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沙后所满族镇旅游景点攻略(农产品上行走进兴城农特产品沙后所粘豆包)

沈芳蕤 2023-11-17 01:00:10

摘要:粘豆包,又称豆包,是东北特色食品。在东北地区,粘豆包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一切工艺源自于天然,属传统

粘豆包,又称豆包,是东北特色食品。在东北地区,粘豆包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一切工艺源自于天然,属传统天然食品的典范。沙后所的烟台村被称为辽宁兴城关外粘豆包第一村。

老手艺深受城里人喜爱

在许多人的回忆中,“粘”与“年”是相连的。依照满族人的传统,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就都要开始制作粘豆包了。

粘豆包,又称黄豆包或豆包,是一种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早在金代就已闻名大江南北,最早作为贡品祭祀祖先,后来因其营养丰富、易储存,成为满族人外出打猎、越冬的必备食品。目前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食用非常普遍,是人们冬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粘豆包不但营养均衡,更包涵了古老的文化传承,是粗粮细作的先河

粘豆包因其易于储藏,食材易得而得到农村人的喜爱。由于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米、白面等食材的日益丰富,传统主食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而传统制作工艺日渐成为少数人掌握的一门手艺。

粘豆包是赠送远方亲友的理想食物,许多从农村迈入城市的人内心都深藏对这种传统食物的特殊怀念,忘不了家乡的味道。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粘糯Q弹的表皮,沙绵香甜的豆馅,隐约还能嚼到一两颗没被捣碎的豆子。单独吃,品味的是原生态的粗粮香气;蘸点白砂糖或是桂花蜜,则多了抹幸福甜蜜,分外好“磕”;终极吃法,是在热乎乎的豆包正中挖个小洞,加适量猪油和白砂糖,等猪油和白砂糖不见踪影,融合为一层透明的膜裹在豆沙外闪闪发光,就可以一口将粘豆包送入口中,“哏揪揪”好吃!

夏天吃蒸熟的冻豆包降温防暑,冬天吃热乎的粘豆包爽口开胃。剩余的粘豆包用油煎一下,起了干巴再蘸上糖,吃起来又脆又甜。作为带馅面食,粘豆包兼具粗粮与豆类之营养,既能当主食又可作副食,如此神仙食物,难怪东北人爱它如命!

粘豆包凭什么是东北之根

粘豆包自带东北基因,早已打上了这片土地气候、民风的印记。“粘”、“豆”、“包”三个字,也简明扼要的概括了它能成为“东北之根”的原因。

粘 | 不粘不好意思上桌

东北的传统主食都叫饽饽:玉米饽饽、粘饽饽、高粱饽饽、白面饽饽……其中的粘饽饽就是粘豆包了。这股“粘”劲儿,是它最重要的特点。各家豆包蒸出来,问候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家豆包粘不粘?”

做粘豆包的粮食一般有两种:黄色的是黄米面,白色的是江米(籼糯米)面。最受欢迎,也最传统的搭配,还是粘性、劲道俱佳的黄米面。

粘豆包使用的黄米,是由五谷之一的“黍”脱壳去皮而来,黍也就是俗话说的靡子。在农业发展的早期阶段,靡子以其生育期短、耐瘠耐旱,与杂草竞争力强等优点,成为东北最早种植的粮食之一。不过,由于它产量很低,玉米、水稻这些高产量作物相继在东北安家后,靡子便少了很多。当然,为了吃粘豆包,东北农民依然会留出一块地种糜子。

黄米粘性十足,用来做粘糕、粘米饼正好,还可以直接做成黄米饭。黏糯糯的黄米饭,拌上白砂糖,粒粒香甜。“南北大炕,高桌摆上。黄米干饭,大油熬汤。膀蹄肘子,切碎端上。四个盘子,先吃血肠。”大碗吃米,大口吃肉,是东北人在猫冬日子里难得的乐趣。

用黄米做粘豆包,还要会发面,这项技术活也只有多年发面经验的人才能胜任。黄米面不像白面,不能通过酵母粉、苏打粉来发酵,而是靠东北天然的空调——热炕。大缸大盆被黄米面填满后,码在热炕头上,用大棉被盖好。等过了两三天,再掀开盖帘,闻一闻、拍一拍、揉一揉,就知道面是否发好了。发好的面,透着淡淡的酸味,韧性刚好,这样的面才能做出粘性刚好的豆包。

产地环境

沙后所满族镇地处兴城市南部,东临渤海辽东湾,南与徐大堡镇、望海满族乡隔烟台河相望,西与南大山满族乡接壤,北与红崖子镇、羊安满族乡相连,东北与曹庄镇交界, 行政区域面积113.43平方千米。沙后所满族镇地势西北高,中南低平,东南部临渤海,海岸线长13千米,形成大片退海洼地。西部处于烟台河下游左岸,延河长10千米。中部有东沙河,河海交汇,冲积形成中部平原。北部东西两侧为丘陵坡地。西北部有陵下洼原。境内因沿河套海自然形成“一洼二丘七平原”地区。

沙后所烟台村以盛产粘豆包闻名。

今年以来,沙后所镇烟台村以唱响“十本经”为统领,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庭院经济打造、过程典型增星”三项工程,美化乡村环境,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龙头企业

烟台村兴绥粘豆包厂每年冬季(11月至2月)生产,精选黄米面和小豆馅制作的粘豆包销售至北京、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今年43岁的吴德光家住沙后所镇,父母都是农民,以前因孩子多家庭比较困难,乡亲们没少帮忙,这在他幼小心里种下了感恩的种子。长大后,他四处打工艰苦创业,吃穿不愁后就想竭尽全力回报社会和家乡父老。

(吴德光看着黄澄澄的粘豆包心中特高兴)

十多年前,吴德光发现粘豆包很受城里人欢迎,在农村几乎家家都包,但城里人受条件所限几乎没人包,于是头脑活络的他就打起了粘豆包主意。起初他开始在家里组织父母和老婆孩子包,然后再外卖。由于他的粘豆包真材实料,不糊弄人又讲究诚信,回头客越来越多,很快就供不应求。小作坊难以供应,此后他开始雇人包,并注册了商标:兴绥粘豆包。“起初我的想法是粘豆包覆盖兴城和绥中就可以了,现在看来当时眼光还是太有局限了,没想到天南海北的人都挺爱吃,粘豆包生意越来越好。”吴德光说。

为了让本地好吃又劲道的粘豆包形成产业,吴德光积极争取,沙后所镇通过上级拨付专项资金,利用本地资源建成了加工厂,流水线式作业,日产7万多个粘豆包。

目前,该厂19名工人都是本地人。受季节影响,每年加工粘豆包从10月末至小年左右。王艳霞在该厂打工5年多,手法娴熟。每天7时开始干活,中午吃完饭休息半小时,17时下班。“天冷很多人都在家猫冬,自己闲着也是闲着,厂里活儿也不累。尽管每天过手的粘豆包万余个很辛苦,但能在家门口干4个月活儿就挣万八千元很知足。”

村党支部书记赵会说,烟台村的粘豆包皮薄馅大,口感颇佳。几年来,“兴绥”粘豆包享誉辽西,远销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南等地。吴德光富了不忘家乡父老,每年拿3万元钱用于扶贫帮困,助力家乡贫困户脱贫。

00:00 / 00:00 2X快进中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00:00 进入全屏 画中画

部分参考资料:

1、《传统美食向多元化发展 小小粘豆包从东北走向全国》,中国食品报新闻

2、《一个粘豆包,粘住了整个东三省》,地道风物

3、《小小粘豆包每天能卖7万个 每年还拿出3万元扶贫帮困》,辽沈晚报

编辑:杨威 曾岩

排版:杨威

校对:曾岩 杨威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