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芷溪古村游玩攻略简介(客家第一村一一连城芷溪村原创)
沈芳蕤 • 2023-11-17 02:51:52 • 次
芷溪村位于闽西连城县庙前镇,是一个有着近两万人的客家古村落。一个自然村共有芷溪、芷红、芷星、芷民、芷联和坪头6个行政村。聚居着黄、杨、邱、华4姓客家人,以黄、杨2姓居多。明清以来,芷溪村的先民先后兴建了74座古祠,138幢古民居。这些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除一部分是专门作祭祖联宗之用外,大部分是祠居合一的复合型建筑,普遍采用客家建筑的“九厅十八井”结构布局建造,庭院宽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门楼雄伟,楹联镶嵌,被研究人士誉为客家“大宅门”。同时,在芷溪村几乎家家酿酒,逢年过节,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浓浓的米酒香,也被称为“客家米酒之乡”。

芷溪居民重视宗祠建筑,缘于客家人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传统美德。明清以来,芷溪先民先后建了74座古宗祠,138幢古民居,这些规模宏大的明清时期“九厅十八井”建筑设计科学,实用性极强。宗祠门窗众多、空气对流较好,加上合理的天井,通风采光良好,热天不觉闷热,雨天不潮湿。与此同时,古宗祠在设计上还兼顾了防火与实用。宗祠内有月池、水井,围墙外水沟环绕,常年有从村头芷溪引来的山溪水。这些设置既利洗涤排污,又利蓄水救火。月池还可种植荷花以供观赏。芷溪古宗祠祖屋内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有黄庭坚、何绍基、邱振芳、孟超然、伊秉绶、廖怀清、林则徐等名贤墨宝,而且有众多朝廷所赐的功德牌匾。这些古建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庚褔公祠、龟山公祠、杨辉公祠、峻亭公祠、澄川公祠、翠畴公祠、孝友祠、孔怀堂公祠、华岳公祠、隐轩公祠、耀南公祠、渔溪公祠、培兰堂、余庆堂、永裕堂、万斯堂等。如:杨氏家庙又称龟山公祠,坐落在芷溪杨氏开基祖六九郎公的故居背园,环境优美,建筑精巧。是康熙六年(1667),由六九郎公的第八、九代(含迁徙至广东、江西和本省其他县繁衍谋生的)裔孙合族兴建的。而澄川公祠亦称孔硕堂,为芷溪黄姓开基祖庚福公第十四世裔孙澄川公于清朝同治年间建造,为祠居合一的复合型建筑。它建筑面积464平方米,有雨坪、石门楼、门厅(前厅)、大厅(正厅)、天井、回廊、偏厅和伙厢。建筑主体由门厅、两回廊、天井和大厅组成,两侧各辅以一横屋,横屋内置偏厅、伙厢和天井。特别是精雕细琢的石牌门楼历经百年风雨仍十分牢固,是芷溪建筑石雕的精华,也是唯一保存下来的石牌门楼。澄川公祠是古建筑,同时也是革命文物。1929年7月,毛泽东在二次入闽期间,曾在傅柏翠的陪同下到达芷溪,在澄川公祠召开了农工商学等代表座谈会。芷溪渔溪公祠也称渔溪公屋,因为它是祠屋结合,故名“集鳣堂”。坐落竹坑桥头,为芷溪杨姓开基祖列第17代裔孙渔溪开创,后由其子翥云、润田、腾风续建,历时10余年始成。其建筑特点是“一大、二巧、三好”。“一大”是指建筑面积大,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56平方米,拥有九厅十八井、门楼、雨坪、月池,水井2口,大小房间101;设有内外学堂,供子弟学文习武,还有花园、假山。“二巧”是房屋整体设计巧妙,所有厅堂、房间都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地板干燥。靠近天井的壁门板可灵活拆下,正好铺盖天井,把上下厅和左右厅铺连成一个宽敞的场所,供设宴看戏之用,可摆120桌。“三好”是指小孩求学不必出家门,可请师来家教学;用水方便,两边横屋各有一口井,水质上乘;屋内有花园、假山、池塘,种有花草树木,自然和谐。

芷溪的民俗文化也是非常独具特色。农历正月有出游花灯、红龙缠柱、犁春牛、十蕃音乐、走古事、汉剧演出等。特别值得是芷溪花灯享誉客家故里。它由苏州引进,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芷溪花灯以官灯为主灯,外围配上花篮、纱灯、牡丹灯、鳌鱼灯,再画上字画或装制罗汉、古装戏曲人物等,共由99盏小灯组合而成。点灯用特制玻璃杯装蒸过的茶油、花生油和煮晒精选的灯芯。点上火时,色彩斑斓、美轮美奂,被称为“纸包火”的奇迹。每年正月,芷溪按姓氏轮流出灯,花灯由各自房屋抬出,配以苏州锣鼓和十番乐队,走街窜巷,前呼后拥,在漆黑的夜晚,形成一道精美的火树银花长龙,花团锦簇,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花灯是为了祈福,同时也能增进亲友、邻里的感情。如今,村民们还通过花灯宣传禁毒反诈、家风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赋予花灯以时代内涵。芷溪花灯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芷溪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曾是连城、上杭、长汀一带的文化中心,据不完全统计,明清至民国时期,出了文进士4人,武进士2人,举人20多人,秀才300多人,赴外国留学4人。明朝中叶创立了首家书院“桃源精舍”,至清朝康乾盛世,陆续创建种石山房、琢玉山房、蹑云山房、北溪草堂、仙高岽书院等多家书院和10多家私塾。民国和苏维埃时期,先后建立多所新式小学和列宁学校。1935年创办正规小学,1937年建胡文虎校舍,建国后又先后创办小学多所。抗战时期,省立龙溪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曾迁到芷溪办学。1943年还创办了连城县第二中学(现为连南中学)。几经调整后,芷溪现有中学1所,中小1所,幼儿园1所。

这里自然风光也非常优美。俗话说:岽高近近。仙高岽位于芷溪西南群山间,地僻人踪远,岽高仙语近,建有白云寺,明朝崇祯建书院,同邑名贤多在此讲学,更为纳凉避暑胜地。桃源探幽(桃源山):桃源山地处幽境,建有鹿苑寺,寺前有仙泉,为“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芷溪先民曾在此建书院——桃源精舍,为先贤讲学读书佳处。嶙石飞瀑(狐狸洞):狐狸洞怪石嶙峋,山泉飞瀑,水影清净,绿树丛生,芳草环绕,常有小童嬉水其间。神樟庇荫(神树山):神树山有百年樟树十几棵,又因供奉洪福公王的安民庵建于此而得景名。樟树庇荫方圆之内长年葱郁阴凉,清清溪流树下流淌,曾为芷溪耕牛市场和古戏台,是去往桃源山的起点。现安民庵已修葺一新,庵前亦开辟出一片广场。芷水清流(竹坑桥头):清清芷水,绿树低垂,浣衣少女,娉婷婀娜。古寨清风(寨上):寨上为黄姓始祖庚福公开基种茶之地,幽幽古寨,古树斑驳。清泉映月(滚陇井):滚陇井天然形成,周围一带皆为裸露岩石,月圆之夜,影落深涧,映入井中,颇有“对影成三人”之境。田原古松(埯坪):埯坪地域宽阔,有百年古松和百倾良田,此处良田肥沃,松下为埯坪公王,其侧建有路亭,为上山路人和耕作农人休息之所。金石夕照(金石寨):金石寨为芷溪境内西北方向能见的最高峰,金石寨形似金字塔,落日余辉斜抹寨顶,偶有彩霞满天,为观日落之佳处。

芷溪红色革命文化非常丰厚。毛泽东曾三进芷溪进行过伟大革命活动:一进芷溪,唤醒芷溪工农参加革命;二进芷溪,开展工农商学调查研究,寻找党的建设、军队建设与政权建设关系;三进芷溪,开展士兵和群众调查,拉开新泉整训序幕,为古田会议胜利召开作准备。这里也曾是红四军一纵队驻地,萧克、栗裕等红军将领在这里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这里也是较早成立苏维埃政府的乡村,特别是著名烈士刘伯坚、王淑振夫妇曾把孩子刘熊生托付給芷溪村民黄荫达,黄荫达一家不负重托,克服重重困难把烈士后代熊生抚养长大。解放后,刘伯坚烈士夫妇的三个孩子虎生、豹生、熊生三兄弟得以团聚。

走进芷溪,走在青石板路上,穿越一个个高大门楼,穿过一座座宗祠,在田野、在古樟树旁、在芷溪芷水间……我寻觅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