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伊奥卢纯真博物馆游玩攻略简介(如何显得有文化装x的游览伊斯坦布尔)
沈芳蕤 • 2023-11-22 12:22:15 • 次
小提醒:本文一共有5273字。
Istanbul
Istanbul’s fate is my fate: I am attached to this city because it has made me who I am.
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Istanbul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
这不是我说的,是拿破仑。
不过我觉得他说得挺对的。
这座位于欧亚交汇点上的城市拥有三个名字: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它见证了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与衰落,历经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的先后洗礼,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要在伊斯坦布尔装x,帕慕克是一定要知道名字,到伊斯坦布尔之前,一定要做一个“文献综述”,至少要胡乱翻几本帕慕克的小说,才能更好的酝酿出情绪来阅读伊斯坦布尔。
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自传性作品一开头就奠定了自己与伊城的情感基调:“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
帕慕克的童年见证了一段“拆除”的历史,一座座帕夏官邸被夷为平地,昔日奥斯曼帝国的堂皇建筑被尽数拆除,处处是废墟,处处可呼愁。
这里有一个词,叫hüzn,呼愁是一个音译翻译,同时也兼顾了这种愁绪。这不是一个很能一言两语说清楚的词语,大概有忧伤的意思,但不是某个孤独之人自己的忧伤,而是数百万人共有的一种阴翳情绪。
呼愁也奠定了伊斯坦布尔的气质,我们就是要带着这样的心情进入伊斯坦布尔时间。
走在伊斯坦布尔的小巷子里,我尝试寻找帕慕克笔下的那些关于这座城市的回忆。偶尔一些句子或者画面,甚至味道都会突然跳出来,无论是“博斯普鲁斯船只冒出的烟”、“加拉塔大桥的气味”、“苏莱曼清真寺的美”、“纯真博物馆”......它们曾经出现在帕慕克的作品里,现在也出现在我的眼前。
Vol.1
Masumiyet Müzesi
就好像,纯真博物馆不是为了纪念芙颂,而是为了纪念伊斯坦布尔。
Masumiyet Müzesi
《纯真博物馆》是帕慕克的一本小说,这本小说故事里的男主人公凯末尔爱着女主人公芙颂的一切,也爱芙颂爱过的,甚至触碰过的一切。他收集着心上人摸过的所有物品,那些盐瓶、小狗摆设、顶针、笔、发卡、烟灰缸、耳坠、纸牌、钥匙、扇子、香水瓶、手帕、胸针……,甚至是4213个烟头。凯末尔用十五年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纯真博物馆”,那所有的物件被列为这座爱情博物馆的珍藏,纪念他永失的所爱。
原本以为是一个爱情故事,当打开这本书时,才发现又不仅仅只是爱情故事。你可以在这段爱情故事中看见当时伊斯坦布尔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阶级。
而在现实中,帕慕克真的建立了一座纯真博物馆,这是世界上唯一的完全以一部小说为基础的博物馆(我不认为大观园是《红楼梦》博物馆),这家博物馆的建立让一本书完全的立体化,从此,对《纯真博物馆》的阅读,从纸上走向现实,到了纯真博物馆,这本书的阅读才叫完成。
帕慕克颠覆了我们对传统小说的理解,完成了现实与虚幻的交融。
纯真博物馆坐落于伊斯坦布尔贝伊奥卢区的一条名为“Çukurcuma”的街道上,是一座建于十九世纪的红色小楼,它的样子是伊斯坦布尔上层阶级的典型宅邸。
纯真博物馆
专程前来纯真博物馆的,极大多数是看过《纯真博物馆》的读者。纯真博物馆的门票便是有“F”(芙颂的首字母)字的芙颂耳坠的形状。凡是买了这本书的人,便拥有一张免费的门票,工作人员会把它印在书上的门票上,
藏品中最抢眼的,莫过于那块粘有4213个烟头的墙面。那是芙颂抽过的烟头,烟头下的文字说明,写着芙颂是哪天抽的,当天她对他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有的烟头上面甚至还有口红印。
在书里,凯末尔是这样对待芙颂留下的烟头的:
我让她嘴唇碰过的烟头,轻轻地触碰到我的脸颊、眼睛的下面、额头和脖子,随即闪现出了承诺幸福的远方大陆、天堂里的景象。
当你买下一只白色皮包的时候,当你拿起一只盐罐的时候,当你正在看一篇报纸的时候,当你买了一件衣服,并为它配上一又高跟鞋的时候,当你丢失一只耳环的时候,这些时刻都有值得讲述的故事和值得收藏的物件。
到这个小博物馆的各国读者络绎不绝,大部分都拿着各个版本的书籍,对着馆藏一点点的对照,如果对应上了,变露出松了一口气的微笑,努力的让自己这段阅读,有一种近乎宗教的ending,我有点小小的感动了,因为我也完成了这份宗教似的阅读。
其实任何人,在经历时,都不会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有些人会用物件来充斥他们的生活空间,有些人则用物件给自己度过的岁月赋予意义——就像凯末尔(帕慕克)。关注个人的、被历史忽视了的日常,从这些物件去回顾一个时代的横断面,这正是纯真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所在。
愿我们都保留着内心的一份纯真,如果没有了,请去寻找吧,这些物件可以帮助我们。
Vol.2
Bosporus Strait
你会发现博斯普鲁斯海峡尽管忧伤,却十分美丽,并不亚于生命。
Bosporus Strait
博斯普鲁斯在土耳其语里是”咽喉“的意思,是沟通欧亚两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国家出海的第一道关口,真正的掐住了亚欧之间的咽喉。
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两岸非常的美。
在伊斯坦布尔,人们生活的一大内容便是搭渡轮来往于东方和西方之间,坐上渡海游轮,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亚大教堂会同时出现在眼前,奥斯曼帝国的宫殿群伫立在海峡边,这时大群的海鸥飞过。
对西方来说,伊斯坦布尔是东方的起点,对东方来说,伊斯坦布尔是西方的起点,那伊斯坦布尔是东还是西呢?
一边是东方,一边是西方,这是对立也是交融,帕慕克也和整个土耳其一样,一直徘徊在东方与西方、亚洲与欧洲的边界上,向东还是向西呢?
帕慕克自身的写作就承载着文明冲突的张力,他借人物之口说道:“我善变的心啊,当我身处东方时,我渴望西方;当我身处西方时,渴望东方。”
还是无论是什么东西吧。
如此美丽的海峡,何不看一次日出,和来一次晨跑呢?虽然不能从欧洲跑到亚洲,但是可以坐欧望亚,跑过千年,那也是极好的,假如水性不错,还可以跳进海峡中,和当地人一起畅游一番,或许水性好的你,可以横渡欧亚,带着游泳圈,我觉得我能。
早上有很多游泳的人,没有姑娘,毕竟这里是伊斯兰世界,不过正因为没有姑娘,我们跳下水之后,一定会得到大家的保护,安全问题是不存在的,首先有游泳圈,第二,还有排着队赶来的护花使者。
当然要注意咸猪手。
不过我是一个从印度全身而退的人,除了小贩,没人和我搭讪,我是一个毫无吸引力的游客。
如果我再一次回到伊斯坦布尔,每天的早晨我都会来到这里跑步和游泳,不仅可以看到伊斯坦布尔的日出,还可以看到太阳从亚洲照常升起。
Vol.3
Süleymaniye Mosque
我所见的苏莱曼清真寺的美,在其线条,在其圆顶底下的优雅空间,在外展的边顶,在墙壁和空旷空间的比例,在支撑塔与小拱顶的对比,在它的白,在圆顶的纯铅——无一称得上美丽如画。
Süleymaniye Mosque
苏莱曼清真寺在老城区的存在感特别高,强过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亚大教堂,我所说的存在感,不是旅游和文化上的存在感,而是指视觉上的存在感。因为它建造在一个高地上,而且在非常繁华的大路边上,使用了出奇的建筑方案将高地和周围的街巷结合到一起,目测它是那个区域的最高点,而且俯瞰博斯普鲁斯海峡,非常醒目
苏莱曼清真寺是由苏莱曼一世下令从1550年至1557年在极短的时间内建成的,是奥斯曼最伟大的建筑师锡南最重要的作品,他的坟墓就在清真寺的一角,苏莱曼清真寺被看作是奥斯曼建筑顶峰初期的代表作。
Süleymaniye Mosque
这里没有蓝色清真寺一样拥挤的游客,只有安静的清真寺俯瞰着博斯普鲁斯海峡以及欧洲亚洲两岸。周围的街区也十分迷人,曲折蜿蜒,有很多很洋气的咖啡馆、茶馆以及四处流窜的可爱的小商贩们,山脚下便是伊斯坦布尔大学。清真寺屋顶,高楼大厦和海峡同处一景。
顺着陡峭的阶梯从苏莱曼清真寺走向金角湾,帕慕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呼之欲出,这便是少年帕慕克和初恋曾经漫步过的街道。
Vol.4
Pera Palace Hotel 1892
在这本以酒店为主角的书中,佩拉宫饭店与它所在的伊斯坦布尔,充满了荒诞不经又引人入胜的片段。就是在这里,土耳其作家纳辛·辛克美在1929年创作了长诗《蒙娜丽莎与乡村蓝调》。在诗中,他安排蒙娜丽莎逃出了卢浮宫,爱上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投身于中国革命,最终在上海被烧死了。纳辛是那个时代的典型角色,将先锋艺术、政治革命、诡异的想象力还有危险的诱惑,杂糅在一起……在《佩拉宫的午夜里》中,充满这样迷人的例子,它是现代伊斯坦布尔,也是现代土耳其的缩影,是“东方与西方、帝国和共和国、怀旧与创新”交会之处,而帝国陷落前的余晖,也是最令人神往的一刻。
Pera Palace Hotel 1892
伊斯坦布尔有一座百年酒店,叫佩拉宫。
20世纪初,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土耳其民族主义的兴起,伊斯坦布尔成为各色人等聚集的地方,这些人包括试图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的各帝国的间谍,白俄难民,非裔亚美尼亚艺人,希腊移民女歌手,列夫•托洛茨基,海明威,阿加莎、伊丽莎白二世等,当然还有凯末尔。而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与佩拉公主有关联。
帕慕克的作品是让大家专注到伊斯坦布尔本身,而《佩拉宫的午夜》展示了伊斯坦布尔在近代史中的变迁,佩拉宫酒店的故事其实正是伊斯坦布尔自己的故事,也正是暮年的奥斯曼帝国和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的故事。
根据这部作品的指引,我入住了佩拉宫酒店。
佩拉宫酒店坐落于金角湾一条很窄的街道上,门面不大,看上去不起眼,甚至周遭有点破败了。
进入酒店后,立刻回到了1892年。
门窗、墙壁和灯饰等都还保留着原状,就连那个身材宽厚的前台使用的电脑都被做成古老的剑桥通史样子的套壳包着。酒店经理操着英式大管家固有的腔调带我去看那部仍在正常使用的老式木电梯。
佩拉宫有一部古老的电梯,1892年安装进了酒店,这是土耳其历史上第一部,欧洲第二部电梯,当时全欧洲的第一部电梯在艾菲尔铁塔,可想而知当时的佩拉宫多么的奢华。
“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电梯,精致的雕木花纹和光滑的铸铁花纹将其装点,它上升的时候就仿佛一位优雅的女士在向您行礼,任何一位游客都会对它的工艺叹为观止!”一位在英国电视商业化的过程中有着极大推动作用的媒体人Daniel Farson在BBC广播中这样评价佩拉宫的电梯。
当坐上这部古老的电梯进入酒店时,我就像进入了一条时空隧道,进入了伊斯坦布尔近代史的岁月。觥筹交错中,美女与英雄各怀鬼胎,各为其主,手上端着红酒杯,穿梭来往于各大势力中,此时的背景音乐应该由复古的手风琴演奏。
Pera Palace Hotel 1892
如果走楼梯的话,就可以看到走廊陈列的很多照片和当年的一些小物件,向住客传递着某种信息。
一百多年前,为了方便乘坐东方快车到站的客人,快车的老板在伊斯坦布尔火车站附近修建了这座豪华酒店。东方快车的客人,到了终点站之后,就会被轿子抬到佩拉宫酒店,这座酒店诞生之初,便是为这些尊贵的客人准备的。如今,酒店里的许多客房都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并对外预定入住。例如:阿加莎.克里斯蒂房、海明威套房、爱德华八世总统套房。
但是凯末尔(关于国父凯末尔且听下回分解)的房间除外,101号房目前是凯末尔的迷你博物馆,房内陈列多样他曾使用过的私人物品。
一趟由伊斯坦布尔开往伦敦的豪华列车,头等车厢里均是名流显贵,然而在行驶过程中,却发生一桩命案,而车上的每一位乘客都有相似的杀人动机.......这个故事源自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被多次翻拍成电影、电视剧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而此书的创作地点,正是佩拉宫酒店411号房间,也是酒店最难预定到的房间。
Pera Palace Hotel 1892
我入住的房间在酒店的六层,当年是下人住的地方。
以前的上下水系统比较落后,水最多只能上到四楼,因此,楼层起低,水压起大,尊贵的客人们都住在下面的楼层,所以凯末尔住一楼,这可是很尊贵的楼层。
现在则不一样了,楼层越高,视野越好,美丽的金角湾就在我的眼前。
经过了上百年的沉淀,佩拉宫承载了太多的往事,而如今酒店各楼层内陈列着的许多的文物,似乎也在诉说着这栋建筑不凡的过往。
与其说佩拉宫是一家酒店,它更像是一家展览上世纪欧洲名流生活的博物馆。1892年,佩拉宫刚刚开业,服务的客人都是乘坐东方快车抵达奥斯曼帝国的名流显贵,几十年后,这家酒店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果要感受伊斯坦布尔的近代史,一定要入住佩拉宫酒店,一晚就好。
如今的佩拉宫的老板不再是东方快车的老板,已经被朱美拉酒店收购,不知道朱美拉酒店没关系,知道迪拜的帆船酒店吗?就是同一个老板,现在酒店的全名叫佩拉皇宫朱美拉酒店,是不是一下俗气了?瞬间没文化起来。
离佩拉宫不远处,便是东方快车的终点站。
1890年,东方快车的终点站锡尔凯吉火车站投入使用,真正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交汇。它曾热闹非凡。今日的锡尔凯吉火车也早已褪去往日的光辉,它早已经不停靠长途火车,只有地铁从此处通过。
对如今的土耳其来说,无论是当地人也好,还是政府也好,甚至难民,他们都只有一个方向,加入欧盟,一路向西,虽然东方快车已经停运了,但是他们这辆朝西的列车似乎停不下来,我说,要不要回头看看东方呢?
以上的方式,已经是我用尽最大的力气让自己显得有文化了,如果你们还有更好的装x方法,请联系我,我们互通有无。
旅行,就是一个个装x的行程,装x使人进步,装x使得生活美好。
共勉之。
书籍推荐:
作者:帕慕克
《我的名字叫红》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纯真博物馆》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作者:查尔斯.金
《佩拉宫的午夜》
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
《东方快车谋杀案》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