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萌坑村游玩攻略简介(徒步萌坑古道)
沈芳蕤 • 2023-11-21 23:49:04 • 次
爱旅游、爱生活、爱歙县,我是“健康快乐群”群主飞哥,歙县人文历史的活化石。我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我引领“健康快乐群”每周六一次活动,走遍了歙县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挖掘弘扬歙县的地域文化,历时已九年,我的游记堪称歙县的另一部方志,对于歙县的了解,我说第二,谁又敢说第一?或许某些地方或某个领域他人比我强,宏观来看在歙县谁能同我九年纵情歙县山水的相比?
微信群群名
“健康快乐群”每周六一次活动于2023年7月8日早上8点拉开序幕,本次活动:徒步萌坑古道,缅怀革命先烈。
萌坑古道
萌坑古道位于黄山市歙县霞坑镇洪琴村萌坑组,古道连接着汪坑、绩溪、旌德和歙县旱南的昌溪和岔口,全程石板路,是歙县旱南到旌德买米的主要通道。萌坑作为全程古道上的中心点,那就是现在的网红打卡点,其繁荣不言而喻。
萌坑村
萌坑又名萌坑镋,村里以淩和吴姓为主,村中众多的墙头壁画而闻名遐迩,萌坑又是一个革命老区,1948年的萌坑镋惨案就发生在这里。
这次活动地道的红色之旅,我们特地邀请了黄山市新四军研究会的副会长左和平先生参加,他可称得上歙县红色领域的泰山北斗。
左和平先生在车上讲解萌坑惨案
早上八点的太阳虽然在空调车上,有的还是摇着小扇,一路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萌坑。萌坑村曾经有四百多人口,现在剩下不到百人,而且都是老人。
停车场靠山体一侧瓦檐下的墙壁上,满目的壁画使我们目不暇接,一组新四军壁画,引领着停车场壁画长廊,长廊字、画相间蔚为壮观。
一组新四军壁画
壁画
经了解,由于萌坑遗留下许多古墙头壁画,为发扬光大家乡的墙头壁画,为打造家乡的旅游事业,萌坑人吴叶生先生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携好友修复了原有的壁画,为那些没有壁画的墙新增了壁画。为方便游客了解革命老区,在长廊一开始画了一组战争岁月中的新四军游击队的画面,接着又把村落里资深的壁画放大画在墙壁上。吴叶生,黄山市马头墙书画院常务副院长。长廊只可惜,如果红色记忆用红色彩画,那样效果更好,这样就把红色记忆与墙头壁画反差地融入一体,红色教育基地、徽州墙头壁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于一身,真是旅游的亮点。
沿着壁画长廊我们来到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身疮痍的关帝庙,身心俱损的它向我们昭示着萌坑人的信仰。边上的淩氏宗祠門坊門樓的格局,虽然不比五凤楼的雄伟,小地方的祠堂有这样也不错了。古道穿村而过,不见了酒肆茶楼,不见了南往北来的挑客,冷冷的街上偶尔遇见蹒跚走着的一两个佝偻的老人,就连红极一时的脚店,关闭的店面,也只有褪色的木牌守护,门前避雨的逍遥亭,空荡荡的美人靠,早已没了人多为患的历史。
脚店
街道两边墙上壁画或新或旧,旧的那是正宗的墙头壁画,新的就打破了墙头壁画的格局。交叉的巷弄里,屋檐下、门楼和窗檐上画着丰富多彩壁画,百里负米、加冠进爵、姜太公钓鱼(文王访贤)、教五子、三英战吕布、诸葛亮吓退活仲达、牧笛图等等,走进萌坑犹如走进了一个壁画展览馆。
牧笛
教五子
姜太公钓鱼
三英战吕布
诸葛亮吓退活仲达
加冠进爵
我们一行走出村子沿古道来到烈士碑,烈士碑坐落在萌坑古道下,靠山一块平地上,此碑是2009年重建的,歙县人民政府在1978年建碑,当时是没有名字,到2009年重建时突然冒出八个人的名字。我查了一下资料,1995版的歙县志只提到了萌坑惨案,没有写牺牲多少人,1991年中共歙县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写的,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安江畔战旗扬》一书,写了牺牲四人,2005版的歙县志,竟然闹出前后不一的记载,马虎之至。在2005年版的大事记载中,萌坑惨案记载死亡(用词不当)6人,被捕26人,而在重大兵事中记载牺牲4人,没有提到被捕人数。东南邹鲁之地,可叹人才太少。我走访了一个当地的老者,他说当时有八个人头,有的说是舒梦雄在最初建碑时来萌坑指导的,传说毕竟是传说,岂能作为佐证?舒梦雄新四军皖浙支队一连连长,萌坑惨案的直接参与者,1948年3月皖浙工委及皖浙支队二、四连留守旱南中心地带休整,此时敌人又开始新一轮“围剿”,出动了保四团两个营、保二团一个营、伪歙县自卫队、淳安县伪自卫队等千余人,对旱南中心地带四面包抄,为了牵制敌人,减轻根据地的压力,旱南工委书记吴若兵(吴淑林)带领皖浙支队舒梦雄的一连70多人,破坏了呈村降一线的通讯设备和桥梁,直接威胁到县城和北岸的据点。1948年4月28日,吴若兵一行来到白杨筹款,由于白杨是一个新区,就翻山来到萌坑住宿,晚上住在“华玉堂”屋里。由于白杨吴清士告密,白杨保长潘光森带路,保四团400多人包围了萌坑,29日凌晨战斗打响,战士奋起反击,最后在敌人缝隙中安全突围,我方也牺牲了4人,被抓的26人。(资料来源于1984年吴若兵的采访录音)
烈士碑
深深鞠躬之后,我们踏上了萌坑古道。一米多宽的古道,清一色的石板,做工虽没有那样的精致,也算平整,三十几年的荒废由于当地政府保护,一路没有了柴草挡道,只有少许青青的小草陪伴石板。太阳当空,有小溪和树木我们心里自然凉,古道在鬼头尖中绕行,看看脚底下的石板,也不知多少双鞋能把石板磨得如此圆润,也不知多少嘿呵声惊飞了多少正在戏耍鸟儿,在这寂静的山中再难呈现摩肩接踵的历史了。大约半个小时我们就到了古道垭口,垭口的路亭分双路式,一路横穿路亭,一路擦路亭而过,上岭的路亭休息,下坡的可休息亦可继续下坡。看着体无完肤的路亭,强支撑着骨架,苟延残喘,亭门檐上的“路达华阳”熠熠生辉,就知道了古道的去向绩溪,而另一端写着“径通古歙”,也一目了然。
在这里我们插向鸿飞古道,路基本都是横穿和下坡。鸿飞霞坑镇的一个古村落,也是一个革命老区。这里说是古道,一大半都是泥路,如果不是鸿飞人的执着,这条路早已荒废大山里。新修不久的路面满地的松果,走在其上有一种走松果的感觉。不久我们来到了“新娘坟亭”,名字的来历包含着一个悲惨的故事,传说深渡昌溪那边有一个美丽的新娘嫁到绩溪,迎亲队伍途径此地时,新娘由于疾病和口渴死于此地,于是新娘就葬于此,当地就把亭命名“新娘坟亭”。我们一一略过“石印亭”、“怡心亭”,新做的竹亭清凉而舒适,只是视野受阻。来到“土地庙”,新建的外貌像庙内部又像路亭,有点不伦不类,旁边还立了一个碑,说是1934年12月5日寻怀洲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4000多人经过此古道。北上抗日先遣队自瑞金出发,1934年11月4日在江西于方志敏汇合组成红十军团,后分兵两路于皖南,两路人马于12月10日在黄山汤口、苏村会师,12月5日怎么可能到鸿飞?转眼我们就到了鸿飞村,古道出口立着“徽商古道”的石牌,书法遒劲有力,墨宝出自歙县民间大师冯善之之手。
鸿飞村是千年古村落,村落古建毁坏严重,现存最好的是我的老师冯善之爷爷的宅邸,雕刻精湛的石雕,栩栩如生的木雕,附以粉墙黛瓦堪称徽派建筑的楷模。鸿飞村的水口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几十株老樟树沿伏源河依次排开,一条石板路紧靠樟树一直延伸到村里,还有那上水碓下水碓,失去了往日水车的轰鸣和石碾的唧唧声,只留下横跨的水坝在无奈的咆哮。
水坝
鸿飞水口
我内心有一个纠结,那便是百度上的“金竹暴动”,文章中: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和统一党对歙县革命活动的领导,1934年8月初,阈浙赣省委领导下的皖南特委决定在歙县鸿飞成立中心县委。张金载任书记,并决定把歙县划为歙南、歙西两个县委···。左老旗帜鲜明地否认了这种说法,在鸿飞根本没有成立这样的机构,1934年4月成立歙县中心县委,8月皖南特委决定把歙县县委分歙南县委和歙北县委。本想百度靠谱哪想这样?
中午我们在书记冯志华先生家吃过午饭,丰盛的菜肴使我们领到了主人的一片盛情。午饭后我们坐车回家,“健康快乐群”每周六一次活动落下帷幕!
后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氛围中,到处的红色教育基地像雨后春笋,特别是皖南的老革命区,遍地都是红色基地,其实在皖南随便一踩都是烈士的足迹,如实地编写那是有好多好多红色故事,但好多地方打造红色基地带着打造旅游的理念,不考虑历史的真实性,带着高大上的地方格局,把传说作为真实的发生,全然不顾历史的真相,误导后代。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