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邓拓故居景点(乌山脚下的红色地标邓拓故居)
沈芳蕤 • 2023-11-25 05:00:12 • 次
邓拓故居
位于福州乌山北麓天皇岭东北坡下的第一山弄7号,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杂文家、诗人、政论家、历史学家邓拓的故居。居所花木葱茏、钟灵毓秀,记录着他一生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奉献事迹,留存着邓拓刚直清正、无私无畏的精神。前不久,笔者来到这里,追忆红色故事,赓续红色精神。
1912年2月26日,邓拓出生在福建闽县竹屿(今福州市区),居住在道山路“第一山房”(第一山弄7号的别称)。17岁高中毕业,邓拓离开家乡,前往上海光华大学读书,此后由于工作原因未能回到福州。历经几十年岁月沧桑的邓拓故居,原本已破旧不堪。20世纪80年代,福州市人民政府开始大力重视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于1993年底完成对邓拓故居的修复。故居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1994年正式对外开放;之后又经过几次翻修,2006年重新向市民开放。
邓拓故居(资料图)
从故居北门进入,院内的花木丛中有清代诗人林材所书的“第一山房”石刻。邓拓故居的主楼为双层木结构楼房,是清末民初福州古民居风格。建筑面积约380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向乌山,背临街巷。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两层楼的结构基本一致。
居所正中间为厅堂,摆放着邓拓一家常用的帽椅、方桌。屏门上镶嵌着邓拓的浮雕头像,端庄大方,令人感受到邓拓的浩然正气。“发奋挥毛剑,奔腾起万雄。”的诗句刻写在一旁。该句摘自邓拓在《抗敌报》(后改名为《晋察冀日报》)时期所写下的《勖报社诸同志》一诗,烽火硝烟中他一手握笔,一手拿枪,艰辛工作,始终意志坚定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宣传、反映群众的斗争。
厅堂两侧的厢房为邓拓父母的居室,现如今作为邓拓生平事迹的展览厅。左侧展厅主要介绍了邓拓青少年时期的作为。受父亲的影响,邓拓自幼饱读诗书经典,又时常随学习美术的二哥邓仲辀到乌石山“搜奇访古”,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学时期,邓拓与同学傅衣凌、李拓之等人组织“野草社”,开始广泛接触《新青年》《反杜林论》等进步书籍,并且在父亲的指教下学写诗词。
1930年,在上海读书的邓拓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踏上革命的征程。邓拓学习马克思科学理论,吸收先进的革命理念,同时深入社会实践。“七七事变”爆发后,邓拓放弃历史研究工作,奔赴党在晋察冀边区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开始他的办报生涯。这十余年的光辉岁月呈现在居所右侧的展厅,展厅内陈列了许多当年邓拓发表的文章、诗词以及相关言论。
1937年至1948年,担任报社主任兼总编辑的邓拓不断壮大《晋察冀日报》的队伍,带领同事们行军、打仗、编辑、发行,挥舞着敌后千百万人民抗战斗争的旗帜,他们时常是一放下枪,就要拿起笔开始另一场战斗。一篇篇报道激励着全民抗战的热情。为了坚持在敌后战场出版报纸,邓拓提出了“游击办报”的思想,研制轻便的木制印刷机和装字盘,改造可装卸字架,缩小铅字,精简提炼报道内容,实现了战时的快速转移。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为的就是把党中央的声音、把敌前敌后的重要消息传达到广大群众中去,鼓舞人民,团结人民。“战史编成三千页,仰看恒岳共峥嵘。”在邓拓的领导下,《晋察冀日报》共出版2800余期,为党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写下了辉煌灿烂的历史。
邓拓主编的《晋察冀日报》(资料图)
走出这两间装载着邓拓奋斗伟绩的厢房,绕过厅堂的屏门,后厅有一木梯通向二楼,楼上悬挂和摆放着邓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遗留下来的文物和手稿。最为著名的是他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开辟具有科普性、思想性的栏目《燕山夜话》。而主楼西侧则是按历史面貌修复的邓拓书房和卧室,这里主要陈列着邓拓青年时期所用的家具、文房四宝、藏书名画以及家庭族谱。
“生欲济人应碌碌,心为革命自明明。”邓拓一生为革命、为党的新闻事业呕心沥血,奉献自我,以毕生精力宣传真理。邓拓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信念始终留存在这片质朴的古厝中,留存在百姓的心中。
邓拓虽长年身居异乡,但他从未忘记故乡。他的儿子邓壮回忆:“父亲常对亲人们提起竹屿的事。故乡竹屿一直是父亲心中魂牵梦绕的地方,也落满了父亲幼年到成长的脚步。”1996年5月,邓拓夫人丁一岚应邀来福州参加邓拓逝世30周年纪念会期间,怀着激动的心情瞻仰了乌石山的邓拓故居,还特地回竹屿村拜见父老乡亲,代邓拓圆了返乡之梦。丁一岚认为,邓拓知道故乡的人会理解他。他从这里离开故乡,走上人生之路,经历过艰辛磨难,也成就了灿烂辉煌,承受过挫折与不公,也收获了幸福平静。当他离去的那一刻,他心中牵挂着子孙儿女,牵挂着亲人,更牵挂着故乡。自1992年起,邓拓故居先后被福州市政府列为福州市挂牌保护单位、福州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邓拓雕塑(资料图)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广泛开展,邓拓故居作为福州红色革命地标之一,如今已经成为许多党员深入学习党史、瞻仰革命先辈英雄事迹、宣传党员模范先锋作用的地点。回望历史,感知现在,在红色教育的浸透中,我们不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坚持为民族独立、为国家富强不懈奋斗的革命志向,更要发扬勇于奉献、积极进取的红色精神,砥砺前行。
END
来源:福建老年报
作者:林巧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