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贵阳达德学校旧址游玩攻略简介(贵阳一日游方案攻略26石板街刘氏支祠达德学校旧址)

沈芳蕤 2023-11-17 13:58:59

摘要:从东门开始,石板街、电台街、文笔街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汇集了文昌阁、虎峰别墅、君子亭、华家阁楼、高家花园、刘氏支祠、达德学校等,贯穿着各级文保单位景点,还有民国时期的女中

从东门开始,石板街、电台街、文笔街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汇集了文昌阁、虎峰别墅、君子亭、华家阁楼、高家花园、刘氏支祠、达德学校等,贯穿着各级文保单位景点,还有民国时期的女中(现贵阳二中)、女幼(现幼师)教育圣地,与东山的阳明祠,一脉相连,生生不息。(此图出自网络)

这里还是贵山书院故地,在贵山书院旧址修建了贵山苑小区。从阳明书院,到贵山书院,再到贵州大学堂,到如今学科齐全的贵州大学、百年省府路小学、贵阳十九中等文脉传承,奠定了贵阳科教文化发展的根基。科举制度从诞生到退出历史舞台,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由于选择制度选拔的仅是管理层面的人才,也局限了人的意识形态重官制而轻科教,导致中国近几百年的基础产业的落后,然而今天我们的进步,离不开实业的崛起和思维的理性,这一切的根基还是教育步入正轨,对文教的重视是中华文明积累的资源,不能因为近代的屈辱,就否定我们在人类历史中交出的答卷,秦、汉、唐、宋、明、清前,仔细去阅读历史,会发现中华民族在世界的位置,始终是比较前列的,不否定自己,不炫耀行为,用文明理性、务实与坚持成为人类优秀的民族。

石板街(省府路)

石板街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朝,有五百多年历史。明清时期的贵阳老城,以今大十字为中心,以南为城南,以北为城北,明清以前,统治贵州全省的政治中心在城南(省署多在今都司路) 。随着城北地理位置优势的凸现,统治全省的政治中心渐渐北移,省府路的政治地位逐渐形成。明成化十年(1473年)贵州巡抚宋钦在此建巡抚都察院署开始,属于一个城市的官方管理机构便正式落户在这块土地上,清代时这里也是地方政府政治的中心,称为“大抚坊街”。从漫长的时空走过来,它已经演变为一条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道路,不过百米却盛名在外。

元朝在贵州建立都元帅府(今都司路),清朝统治贵州全省的最高长官称巡抚。石板街曾是清代的巡抚衙门所在,清代巡抚衙门就设在最高处,在衙门的前面,也就是今天的石板街和富水北路交叉口处再向前走一点路面上,立着名为“抚牌坊”的牌坊,坊上题有“抚驭全黔”四字。来此公办的官员到此牌坊下,为表对巡抚的尊敬,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然后步行进入巡抚衙门。在民国时期也是贵州省政府、保安司令部等机关办公地,见证时代变迁城市进程,石板街在贵阳就是这样一个前世今生。

在省府路这条用石板铺设的门道上,不仅充满历史感,也吸引着许多游客前往此地。这是贵阳老城内唯一的石板街,最早成型是1927年周西成主政贵州时期,周西成动用了全社会的力量,用砂石铺设了这座城市最早期的正规公路。1941年,更名光明路,1945年杨森任市长时,将其又改名为省府路,组织人力用本地的石块重新铺设了省府路,即现存的石板街。到1949年11月贵阳解放,贵州省人民政府和贵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都设在这里。1953年省政府搬迁至八鸽岩路,这里仍称为省府路。

路边以前时不时看到一些“残存物”,现在即便你有意识去寻觅也所见不多了,有段时间在靠圆通街的位置,有几块石墩被用来当成隔离墩固定在地面上,表面斑驳,青苔浅生,也只有它还见证了省府路风雨百年,现在还是否在那,我很久没去了,希望它能继续在那。贵阳在经历1939年2月4日的日军轰炸后,路面建筑所能保存下来的,所遗不多,大十字一带损失惨重,成为贵阳老百姓记忆里一段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而今天当人们开着车从这条路碾过时,有没有心痛下这条街,如果不把它设为步行街,压烂了再建,对文物的态度应该是这样吗?

省府路附近还有着人们熟悉的许多印迹。

石板街十字路口附近圆通街省府路小学,学校里面有吴剑平将军故居,虽然没有对外开放,他是贵州第一批参加抗日的国军121师师长,抗战爆发后参加过淞沪会战,一方有难,八方相助,是文化体现在个体身上的魅力。

省府路与富水北路的交汇处北京华联对面的勇烈路中段,有座如书卷般展开的石碑,纪念的是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人,光绪帝的老师李端棻先生,据说李端芬出生在贵阳普惠桥边长春巷。李端棻可以说是梁启超的伯乐,他的堂妹李蕙仙,便是梁启超先生的夫人,这样一个文人师尊不值得我们纪念吗?当你从这块碑前走过,是否该停下来,想点什么?这块碑所以在这个位置,是先生兴办的学堂原址。李端棻墓位于南明区永乐乡水塘村。

勇烈路附近还有贵阳最有名的素斋餐馆——觉园禅院。它既是一座尼庵,也是一家有经营权的素餐馆。

南国花锦旁有个被称为慈善巷的小巷子,巷子西头是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由于才修缮完成,陈列展示还在制作中,所以暂时没有开放。

清代的贵阳县文庙,即县学宫旧址,是现在的幼儿师范学校。(图来自网络)

池附近有文庙巷,是一条明代就存在的古巷,巷子不长,大约只有两三百米,闻名筑城的薛家井,即在巷内。过去贵阳有两座文庙,府文庙在薛家井巷(也就是现今的团结街),县文庙在文笔街侧(也就是现今的忠烈街),规模宏大,庄严肃穆,门前都立有高大的石牌坊。

贵山书院旧址

贵山书院旧址位于贵山街(今贵山苑小区),就在省府路石板街旁边,是明、清时期贵阳文脉的传承之地,地位相当于贵州最高学府。可惜,如今的贵山街已经没有街,不过是一住宅小区内部通道的名称,但不妨碍贵山街百年盛名,因为这里曾经是大名鼎鼎的贵山书院的故地。

《贵阳府志》:贵山书院在贵阳城内巡抚署左,旧为阳明书院,在府治东偏。另有记录: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贵州巡抚王杏为纪念王阳明在贵阳讲学,拨资金修建了阳明书院。清康熙十二年(1673)巡抚曹申吉捐资重建书院,置书数千卷贮院中。贵阳贵山书院,创建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贵州巡抚元展成奉朝廷令在阳明书院原址重修书院,后贵州巡抚曾燠及曾璧光二人都曾重修书院。光绪年间实行变法,下诏各省书院一律改设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贵山书院之名号正式退出贵阳历史。

2004年,贵山街一带出入了五块石碑,上有“重修三书院记”和“同治八年”、“重修王阳明先生暨田卫二公祠碑记”及“大清乾隆二十有五年”等字迹,记录了贵山书院的历史。虽然今天书院已不存,但曾经留存的文人精神,影响深远。清末民初,在贵山书院遗址先后设立过贵州大学堂、贵州高等学堂、简易师范学堂、矿业学堂等,可以说是贵阳学界的发源地。

贵山书院的旧址贵山苑小区一带,尚有贵山街少许石墙旧痕,小区与街小巷皆延续贵山书院之名。

贵山书院是清朝贵州规模最大、师资最为雄厚,影响最深远的省级学府。培养了许多属于那个时代的贵州文化名人,仅嘉庆二十一年就有二十五人考取举人。 “黔滇第一状元”赵以炯就曾在贵山书院求学;“是春谷”巨型摩崖石刻、《洗心亭集》诗文的制作者谢庭董,也是来自贵山书院。从阳明书院,到贵山书院,到贵州大学堂,至如今的贵州大学、百年省府路小学、贵阳十九中等文脉传承,奠定了贵阳文兴城邦教育发展的基础。

忠烈街老祠堂——刘氏支祠

因为在幼师里面,想入内看下是很难的,这不是个适合打卡的地方,只能听下名号了。

刘春霖,清朝贵州安顺人。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次年进士,入翰林院,在国家的历史长河中,刘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做出过突出贡献,忠烈街刘氏支祠就是刘春霖的家祠。

刘氏支祠位于小十字忠烈街的老巷内,进入贵阳幼儿师范学校,学校大门沿着右边坡道上行,穿过宁静的小道,不远处有座别致的建筑,这里就是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刘氏支祠。这座隐匿于古巷深处充满历史沉淀的古建筑,有着它充满家族式的传奇。

和刘氏支祠相关联的是贵州名贤刘春霖。清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次年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刘春霖被列为“贵州名贤”,其在云南为官时,与云南接壤的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针对中越边界,刘春霖认真勘察,寸土不让,铁骨铮铮,亲临边境定界立碑,捍卫国家领土完整。

刘氏支祠建于民国6年(1917年),占地85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享堂、戏楼、东西厢楼廊和大门组成。享堂、戏楼、东西厢楼廊均为穿斗式木构架,装修讲究,门窗、隔扇、群板、额枋、雀替等多为雕花木构件;祠门有三个入口,中为大门,两边为侧门。祠堂大门十分精致,为牌楼式洞门,中间位置嵌有一石,镌“刘氏支祠”四字,往下的圆拱门为石制,两侧门上各有“光前”、“裕后”的刻字。门顶呈三角形,下有圆形镂空花案小窗,门体都为圆拱形状,整体看上去很有几何之美,且呈现民国时期常见的中西合璧的风格。三扇大门都有白色浮雕,有花鸟和人物,精美有余,华丽气派。

2008政府对祠堂拨款维修,原有建筑中享堂、祠门、戏台和东厢楼廊都修葺一新,并改享堂歇山顶为硬山顶,所有雕花构件均已复原。祠堂主体为砖木结构,大块石头为基石,基石之上,才是规律排列的砖块,侧边留有过道,石板铺地,长满青苔。祠堂前后树木茂盛,在一片苍翠中,显得沧桑十足,是贵阳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私家支祠。

达德学校旧址

达德学校旧址地处大十字中华南路智诚百货大厦右侧,原名忠烈宫,始建于元朝,是贵阳保留的唯一一座有元朝遗迹的古建筑,旧址原为元朝所建的南霁云庙。南霁云是唐朝著名将领,“安史之乱”时期,协助张巡、许远镇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抵抗安史叛军,屡建奇功。至德二年,睢阳陷落后,兵败被俘,慷慨就义。睢阳之战的意义在它成功的拖住了安徒山的叛军,为唐朝军队最终赢来胜利转机创造了机会,睢阳之战的惨烈也是有史可鉴。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和增修此庙,后改建为忠烈宫。

清代在其基础上改建了学堂。达德学院穿过忠烈宫后的院落,就是达德学校旧址的主体部分,一所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四合院。院子里,植被葱郁,花香袭人。如今的达德书院是个集戏院、书店和茶馆为一体的消闲地,旧址经过几次大修,力求保留昔日风貌,为来到这里的人,见证贵州近代教育历史遗迹,寻找属于贵阳这座城市的文脉圣地。

达德学堂,清末贵州第一所新式小学。前身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创办的贵阳算学馆,光绪三十年更名“达德书社”,所办之民立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改此名。校址在贵阳市中心位置,教务、经费由达德书社社员分任,分高、初两班。

1912年改名达德学校。在清末民初西学日兴的时代,黄干夫、凌秋鹗、黄齐生等著名民主人士和教育家创建了这所著名的私立学校。黄干夫、凌秋鹗、黄齐生等先后出任该校校长。1925年又增设女中部,自创建始就提倡男女平等,以“好学、力行、知耻”为校训,注重知行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放眼世界, 是贵州较早派人出国考察和派遣留学生的学校。在上个世纪风云变幻、国家动荡时,从达德学校走出了无数社会精英,在贵阳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这里的功勋。

达德学校也是革命先贤王若飞烈士的母校,1905年王若飞烈士追随二舅父黄齐生先生,就读于达德学校,这里是其接受新思想的起源地。今天这里不仅是历史名胜,也是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圣地。

黄齐生先生,原名鲁连,字齐生,王若飞之舅父,是我国近代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他的一生都在探索教育救国兴邦的真理,主持兴办贵州达德学校,为贵州近代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凌秋鹗先生,是贵阳私立达德学校主要创办人之一,是贵州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出任过达德学校校长,在他的主持下,达德学校蓬勃发展。

黄干夫先生,贵州安顺人,王若飞大舅父,清光绪十四年(1888)秀才,入经世学堂(贵阳书院),创办达德学校。民国时任省实业厅厅长,创办劝工局、商品陈列所等新兴实业。

1982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所反映贵阳、也是贵州近代教育发展变化情况的博物馆。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