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青海省博物馆游玩攻略简介(博物馆寻宝之旅)
沈芳蕤 • 2023-11-21 06:32:23 • 次
摘要:大美青海,高原辽阔、山河壮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现地。 如今,博物馆已经成为青海文旅市场的标志性打
如今,博物馆已经成为青海文旅市场的标志性打卡地。众多蕴含文化与智慧的文物被分门别类地安放在不同的博物馆中,陶器、玉器、青铜器、绘画、古籍以及革命文物等都是历史发展脉络的见证者,生动而活跃,博物馆也因此成为青海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青海省博物馆青海历史文物展。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煜鹏 摄
走进博物馆,如同翻开了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文化的精致阐释,能够满足人们对知识、文化、审美的需求,凸显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以物记事,以事叙史,以史启思。在博物馆里,每一件文物都在讲述中华文明故事,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同时错综复杂但又条理清晰的知识线索,带我们探索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的奇妙。
本版精选了四家青海极具特色的博物馆,从不同侧面展现青海之美。希望这个长假,您能和家人、朋友亦或自己赴一场文化之约,在承载着“前世今生”的博物馆,欣赏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了解馆藏精品,穿越历史长河,认知历史、读懂中国、了解青海。
青海省博物馆
青海省博物馆是青海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综合博物馆,整体建筑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手法,是西宁古城的地标性建筑。
青海省博物馆。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煜鹏 摄
201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22年1月正式推出以“青海历史文物展”为主线,“青海考古成果展”“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为辅线的“1+3”主题展。展出文物240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91件,珍贵文物248件(套),全景式展示青海从史前文明到近代百年的发展历程,为青海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实物佐证。
看点: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高12.5厘米,口径24.2厘米,腹径24厘米,底径9.9厘米
舞蹈纹彩陶盆。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煜鹏 摄
出土于同德宗日遗址,泥质红陶,敛口,卷沿,略鼓腹,小平底。黑彩纹饰。在口沿内壁绘有两组手拉手的群舞人体图形,分别为11人和13人。人物身着圆球装束,构图简洁明快,生动描绘出一幅原始人群集体舞蹈的场景。
【参观贴士】
交通指南:青海省博物馆位于西宁市城西区西关大街58号,新宁广场东侧,可从西宁站乘坐9路至新宁广场北下车;乘35路、22路至新宁广场南站下车。
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入馆,17:00闭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请关注网站以及微信公示开馆安排),参观需提前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
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
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是机构改革后,国内首家以自然资源为主题建设的省级博物馆,首次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物、矿产融合展出,也是首例以“两个统一”职责为主构建的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展厅面积5747平方米,分为序厅、地球科学厅、自然资源厅、人与自然厅、矿物晶体厅、风雨历程厅。展陈围绕“起源、溯源、资源、本源”这一主线,“科普万物之始、探究高原奥秘、展示资源魅力、守护生态和谐”打造形神兼备的展览体验,深刻诠释“大美青海,自然之窗”的内涵。
看点:二楼自然资源展厅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到底有多美?
实体沙盘与巨型弧屏相结合的综合展示系统,给人一种震憾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万山之宗”“中华水塔”“千湖之地”,湿地面积全国居首,中国四大牧区之一;林木珍稀,生物多样性独特,矿产资源储量可观,绿色资源优势突出,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参观贴士】
交通指南: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海晏路75-1号,可乘坐51路、59路、63路、69路至文景街东站下车;65路、69路路至文汇桥南站下车。
开放时间:10:00—16:30;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请关注网站以及微信公示开馆安排),参观需提前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的中国原子城,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孕育诞生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培育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战略地位和里程碑意义。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是在基地旧址兴建的全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原子能工业创建与发展历程、原子城光辉历史与辉煌成就的专题纪念馆,2009年5月26日对外开放,2021年全面改陈。园区占地面积12.2公顷,陈设有纪念柱、缅怀厅、纪念碑和纪念馆,集中反映了我国“两弹”研制的伟大历程,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集中体现。纪念馆建筑面积9615平方米,展陈面积6015平方米,共展出图片600余幅,928件革命文物。全景展示221工程决策、建设、生产、研制、退役的实践过程,体现基地重大历史贡献,彰显“两弹一星”工程对中国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启示意义和“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
看点:手摇计算机
1959年6月,正当我国原子弹研制如火如荼进行,“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饥荒在全国蔓延。苏联毁约,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在华的最后一批专家,我国的核工业面临巨大考验。面对如此困境,我国开始了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的奋斗史。
没有先进的专业设备,但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必须进行,在邓稼先的带领下,理论部里十几个饥肠辘辘的年轻科研人员,通过手摇计算机、计算尺和算盘紧张地计算。当时,演算的稿纸竟装了几十麻袋,堆了满满一大间仓库。
科研人员啃窝头、喝白菜汤,身体浮肿依然坚持,昼夜不停地进行了九次计算,而理论计算结果仍然小于苏联专家提供的参数。1961年9月,周光召从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请缨回国,做了一个“最大功原理”计算,为“九次运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像这样的手摇计算机在九次运算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数据难关,保证了运算结果的正确。掌握了原子弹理论,为之后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观贴士】
交通指南: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同宝路10号,从西宁出发可乘坐客车大巴、高铁动车或火车至西海镇,乘坐3路至西海广场站下车,用时2小时左右。
开放时间:9:00—17:00(17: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请关注网站以及微信公示开馆安排),参观需提前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
河湟文化博物馆
河湟文化博物馆是以展示河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地市级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融合东方美学与现代艺术,建筑外形中心对称,端方雅正,继承和创新了“河湟建筑风格”,汲取了院落、庄廓、廊檐等河湟建筑文化元素于一体。展陈面积约1万平方米,分“序厅”“四大展厅”“十三个单元”。其中“河湟文明·源同九州”“河湟古道·交融天下”“河湟家园·和美向荣”“筑梦河湟·铸就辉煌”四大主题展厅,全面展示了河湟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看点:人头像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高23.1厘米,口径4.7厘米,腹围19厘米,底径8.3厘米
出土于乐都区柳湾墓地的人头像彩陶壶,口塑造为人头形象,呈仰望状。人像眼睛、嘴巴细长镂空,嘴下方还捏塑出突出的下颌。鼻子坚挺,鼻孔镂空。耳朵捏塑于面颊处,有镂空的耳洞。面部以黑彩线条绘制出头发、眉毛、睫毛与胡须。壶腹圆鼓,上腹绘五组连续的漩涡纹。陶壶造型朴拙而生动,展现出黄河上游远古先民的艺术底蕴。
【参观贴士】
交通指南:河湟文化博物馆位于海东市乐都区文教路东侧,从西宁出发可乘坐客车大巴、高铁动车至乐都区,乘坐3路至七里店小学公交站下车,用时1小时20分钟左右。
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请关注网站以及微信公示开馆安排),参观需提供身份证。推荐阅读
☞青海通报11起违法违规旅游典型案例
☞增速位居全国第6!青海省外贸保稳提质成效显著
记者/王煜鹏
责编/何娴珺 监制/苑玉虹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赞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