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武区青少年科技馆游玩攻略简介(南城的根在这儿)
沈芳蕤 • 2023-11-17 11:51:07 • 次
近日,位于宣武门外达智桥附近金井胡同1号的沈家本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游客可凭身份证免费参观。
图片来自 西城档案 id xchdaj
故居内常设展览,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图片、实物,展示中国近代法学家沈家本的生平及成就,反映中国法制发展历程。
图片来自 西城档案 id xchdaj
沈家本
中国近代法制“冰人”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淳,别号寄簃,清末官吏、法学家。历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
沈家本主持制定了《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重视研究法理学,建议废止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酷刑。
1911年,清朝灭亡,沈家本拒绝在北洋政府任职,仕途生涯谢幕。
故居院子里的那座“枕碧楼”,是沈家本生前的藏书楼,里面存有明清案卷的复制品,其中就有著名的晚清四大奇案之“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的奏折。
也正是在这枕碧楼内,晚年的沈家本以书为伴,著书立说,完成了《刑统赋解》等书籍的整理,也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汉律摭遗》
图片来自 西城档案 id xchdaj
在沈家本故居的二层院有展室,滚动的电子屏幕上,可以看到张居正、曾国藩、沈家本等明清以及近代历史上和法律相关人物的简介。
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张骜 摄
此外,这里还陈列着沈家本用过的桌子、椅子,原来宅子里的屏风等老物件。
沈家本用过的藏书章、铜制手壶、“万寿无疆”墨碟、龙凤双琴朱砂墨等都在藏书楼展厅有所呈现。
图片来自 西城档案 id xchdaj
沈家本故居腾退复原,是2015年开始的“宣西北”棚户区居民自愿腾退疏解政策落到实处的体现。
在宣外达智桥胡同一带,除了沈家本故居,下面这些地方也进入到了腾退阶段,在不久的将来有望与您见面。
宣外
达智桥
“
杨椒山祠
”
达智桥胡同12号,原位杨椒山祠。
杨椒山,即杨继盛,椒山为号,明嘉靖朝的兵部武选员外郎。
因冒死弹劾严嵩父子,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杨继盛被严嵩投入刑部大狱,受尽三年酷刑,最终被害。
京城百姓出于敬佩和怜悯,将杨继盛的故居改为了城隍庙,定期去奉祀拜祭。
杨淑山就此成为了京城的“三大城隍”之首,老百姓相信这位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汉子,在天之灵可以庇佑京城黎民百姓安康,免遭灾祸。
不过杨淑山祠的故事还在继续,到了清末,这里又发生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 举国愤慨,以康有为、谭嗣同为首的1300多名各省举子,在此集会,联名向皇帝上书,渴求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史称“公车上书”。
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过维新人士在杨淑山祠的壮举,没有辱没这处宅院敢于谏言直上的风骨与传统。
宣外
达智桥
“
太原会馆
”
太原会馆旧址,位于达智桥北面的上斜街附近,这只是当年北京50多家山西籍会馆中的一家。
这里,曾是是民国才女石评梅与革命志士高君宇相识相爱的地方。
宣外
达智桥
“
河南会馆
”
达智桥胡同55号,曾是河南会馆所在地,一度是维新派的嵩云草堂,草堂对面还曾有精忠词,顾名思义就是纪念岳飞的祠堂。
建国后成为了204中学,如今是宣武区青少年科技馆。
如今的达智桥胡同,全然没有了小商店临街的杂乱无序,露天烧烤的乌烟瘴气,遍地垃圾无处下脚的窘迫不堪。
旧貌换新颜的达智桥胡同,也只是“藏在”绚丽斑斓,活色生香的宣武门的一角蔷薇而已。
宣武门
收尽王气
宣武门最早在元代被称为“顺承门”,取自《周易》“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之句,位置在今西单路口南约20米处。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拓南垣,至今前三门一线,城门随移,名称依旧;到了正统四年(1439年)加筑重修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改名宣武门。
“
崇文宣武各西东,拱卫神京气象雄。
结束明清头一字,虽云附会亦天公。
——民国《都门杂咏》
”
这首民国年间脍炙人口的竹枝词,说的是明朝的崇祯,清朝的宣统,这二位爷都是亡国之君,年号的第一个字正巧是崇文门、宣武门的第一个字。
所以在民国时代的老百姓眼中,宣武门成了使清朝灭亡的门,换言之,这里也是结束中国封建帝制的最后一座大门。
而这与当初宣武门设立,取“宣扬武功,江山永固”的本来用意大相径庭。
江山永固也好,黯收王气也罢,反正都是人嘴两张皮,您不妨也听听小北话说宣武门。
宣武水平
宣武门瓮城内有砖砌的五火神台,此地低洼,雨季时城内之水多从此经过,流出城外。
日久看城门的兵士即以此砖台为记,适时开门宣泄城中雨水,如果水淹没了砖台,则水拥阻城门,无法开启,城内易遭水患。人们将此砖台美称“宣武水平”。
宣武午炮
1924年以后,北京的钟鼓报时声不再响起,取而代之的是在宣武门城楼上鸣炮报时。
据说首次鸣炮就震塌了附近的两间民房,还真是一鸣惊人。那时每日中午,放炮一声,声震南城,人称“宣武午炮”。由于鸣炮的开销太大,在延续了30年后,终告停止。
宣武死门
清代刑场设于菜市口,死刑犯押赴刑场行刑要出宣武门。
而当时北京的墓地也多在宣武门外的陶然亭等地,所以送葬的人也多出宣武门。因此宣武门又被百姓称之为“死门”。
刑部还在箭楼的西侧立了一座写有“后悔迟”的石碑。也留传下来了一句“刑部的碑——后悔迟了”的歇后语。
后来呀,恢弘霸气的宣武门也是真的难逃一“死”,怎么“死”的?拆了呗。
民国九年(1920年)到民国十年(1921年)修建环城铁路,宣武门箭楼被拆除。民国二十年(1931年),工务局又拆除宣武门瓮城。
解放后1965年拆除宣武门城楼,1966年修建北京地铁时又将宣武门城墙拆除,护城河填平,从此宣武门不复存在,变成了日趋繁华的十字街头。
风雨归舟在“南堂”
宣武门教堂一直是宣武门的“地标”,简称南堂。明万历33年(1605年)利玛窦神父曾于该处建起第一座经堂,但规模较小。
后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于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是中国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座堂。
在经历了多次地震,火灾以及义和团运动的毁灭之后,南堂于1904年又一次重新修建。
重建后的南堂正立面由5开间变成了3开间,钟楼移到了后部,整个建筑仍然是巴洛克式风格,但建筑上对青砖、青瓦的使用,使其更加融入到中国的建筑当中。
小北记忆中的南堂,每当圣诞节到来时,总是堆满了人,还会派发面包和牛奶。
“百态情愫”象来街
象来街,位于宣武门西。自元代起,皇家在京城就曾在此饲养大象,作为皇家仪仗队成员。
明清两代,每临夏季在宣武门护城河畔观看大象洗澡,乃是旧日京城酷暑中的一道风景。
光绪十六年(1891)北京连降40天大雨,宣武门内水深两米,城门不能开启,最后不得不请出象来街附近象坊中的大象,才将城门拉开。
后来随着清室没落,象来街的功能属性却悄然“变异”。
宣统初年,清庭在象房旧址上建起了相当于议会的资政院。
民国时期,又将资政院扩建为国会,旧象房南边的城墙根土路被改建成“国会街”,东边的“象房夹道”也被改称为“众议院夹道”,即今“众益胡同”。
枪炮中的“民主”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下令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实行帝制,改元洪宪。
1913年8月,袁世凯指使一些议员接连向国会提出总统选举案,策动黎元洪,联合直,鲁,豫等各方诸侯致电国会,要求迅速选出人民“自己的总统”来。在各方面压力下,议会终于决定选举。
在袁的安排下,数万军人假扮公民请愿,荷枪实弹的民众包围了议场。议员们成了惊弓之鸟,连照相时闪光灯发出的巨响都让他们吓得抱头鼠窜,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竞选便在国会议场拉开了序幕。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
“贿赂总统”登舞台
袁世凯倒台后不久,军阀混战,各路神仙粉墨登场。“直系”的曹锟,又在国会会堂上,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
1923年10月,为了能够当上民国大总统,曹锟采取贿选的办法,对选举他当总统的议员每人给5000元,用去贿款达1356万元之多。
重金悬赏之下,果然没有让曹锟失望,他终以480票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五任总统,并宣誓就职。而终生号召天下为公的孙文却仅以33票的巨大差距位列第二。
更为搞笑的是彼时的舆论并没有将曹锟一棍子打死,至少:贿选几乎是公开进行的,曹锟在选举程序上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对法定人数等要求都严格遵守。
另外,曹锟没有采取任何暴力,有的人拿了钱不投票,他并不曾打击报复。
于是有人公开替曹锟辩护:花钱买总统当,比只知道要钱的贪污官员强多了,也比拿枪命令选举的人强多了。
显然,在混乱无序的时代,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评判标准与衡量方式,总是扭曲怪诞的。
解放后,国会大院成为了新华通讯社所在地,国会旧址现为新华社礼堂。
而在今天,象来街的名字也早就被改写成长椿街。
绚丽多姿的宣武门十字路口
宣武门外,西至上下斜街,东达琉璃厂,是“宣南文化”的诞生地,主要包括琉璃厂纸墨笔砚、古旧书、古玩字画文化;和集中在校场口、菜市口一带的“会馆文化”。
宣武门外大街东侧清代有陕西韩城会馆,扳倒和珅的状元王杰曾住在此。
乾隆朝状元 王杰
春明学校名人辈出,文艺家白杨、作家林海音都曾在此就读。
林海音女士
还有著名的《晨报》编辑部,一场离奇的大火让这个民国时进步昂扬的报社最后灰飞烟灭。
《晨报》的前身《晨钟报》
后来,这里建成了庄胜崇光百货以及沃尔玛超市。小北对把着地铁口的“仙踪林”印象很深,那是高中时的“泡妞”场所。
宣外西侧是达智桥、校场口、老墙根等自明代就流传下来的老胡同区,校场口因建有明清两朝兵营操练场而得名。
后来这片拆迁的拆迁,改造的改造,较场口的无名牛肉拉面店也搬到了两广路上。
小北记得宣武门到和平门大街的南侧,曾是一片早市,当然除了菜肉鱼蛋等食品外,还有兼营炉具、床上用品、服装鞋帽、五金件的摊位。
宣内大街靠近西单,一直繁华热闹。戏院、饭馆、酒肆、商号、浴池,自清末民初之际就一直在宣内一带林立。
绒线胡同口的烤肉宛,路西的同春园,还有音响大世界和中国旧书店,都算是宣内大街改造前,小北那代孩子的儿时回忆了。
宣武门风物志
北京市急救中心
北京急救中心位于北京前门西大街,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前身为北京市红十字急救站。
1983年意大利政府与中国政府合作兴建了北京急救中心,1988年3月25日正式投入运转,同时启用"120"急救电话。
1997年被北京地区医院评审委员会评为三级甲等急救中心。2004年3月25日成立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下设北京市急救医学研究所、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
急救中心最“拉风”的当属楼顶上的直升机升降平台。
北京第二医院
位于油坊胡同的北京第二医院应该算是六部口一带居民曾经的社区医院了。谁有个头疼脑热、发烧感冒的,来这里看病很方便,省的去宣武、北大这些三甲医院排队了。
宣武门的孩子谁小时候发烧了,没在“二院”扎过针,打过吊瓶呐?
京城最“潮”——SOGO
庄胜崇光百货,上世纪末,北京城为数不多的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单体超大百货中心。
小北人生中的第一顿吉野家、第一支DQ、第一串铁板鱿鱼,都是在sogo的美食广场里享用的。
现在的庄胜百货已经濒临倒闭,一度沦为了黄金时段热播电视剧档口的皮草广告发布场,真正来这里购物消费的群体愈发少之又少。
中国图片社
中国图片社创建于1950年,前身为中国图片供应社,1958年与新华社新闻摄影部合并。
1959年起正式改名为中国图片社,为新华社直属正局级机构,是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产品最优、用户最多的龙头图片社。
小北记得之前图片社的大楼可没有如今这般巍峨高大。
宣武门商务酒店
原越秀大酒店,靠近地铁,地理位置优越,在这里可以可品尝到正宗的天潮皇鲍翅燕。
繁星戏剧村
国内首家集群式剧场,位于地铁2号线宣武门站A2出口,很多先锋剧社的精彩剧目在这里上演。
宣武门美食汇
五花马西北菜
推荐:招牌肉夹馍、 油泼扯面、 烤串、岐山臊子面、 秦镇米皮 、岐山擀面皮
人均:80元
地址:宣武门西大街95号
马凯餐厅
推荐:东安子鸡、 毛氏红烧肉、肉末烧饼、口袋豆腐 、 酸辣肚尖
人均:100元
地址:宣武门西大街117号(国华商场对面)
彩云之滇-云南主题餐厅
推荐:举人米线 、 鲜花饼 、 黑三剁、 菠萝饭 、 汽锅鸡 、 米酒、过桥米线
人均:75元
地址:前门西大街141号(宣武门十字路口东北角)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