米,个体粗大而厚重,顶部厚度向下逐渐变薄为3.6厘米的平面。另一面由厚的顶部渐次凹陷到底部变得更薄,因适宜手掘而被当时人类当作石器原料。在其较薄的一边向一面的边缘上加工成一平直刃口,而后修理刃缘,制成砍砸器。因使用时间太长,边缘上的石片疤,是砍砸物体遗留下的痕迹,砾石的两侧边缘已被夷平,留有未成群之前作过石锤使用的遗痕。自然砾石直接加工成的器物,在旧石器时代遗址出上的同类界物中极为罕见。除此,还有石核、石片、石锤和石砧等。猫猫洞出土的石甜类型稳定,形状多样,加工精细。
出土骨器6件,角器8件,其中;个别类型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骨刀整体磨制光滑,刃部磨制细致,造型精美,光洁锋锐;角铲系鹿角加工而成,刃面45度,在国内也尚属首次发现。骨锥的制作别致,是目前我国旧石器时代同类出土文物中的精品。
同时出土了中国犀、窄齿熊、牛、鹿、象、麂、竹鼠、野猪、獾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村发现烧骨、烧石、炭屑等用火遗迹。
猫猫洞文化遗物出自厚25米的完整堆积层巾,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的后一阶段,距今约1.2万年前。
猫猫洞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代表了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特征。因此被考古学家称为“猫猫洞文化”。1980年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人类画集》已将猫猫洞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定名为“兴义人”,该画集156页载:“它的文化面貌在国内是罕见的。”“在一个遗址内出土人类化石之多,石器材料之丰富,骨器数量之大,制作之精致,在华南旧石器时代晚期是首屈一指的,在全国也十分突出。”
猫猫洞遗址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关注,兴义的知名度得以不断提高,作为“兴义人”的后代,怎不感到自豪!
只要到猫猫洞这块“兴义人”留下足迹的地方,或是到博物馆参观那些珍贵文物以及“兴义人”劳动、生活的图片,就会被带到遥远的过去,感受到“兴义人”生活的情景。
早晨,当一轮红日由东方冉冉上升之时,“兴义人”除留下几个管火种外,不论男女,都迎着朝阳,奔向原始森林和江河湖泊,捕猎禽兽,寻找可食之物,以求生存和繁衍。
“兴义人”的火种。也可能像我国古书所说,是由“燧人氏”经过苦而长期的“钻木取火”而得,不但是防御猛兽的有力武器,生食烧烤成熟食,使“兴义人”从中得到更多营养,增强了体质。火成了“兴义人”的稀世之物,由人专管看守,一代一代柱下传,—直传到现代。
猫猫洞前是—条小河,河水清花绿亮,淙淙流向东北,继而转南注入马别河。马别河沿岸的鹅卵石,是“兴义人”制造石器的原料。“兴义人”留下的4000余件石制品,都是在这条河里采集的石料,再加工成各种形态独特的石器,
当年树木森森,浓荫掩映,“兴义人”不但在林中采集果子,用树木烧火,而且还用树枝做工具,用刮削器精心修葺的木棒,战胜野兽,猎取鹿、麂、中国犀、窄齿熊、牛、象等食物。
在发掘猫猫洞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动物化石,都是“兴义人”吃剩的动物骨骼,遗弃在洞里洞外,经过万年以上的演化,变成了化石。“兴义人”利用鹿角、鹿骨制造工具,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文物。在出土的骨角器中,确不少类型是国内首次发现。骨刀、角器在国内是首次发现;骨锥是目前我国同时代出土骨锥中较为精致的一件。
猫猫洞文化,已被载进了人类的史册,留下子永不磨灭的篇章、中国科学院占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著名学者张森水先生在《贵州的新发现及其对我国旧石郡考古学的意义》—文中指出,台湾省的“长滨文化”(1968年底及次年初,台湾省地质学家林朝启和考古学家宋文薰在台东县长滨乡樟原村附近的八仙洞群找到了远古文化遗址,定名为“长滨文化”或“先陶文化”)与猫猫洞文化类型有密切联系。……虽然我们还不能说猫猫洞文化类型是长滨文化的直系祖先,至少可以说,猫猫洞文化类型为寻找台湾省远古文化之源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原文载《贵阳师院学报》1983年第三期)。由此看出,猫猫洞遗址对探讨晚期人类的区域性文化的起源、发展、分布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价值。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