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景点(投资几个亿)
沈芳蕤 • 2023-11-16 17:52:20 • 次
#讲好中国文化#出去玩,大景区肯定都很美的,小景区一般就差些;不过,要是碰见了野景区,往往有惊喜。
去小景区你的期望值不高,但是有些地方却有特色。我就喜欢逛野景区,赏景带踩坑,快乐说不清。
那天我从三原鲁桥镇出发,到了嵯峨镇,就往张家窑关中地窑民俗村方向拐。
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的地窑院有名,这里也有一个地窑民俗村,看看如何。

车在村路走十几分钟,过了一座桥,前面就出现亭子楼阁,张家窑就到了。
这个桥下面就是延西高速,以前走高速的时候,就能看见这个地方,现在终于到了现场。

虽然是周末,景区人也不是很多,只有一个卖醪糟稠酒的老汉,摆着一大堆东西。
鲁桥的醪糟黄酒名气还是有的,跟老汉聊了几句,从这个门进去,就是窑洞了。

“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这是地窑院的特点。
这个窑洞的门还是和一般农舍差不多,走着走着,曲径通幽,把几个地窑院连成一片,就有意思了。
这个窑洞是红色文化,那个窑洞是民俗文化,都是窑洞四合院,四方形的地窑,像一口大井镶嵌在厚厚的黄土地里,中间可以种植树和蔬菜。
院子都修整过,但是没有人,连游人都没几个。
人工挖掘出来的窑洞,冬暖夏凉,坚固耐用,“有百年不漏的窑洞,没有百年不漏的房屋。”
在这里看看,比柏社村的窑洞还要接地气,摆设挺多。
连续有四五个地窑院,通过孔洞形成一个整体,但都没有管理人员。
看样子时间长都没有整修了,有些破旧。当我到最后一个地窑院时,才发现有住户,一对老夫妇在还坚守着。
到地面上闻闻有酸臭味儿,抬头看是成熟的柿子,一树都是,没有人收。
村子里的人也多是老人,以前种的果树也没有人收。
地窑院的住户都在上面建了新房子,上面还是敞亮些,比起地窑院还是干爽多了。
往塬坡上走,这里还有一个“国家申遗关中红拳宗师纪念碑林”,沿着小路上去,果然流传关中一带的红拳宗师石碑一大堆,著名的鹞子高三也赫然在列。
渭北一带有把式的人很多,在这里树立一些碑,也是有些意义。关中红拳名气大,传承也很多,但是纪念的地方却少。
荒草比较多,草丛中有一个拴马桩上用红漆写着“汉代穴居”,过去一看,大门紧闭,从上面看,其实这里也是一个荒废的地窑院。
这个地窑院比较原始,也就是很荒败,可以说已经废弃了,但是枣树比较多。
枣树长满了红枣,地上一股酸香,我摘了一棵,味道不错。
从这里退下来,又返回地窑院对面,这里有个园子,庭院清爽,鱼池花卉。
这里有营业,可以吃饭喝茶——说实话,整个景区就这里有些人气。
从这里往右走,竟然还有一个绘画写生基地。
走进去看看,虽然看着院落收拾的很有意思,但是也是没有人。
里面有一些文化展示的窑洞,还有一些准备的客房,连卫生间都有,看样子长时间都没有人打理了。
能看得出来,以前这里整修还是花了一些工夫的。
可惜了。
出了这个院子,过了一排已经没有人的商铺,就看到一个知青院,进去一看,旁边院子都放着巨大的酒缸,满院子满房都是,我摇摇,都是空的。
(后来一些才知道一个老板在这里贮存多少吨酒,这里准备当做存酒用,据说都是酱香酒)
对面塬坡,都是盖的一排排青砖房子,看着很整齐,还是没有人气。
整体看看,这里应该是要打造一个集关中地窑、知青原居体验、关中民俗体验、西北饮食文化、陕西戏曲文化、陕西茶文化、中国传统家具家居文化、亲子游乐、武术、书画、休闲养生之大成的综合性特色新型民俗村。
想法大,创业难。
和卖醪糟的老汉聊天,说老板投资了好几个亿,还被列为一个重点项目。
“穴居式”窑洞历史悠久,张家窑这里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比柏社村景区更大,东面平坦,西面险峻,景观更加丰富些。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以前去柏社村我就感叹地窑院的神奇,到了张家窑,这里趣味更多。
张家窑距离西安三原城都很近,现在景区开放但是无人管理,算是一个野景区了,没事来转转,蛮有意思的。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