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威镇阁攻略(漳州标志性景观威镇阁)
沈芳蕤 • 2023-11-25 02:28:48 • 次
漳州府的故事还有很多,为了不耽误大家游遍漳州,只好有话后说。下面,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漳州人心目中的一座丰碑,凡是家来宾朋,主人总会问道:"去过八卦楼吗?"可见,这八卦楼是非去不可了。
八卦楼是漳州人历年来的叫法,它的雅名叫威镇阁。威镇阁在城区东南角的九龙江畔新华南路。因是八卦形建筑,故称八卦楼。过去漳州人崇拜朱文公,常编造一些朱文公与八卦楼有关的故事,因此有的人以为这是朱文公建的。其实不然,《漳州府志》明确记载:"明神宗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知府罗青霄因其地低洼,乃撤城上旧楼,建层阁。"因此至今有422年的历史。当时负责设计与施工的是本府同知、广西马平人罗拱辰,落成之时,他兴高彩烈地写了一副对联:
五名山,二秀水,城外凤烟连海娇;
七真儒,三及第,漳南文献甲闽瓯。"
把近千年漳州人文特色描绘得淋漓尽致。80年后,由于清兵人闽,与郑成功抗清大军血战威镇阁毁圯。乾隆二年,知府刘良璧重建,"基与城齐,高出城六丈有奇"。又过了20年,阁顶被雷轰击毁坏,两年后由知府蒋允君重新修复。"文革"中,八卦楼被占为派战据点,被武斗炮火炸坍。八卦楼走过四百年的坎坷,终于迎来了再生的1997年,政府在各方人士的呼吁下,重建威镇阁。
现在的威镇阁,规模远远超过历代,设计精美,伟岸壮观走过古色古香的附廓商业街,迎面有座小广场,前面竖立四根高
7.35米、直径1.2米和高6.35米、直径1.1米的浮雕九龙华安玉石柱组成的山门,楣额三字"威镇阁"为著名书法家启功的力作。山门左右各置一只高达2.98米的九龙璧石狮。这石柱是著名的惠安一石制品公司采取重达28吨的整块石材雕琢的,精美妙趣,令人赞叹。主楼造型典雅,凌霄穿穹,气势非凡,其工艺制作师系曾为天安门、故宫增色的一流名家。主楼前亭左右,还建有玲珑精巧的三角亭、四方亭、花台,整座护廊浮雕漳州各地名花名景,堪称漳州精华的缩影。
八卦威镇水火神
漳州古代为什么要建威镇阁呢?这里有一段既写实又荒诞的传说。
漳州历史上有史记载的,堪称水火煎熬的城市。由于地处亚热带的江流出海口,几乎每年都有数次强台风暴雨的光临。城区地势低下,俗称"猪母撒尿做大水"。加上竹木建筑多,一遇雷电或烧柴禾不小心,便火烧连片,戏称"火公爷出巡"。因此,人们焦急地企盼,何日才能减少火的煎熬?
明代漳州府官罗青霄到漳州时,对漳州的经济、文化发展做了一些好事,但面对时时发生的风灾水灾忧烦在心。这时一些风水先生相继进言,说漳州的地理是四面环山的岙地,中间有西只聚宝盆江苏浊漏财源。如果在城南江边建一座凌空镇地的楼溪、北溪贯穿并合流出海,西北地势高,东南倾斜低落,犹如一台,便可以跟北门外的芝山威镇亭相衡高低弥补地势倾斜的缺陷,台风暴雨不易造成洪。罗知府觉得有理,便于上任第三年,即隆庆六年筹备设计,拆除了南门一座旧楼台,建起一座三层楼阁。阁楼为起镇邪作用,采用阴阳八卦为顶面,辐射四方八面。每一角石头上都按方位分别刻有乾、坤、震、艮、离、坎、兑、巽方正大字。因为此楼与北门的威镇亭遥遥相望,故称为威镇阁。说来也巧,在此阁建成后数年,漳州四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对威镇阁十分敬仰。更有趣的是,漳州人本来就敬仰朱文公,有了威镇阁后,便杜撰出一些朱熹建威镇阁的故事,把好事与名人来个牵强联合。
关于镇水的故事
据说朱熹来到漳州时,正是春夏之交,漳州一带多雨,常常有洪涝出现。他每每办公之后,就带随从到南门江边察看水情。有一天,他看到几个船工划着竹筏从上游漂来,在新桥头歇息吃晚饭。船工们把竹筏靠岸后,为不使竹筏漂走,就用一支长长的竹竿从筏上的竹缝中插人,直插进江中沙地。朱喜走近一位老船工,说:"兄长,你一定很熟悉这条江的情况吧。"
老船工说:"我在这九龙江上漂流,已经五十多年了,一滩、一濑,闭着眼睛都能漂过去。"
朱熹便问:"为什么漳州城是有大水泡着?"
"这个事,我听许多长辈说,漳州城前江后海,正是个竹排穴。龙王爷早就有意放出大水,把漳州城漂起,让这块宝地漂进龙宫中,让龙王享用。""噢,原来是这样。"朱熹听了,若有所悟,回到府中一再思忖,怎样才能保住漳州不被大水漂走。想了三天三夜,忽然想起船工们用竹竿往竹缝中插进沙地,马上叫来地理师和泥水匠,说:"你们马上在江边建一座楼阁,至少下面三层地基,上面三层楼阁,象一支竹竿、也象一颗铜钉,把漳州城实实钉在地里,决不能让大水把它冲走。"
很快地,一座三层楼阁建起来了,竹排穴就这样被镇牢了,因此漳州至今还稳稳妥妥地矗立在九龙江畔。
关于镇火的故事
随着一月一月的过去,漳州的夏秋"炎炎似火烧"。树木繁茂的地方,高温干燥,漳州四境常传火灾的凶讯。朱文公闻讯察看了一些火灾现场,令人触目惊心。他召集了四乡五里的一些老人,征询漳州为什么会常发火灾?
老人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漳州三面高山一面低洼,中间盆地,好象一只烧火的烘炉外冷内热,所以叫做烘炉地。漳州的南面圆山有一座火烧亭,亭内住着一个火烧神。南门外的人要进人漳州城,就要经过一座旧桥,这旧桥就象一支吹火棍,火烧神常常往旧桥吹火棍吹气,点火扇风。所以漳州常常有大火发生。
朱熹听了勃然大怒,派了两个衙役到圆山火烧亭去捉拿火烧神。衙役匆匆赶到圆山脚下,看到了一座火烧亭,亭内除了四支石柱外,只有清风。衙役又在周围山路上寻找,仍然没找到火烧神。到了日落黄昏,一无所获的衙役垂头丧气往回走,走到旧桥旁,看见有个老人手里拿着一只烘炉。大概是怕见到官差还是怎么的,老人躲到山林里去了。
衙役回府后,说没有看到火烧神,回府时只遇到一个捧着烘炉的老人。朱熹一听叫起来:那个老人可能是火烧神,不然他为什么要躲开呢?"衙役一听猛悟过来,说要去追捕。朱熹摇摇手说:"不用去了,这么久了,他早已经躲藏起来了。"
朱熹又请了几位地理师来商议,决定在旧桥进入城里的一侧,建一座楼亭,使旧桥这条吹火棍的一头堵住了,风都不通了,火怎能烧起来呢?经过紧张的施工,一座八卦形的楼阁建成,果然后来漳州城的火灾少了,大概是火烧神被八卦楼镇住了。
短短的一段时间,朱熹便建了两次威镇阁,到底是为大水建的,还是为大火建的呢?其实这不必考古调查,朱文公建威镇阁纯属虚构,大家不要信以为真噢!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