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北京金锭桥游玩攻略简介(北京银锭桥燕京小八景之一)

沈芳蕤 2023-11-21 04:54:10

摘要:导语:选一个休闲的午后,沿什刹海边,缓缓前行,可以驻足在银锭桥前,体验“银锭观山水倒流”的历史奇观;亦可一边品尝烤肉季的羊肉串,一边徜徉在熙熙攘攘的烟袋斜街,独享难得的休闲时光

导语:选一个休闲的午后,沿什刹海边,缓缓前行,可以驻足在银锭桥前,体验“银锭观山水倒流”的历史奇观;亦可一边品尝烤肉季的羊肉串,一边徜徉在熙熙攘攘的烟袋斜街,独享难得的休闲时光……

来北京旅游的朋友,如果时间充裕,大多会来到风光秀丽、被誉为“北方水乡”的什刹海漫游。当然,也一定不会错过“银锭观山水倒流”这一独特历史景观!

什刹海风光

什刹海游船

什刹海游船码头

“银锭观山水倒流”是著名的燕京小八景之一,而“银锭”则是什刹海前海和后海之间的一座单拱白石桥——银锭桥。

柳树掩映下的银锭桥

柳树掩映下的银锭桥

银锭桥

银锭桥是什刹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为南北走向的单孔微拱石桥。现在的银锭桥为1984、2011年改建而成,桥面和栏板、望柱均采用汉白玉,两侧各有6根望柱,望柱之间嵌以栏板,栏板正中镌刻着单士元先生所题的“银锭桥”三字。桥东南立有杨萱庭手书的“银锭观山”和朱家溍撰文的《银锭观山碑记》碑。

杨萱庭手书的“银锭观山”石碑

杨萱庭手书的“银锭观山”石碑

银锭桥之所以出名,一是隔水望去,桥身洁白,犹如倒卧的银锭;二则站在桥上可以望见西山。有资料说此桥先为木桥,是前海和后海的分界线。而在元朝时,从银锭桥到地安门前一带是大都城最繁华的地区。因元代的大水利家郭守敬疏通了大运河和通惠河,使什刹海的后海成为我国大运河的最终码头。南方的大批货物要通过大运河和通惠河运到什刹海的前海北岸(今银锭桥以东的烟袋斜街一带)。

元代的大水利家郭守敬画像

元代的大水利家郭守敬雕像

所以,此处岸上是商铺酒肆林立,湖内则是“舻船蔽水”,热闹非凡。当时人们在银锭桥往西远望,因西边的后海和西海(积水潭)是宽阔的水面,没有遮挡,可望到远方起伏的西山,景观壮丽,令人心旷神怡。而在元代时,什刹海又是大都(京城)里最繁华的地方,人们也纷纷在此远望西山。所以在很多北京史地古籍中都有“银锭桥为城内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的记载。三则在此可以品尝烤肉。百年老字号“烤肉季”恰好位于银锭桥不远。临窗频览,品味民情、民俗、民风、美景、美文后,再来上几串烤肉,实乃人生快事。来北京的游客,倘只品尝了烤鸭、涮羊肉,未曾品味烤肉,也是一件憾事。

烤肉季

烤肉季羊肉串

明代以后,随着上游注入水量的减少,什刹海水域面积逐渐萎缩,西海与后海之间逐渐形成陆地。大明皇帝为了保证皇宫充分用水,下令在德胜桥东南岸开挑一条月牙形的岔河,将西海的水直接引入前海,通过西步量桥流入北海。这样一来,前海和后海成了太液池的蓄水池。于是,前海与后海的水位根据皇宫的需求时涨时落。银锭桥下的水常常出现由东向西流动的奇怪现象。百姓们把它叫做“水倒流”。因此就有了“银锭观山水倒流”一说。

银锭桥

银锭桥

烤肉季

烤肉季饭庄坐落在风景如画的什刹海边,与北京燕京八景“银锭观山”的银锭桥举步之遥。据说,因店主姓季,俗称“烤肉季”。

烤肉季

相传,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北京通州的回民季德彩,在什刹海边的“荷花市场”摆摊卖烤羊肉,打出了“烤肉季”的布幌。从此,季家在此经营烤羊肉多年,慢慢有了积蓄后,便买下了一座小楼,开办了“烤肉季”烤肉馆。店主季德彩去世后,由其子季宗斌继业,再后又由其孙季增元接班。1927年季增元病逝,由21岁的胞弟季阁臣接手。他接手后,用砖头支起一口大铜锅,搭起一个铝板棚,摆放8张桌子、20几个凳子,改成坐商继续经营烤羊肉,并顺用惯称,立字号为“烤肉季”。1945年8月,季阁臣为求店铺更大的发展,东奔西跑,筹借资金,终于在银锭桥畔买下了一座古朴小巧的楼房,继续经营烤肉。

烤肉季牌匾

百余年来,烤肉季生意不衰,其奥妙之处在于有“三绝”。

一绝是烤羊肉。清时,北京的城北王府居多,旗人尤其爱吃烤肉。烤肉季的烤羊肉精选原料,经过加味腌煨,在特制的炙子上烤熟后含浆滑美、不腥不膻,常常使人食一、二斤后仍不尽兴。

烤肉季羊肉串

二绝是观景。银锭桥是老北京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据说站在桥上极目远眺,可见北京西山,雨后更可观斜阳。

三绝是赏荷。烤肉季坐落在北京皇家园林——北海风景区内。落座此店,可见后海荷花满池,正所谓:“地安门外赏荷时,树里红莲映碧池,好似天香楼上座,酒醉人阑语丝丝”。

什刹海荷花池的游船

如今,烤肉季除主营北京烤肉外,还经营清真炒菜、北京烤鸭。其名优特色菜有手抓羊肉、扒三白、炒龙凤丝、扒羊头、扒羊蹄、杏干羊肉等。另外,这里的清真海鲜也独具特色。

烟袋斜街

由南向北,过了银锭桥就是著名的烟袋斜街。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是北京现在很有代表性的一条街。在明朝初年,叫“打鱼厅东街”。清朝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文考》一书中称之为“鼓楼斜街”。

烟袋斜街牌坊

烟袋斜街牌坊

在清朝光绪年间,烟袋斜街最为繁荣红火,而这个名字大概也是在此时叫开并流传下来的。清朝中后期,居住在北京城的旗人们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他们把通常把烟叶装在烟袋中。于是,烟袋的需求就与日俱增。生活在斜街的人们就开起了一家一家的烟袋铺,而且,这条街上的烟袋铺都有一个特点,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黑色的烟袋杆儿,金色的烟袋锅儿,这样的标志真可谓生动形象至极。日子久了,斜街上烟袋铺子越来越多,所以,对于这条街,“打鱼厅斜街”和“鼓楼斜街”渐渐听不到了,“烟袋斜街”却是越叫越响。

烟袋斜街烟斗铺

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其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像烟袋锅儿。正是基于这两点因素,所以才叫“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上的老北京冰糖葫芦

烟袋斜街上的老北京冰糖葫芦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