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风情街游玩攻略简介(东三省行游影记241哈尔滨中华巴洛克风情街)

沈芳蕤 2023-11-22 06:10:14

摘要:在老道外,有一个街区被称为“中华巴洛克风情街”,也是哈尔滨的一个历史文化景点。我已经在老道外行游了一大圈了,最后才走进了这条“风情街”。quot;巴洛克quot;是17世纪意大利兴起的艺

在老道外,有一个街区被称为“中华巴洛克风情街”,也是哈尔滨的一个历史文化景点。我已经在老道外行游了一大圈了,最后才走进了这条“风情街”。

东三省行游影记(241)——哈尔滨中华巴洛克风情街

"巴洛克"是17世纪意大利兴起的艺术风格,它的建筑豪华而富有激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色彩浓烈,装修富丽,雕刻细腻,被公认为欧洲伟大的建筑风格之一。这里的巴洛克建筑都是整修过的,但这里此时也是“门可罗雀”。

2018年暑假来哈尔滨那次,我开始就住在中华巴洛克的麦田青旅,今天,我再次走进了这家青旅。这就是典型的哈尔滨巴洛克建筑,外边是欧式建筑,内部是中式风格。

青旅内部没啥变化,只是前台小姑娘换了人。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让我又想起了2018年夏季的那次东北之行。

走出麦田青旅,再次走到中华巴洛克的街面上。这家老范记,2018年来时,我们在这里吃了来到哈尔滨的第一顿饭。

这座老建筑里有一个星熠相声社,不记得这里曾有演出,要是知道,2018年来的那次,我俩肯定会进去听一次相声的。

这个黑龙江省画院现代水墨画社,也落户在中华巴洛克。中华巴洛克这边,很有点艺术气息。

二十世纪初,随着民族工商业的繁荣与外来文化的渗透,出现了一批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的新建筑--"中华巴洛克"建筑,这种"前店后宅"的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传统的,立面造型则是"巴洛克"式的,而立面上的装饰又以蝙蝠、石榴、盘长、金蟾、牡丹等具有吉祥意义图案为特色,这里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巴洛克"建筑流派的风格融汇在民族传统之中,创造了极具价值、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中华巴洛克"。

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在道外腹地置地,而巴洛克建筑的热烈与繁华,刚好迎合了他们的"炫富"心理,照搬起对面华丽的西式建筑,并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对建筑改造。于是一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现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有吉祥意义的中式图案。鉴于道外"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传统的中式四合院作为"居住和仓储空间"被运用到了建筑中。后世,这种风格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赋予了"中华巴洛克"的名字。

这个后院的风格与麦田青旅是一模一样的。

巴洛克建筑的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这一风格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领域都发生影响,一度风靡欧洲。

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吸引大批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使这里迅速发展成为远东大都市。当时,哈尔滨的南岗区和中东铁路西侧的道里区为沙俄附属地,由"洋人"操刀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始兴起---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折衷主义等艺术风格的建筑纷纷出现。

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哈尔滨、武汉、北京等许多城市有遗存,目前最大、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在哈尔滨道外区。

在历经近百年的沧桑后,哈尔滨老城区道外旧时的富商宅邸多已成为数十户百姓共同居住的杂院或是挪作他用。中华巴洛克式建筑虽然基本保持原样,但由于年久失修,砖木结构的外墙墙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损,有的墙体已经出现断裂和局部塌陷。面对这群坐落在城市一隅的历史看客,哈尔滨市zf决定尽可能地保护修整,试图还原它们过去的面貌。2007年,哈尔滨市将"中华巴洛克街区"保护更新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开始对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地区进行修复。工程将以"修旧如初"为目标,修缮建筑,并对街区环境进行了改造。

建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保护它们是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巴洛克"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它已经深深融入哈尔滨的血脉,成为这个城市的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与一种记忆。

在中华巴洛克风情街,居然有一座关公像,不知这座塑像19世纪期间有没有,估计是复建“中华巴洛克”时临时起意塑造的吧?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