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村游玩攻略简介(五一假期)
沈芳蕤 • 2023-11-25 01:25:53 • 次
“五一”5天小长假到来,你是否还在犹豫去哪玩呢?
小南今天为您诚意推荐一个广州市内好玩好吃、有文化内涵、适合一家老小出游的好去处。打卡攻略抢先看↓↓↓
(点击下方观看探营视频)
00:00 / 00:00 2X快进中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00:00 进入全屏 画中画“五一”假期,广州这条“网红古村”值得打卡,时长共4分11秒
打卡点——黄埔村牌坊
坐落在海珠区东部琶洲岛上的黄埔村三面环水,总面积60公顷,西南边邻接著名的黄埔古港景观区。从喧嚣繁华的新港东路进入黄埔村牌坊,红尘市声仿佛瞬间被隔绝在外,让人感受到大都市里难得的一份清幽。
在古村南、北出入口,分别设置了门楼和牌坊,上面分别刻有“凤浦”和“凰洲”,二者一南一北、遥相呼应。
“凤浦”和“凰洲”均为黄埔村旧称,相传古时,有一只美丽的凤凰翩翩飞来黄埔村停留,“凤凰来仪”被村民视为祥瑞之兆,从此这里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又有传说称,由于大量外国商船在明清年间经常汇集停泊于附近水域,洋人讹读“凤浦”为“黄埔”,黄埔村因此而得名。
打卡点——村史馆
黄埔村入口不远处,一座旧式建筑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这是村内显赫一时的梁氏宗祠,近年打造成为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村史馆”。走进展馆,丰富多样的图文、实物、模型和实景陈设,融入3D动画、幻影成像、电子沙盘地图等高科技互动展示,让游客穿越在黄埔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浸式领略其极富岭南水乡特色的人文风情。
南宋时期,黄埔村已是“海舶云集之地”;清代“一口通商”时期,外洋船舶在该村办理卸货、通关和回程手续,形成“夷舟蚁泊”的景观,瑞典“哥德堡号”、美国的“中国皇后号”等著名商船都曾停泊于此。
村史馆内还展示了黄埔村人才辈出的“威水史”:我国首位驻外领事、被海内外华人尊称为“黄埔先生”的胡璇泽,救孙中山脱险的“永丰舰”舰长冯肇宪,近代筑路先驱、勘测中国第一条西行铁路的胡栋朝,北美华侨教育的开山祖梁庆桂,我国制糖业大亨冯锐……工农兵学商,行行有精英,在中国近代史上形成了独特的“黄埔村现象”。
打卡点——玉虚宫
玉虚宫(又称北帝庙)位于黄埔村北的凤浦公园内,是黄埔村最重要的宗教场所和标志性建筑物之一。玉虚宫建于清代,坐南朝北,由主体建筑、偏殿、广场、风水林组成。
几经风雨,现庙内还保存8块重修北帝庙的碑记,如乾隆十一年的《重修北帝庙碑记》中“黄埔税口肆员”等重要文字资料,道光三十年的“始祀张王爷碑记”和同治思念的“重修玉虚宫碑记”等。
值得一提的是,农历三月三“北帝诞”当天,村里会举办“北帝诞”庙会民俗活动。就在上周,因疫情暌违三年的“北帝诞”重新上演,当天的庆典可谓热闹非凡:成年男子玉虚宫内上匾、飘色“长龙”祠堂街热闹巡游、筵开600围台吃“阿公饭”……从白天热闹到黑夜,村民们觥筹交错,庆贺全村富足兴旺、祈求来年幸福安康。
打卡点——品质提升一条街
黄埔村地形具有明显的水滨城镇特征,在村外围环村开挖了护城河;村落布局呈广府乡村“梳式布局”,并以祠堂为中心,祠堂前面一般设风水池塘,构成村内丰富而有层次的自然环境。村内仍保存纵横整齐、南北贯通的街巷数十条,呈现出传统里—坊—街—巷的格局,是珠江入海口市镇体系对外贸易的缩影。
古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围绕村边兴建的8口池塘按《千字文》分别命名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不少街巷名称都带有“和”“仁”“善”“义”等字,如太和里、仁爱里、善德里、沙市义街等。
位于南线的“品质提升一条街”是黄埔村的主要旅游线路之一,贯穿了多个重要的打卡点:拱辰里牌楼→拱辰里十二号古井→申明大街→直街舞台→沙市义→荣西里→太师邸(梁氏)→梁询故居→吉辰广场→村史馆广场。走在街上,可见古建筑修旧如旧,屋前有树木,转角有小景,各种石凳座椅、标识牌等设施尽显贴心,吸引众多游人和村民在此游玩、休憩。
近年来在上级的关心和指导下,该村巧用“绣花功夫”实施“微改造”“微更新”和“微手术”点“靓”村容。黄埔村也接连被评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古村落、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广东“最宜居村落”等。
打卡点——“活化”的宗祠
黄埔村内如今还保留着具有东洋建筑特色的“日本楼”、不愿受封建礼教束缚的自梳女故居“姑婆屋”、清代商人会客用的“涉趣花园”等大量历史文物建筑,包括祠堂16处、家塾2处、宫庙1处、园林建筑1处、商业街遗址2处、古民居29处等,砖雕、木雕、灰塑、镬耳屋等岭南水乡印记随处可见。
据悉,黄埔村早在宋代已经开村,罗、冯、胡、梁姓宗族从宋代起相继来此定居,延绵为如今村里的四大姓氏。各式各样的大小宗祠让人感叹黄埔村历代的延绵兴旺。比如冯姓始祖宗祠云隐冯公祠,坐东朝西,三间三进,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道光九年(1829)重建。以99门为誉,今存33门,经族人修葺翻新后重现当年的气派。
仔细寻找,还会发现如今村里许多古建筑被“活化”为一个个装修精致的公共文化空间。比如曾为清代绣花社的紫霞居,原为冯氏家族的旧宅。近年被打造成岭南箫笛文化艺术空间紫霞居分馆,陈列于此的各种笛箫、古琴,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广州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大强定期在此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和文化沙龙活动。
村内两百多年历史的古宅私塾,如今成了集书店与工作室为一体的新型文化空间——问童子书局;主山冯公祠成了开展少儿国学培训的桂弟书院;晃亭梁公祠被打造成为私人博物馆;潮江胡公祠开设粤海堂书法展示馆……
还有更多“网红打卡点”有待游客走街串巷来探秘。
【采写/制片】毕嘉琪
【脚本/出镜】王涵琦
【拍摄/剪辑】陈文夏
【通讯员】王子衿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 王涵琦;毕嘉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