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无锡钱钟书故居游玩攻略简介(钱钟书故居游后感)

沈芳蕤 2023-11-25 15:43:15

摘要:钱钟书故居游后感本文小引:一、钱钟书故居是喧嚣城市里的世外静地二、钱氏家风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典范三、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是文学大家和中国式爱情的不朽标杆四、中国教育之

钱钟书故居游后感

本文小引:

一、钱钟书故居是喧嚣城市里的世外静地

二、钱氏家风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典范

三、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是文学大家和中国式爱情的不朽标杆

四、中国教育之根本是挖掘孩子的天赋

五、读《围城》,不要臆想的与作者本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一、钱钟书故居是喧嚣城市里的世外静地

钱钟书故居位于无锡市崇安区新街巷,淹没在栉次鳞比的高楼大夏之间,门口不足十米宽的小巷子停满了头尾相连拥挤不堪的各式小车。

但是,这并没有挤掉人们对于一代大家的好奇之心敬仰之情,游人从窄小的大门进去又出来,故居里面,没有大声的喧哗和急急的奔走,只有在钟杨二人值得纪念的物品和作品和展板前,细细的品读和回味,让思绪回荡在1910年到2006年的区间里,与钱钟书和杨绛二位文学大家私谈共语,这时候,城市的喧嚣和生活的琐杂,被挡在了门外,好一个文学和艺术的世外静地。

二、钱氏家风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典范

钱钟书故居“绳武堂”是钱钟书的祖父钱福炯于1923年建造,原为两进各七间。整个故居,给人的印象是低调不张扬、精致不奢华、紧密不拥挤。

第一进七间中为大门,门外有钱钟书父亲钱基博撰联砖刻:“文采传希白,雄风劲射潮”(希白是北宋文学家钱易的字;射潮是指吴越王钱鏐强弩射潮的故事)。东左间为宗庙,东两间为钱基博教督子侄之所,称为“后东塾”,钱钟书少年时曾和族中兄弟在此听父亲授课,读书习文。

第二进七间,中大厅三间,钱福炯题额为“绳武堂”,原匾为当时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所书。钱福炯集经史撰联:“以蔽风雨,曰止曰时,相协厥居,孤始愿不及此。既勤垣墉,爱众爱有,自求多福,汝兄弟好为之。”

钱福炯勉励钱氏子孙勤奤读书,安分守业,和睦相处,继承家风。钱钟书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祖父的勤勉,父亲的严厉,童年的顽皮,钱绳武堂敦厚质朴竞志奋进的门风,都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三、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是文学大家和中国式爱情的不朽标杆

钱钟书生于1910年,杨绛生于1911年,都是无锡人。他们用一生的时间证明了,文人的浪漫和多情是可以专注的用在一个人的身上,并可以用一生来延续。

钱钟书在上清华大学期间与同乡杨绛相识,没有轰轰烈烈的一见钟情,也没有多少花前月下的浪漫柔乡,在平淡的相处中,把二个伟 大文人的爱情用一生的时间来延续,完美得让人叹服,因为,在文学界和艺术界里,能够从一而终,情真意切,相濡以沫,初心永存的伉儷,确实不多。

不管是在外国求学的坦途,还是在文革被屈的艰难,他们都携手共进;不管是在学术研究的热衷,还是在日常生活的平淡,他们都携持共勉;不管是在青年时期还是在晚年时期,他们都相依相偎同进同退,把时间的印记抛在夫妻感情的长河里。

在牛津,杨绛怀上了孩子,钱钟书谆谆嘱咐杨绛:“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杨绛对于“像我”并不满意,要一个“像锺书的女儿”。一个谆谆嘱咐一个并不满意,都希望孩子像对方,以此表达对对方的情和爱。

当女儿出生之际,钱钟书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家有小女及其后的成长岁月里,女儿给家庭平添了许多情趣和天伦之乐,这种感情是细腻而绵长的,远胜过海誓山盟和轰轰烈烈,显得真实而弥足珍贵。

四、中国教育之根本是挖掘孩子的天赋

钱钟书在报考清华大学的时候,数学只得了15分。但是,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并没有因为在数学上的低能而把他拒之清华门外,而是看中了他的国文和英语水平的不凡,破格录取到了清华大学外文系。事实证明,这个校长是多么的正确,钱钟书用实际行动报答了校长给他创造的学习条件,他成为了当时清华大学读书数量创记录的学生。1935年,他又以第一名成绩(87.95分,为历届中美和中英庚款平均分最高)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英文系留学,自此,开始了研究西方文化,传播中西文明的毕生文学历程。

在钱钟书故居里,管理部门专门开辟了二个专栏,一个是励志樯,来这里的年轻人都可以把对读书、人生、工作等一切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看法和感悟,写在小纸片上,张贴在励志樯里,与其他来这里参观或旅游的人们交流共勉。

一个是愿望墙,每一个游客,都可以把心中最美好的愿望写在小纸片上,在文学大家钱钟书和杨绛保佑和勉励下成为现实。我看到,有一个家长带孩子来参观钱钟书故居后,孩子写的是“多读书,读好书”,不得不说,旅游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课堂。

我在心里对钱钟书故居的励志樯和愿望墙的创意人说了声,“谢谢你们!”

五、读《围城》,不要臆想的与作者本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钱钟书先生作品极多,《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于1947年在妻子的协助下写就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小说的第一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失败的人,也是社会没落却又大变革时期一个无法适应社会的人,但是他却又有起码的人格的尊严。所以,好多人都会臆想,这个主人公方鸿渐就是钱钟书先生的写照,其实是很荒谬的。

在钱钟书先生故居里,文学界是这样评论他的:“先生一生潜心于文学艺术的创作研究,他以一种文化批判的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他以清醒智智的头脑、审视批判的眼光和精准深刻的洞察力观察中西文化事物。”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言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中的崇高位置,从而推进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他的著述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眼性,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先生对子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所以,《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没有明确的主题,只是把一个时代向往成就却难以成就的一群出国留学的青年们,在这个中国整个社会没落却又发生着巨大变革的时代里,每个人不同的因其自身的原因所扮演的角色,十分毕真的表现出来而已。所以,这部小说不会让读者产生或意气风发,或悲天沧地,或挥拳共鸣,或扼腕长叹的激烈情感上的波动,但是,只要你读进去了,你就会不自觉的与书中人物一起会心的笑,无奈的叹,有时候也会联想到自己或身边的人与事,把书合起来,自嘲或得意的偷偷的乐个不停。

另外,《围城》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精言妙语是小说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因此,读《围城》不能像读一般小说那样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了,而应从把握中国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意涵、节奏甚至是标点符号的运用等方向去体会和理解,这样,也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中国语言的幽默、睿智、深奥和博大。

这是我的一些肤浅感想,请朋友们不要见笑。谢谢大家阅读。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