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杨洼观音寺游玩攻略简介(通州古迹之二观音古寺)
沈芳蕤 • 2023-11-25 22:23:22 • 次
今天要到访的这处古迹位于通州区北杨洼村,乘坐地铁八通线在梨园站A口下车,沿着九棵树东路向西北方向(北京城区方向)步行大约200米,然后右转梨园北街,过了“杨家洼”牌坊,就可以看到一座书写“南无阿弥陀佛”的青砖灰瓦的建筑,这便是此行的目的地——观音古寺。
“杨家洼”牌坊
观音古寺正殿后墙
可是地图上明明是北杨洼村,为什么牌坊上又是杨家洼呢?笔者查询后才知道,原来该地明代时期有杨姓至此地定居建村,因地处元代通惠河故道所经之地,地势较低洼,因此依姓氏和地貌而得名杨家洼。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与县境内东南20多公里的西集镇杨家洼同名,而此村位于北,故此改为北杨洼。
观音古寺山门
观音古寺外围
这座观音寺的朝向很是奇怪,坐南朝北,按说传统的寺庙都是坐北朝南,除非是坐落于山野中,因地制宜。再者就是方便善男信女祭拜(天津天后宫坐西朝东,门前为海河,方便往来的渔民在船上朝拜)。
正巧遇到一位看守寺庙的女居士,告诉笔者据说这里最早是杨家将的马棚,后改为祠堂,最后才改为寺庙,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不是坐北朝南的原因,毕竟不是住人的屋子。但笔者心中更是疑惑,这与地方志记载的完全不一样,一下子将建村的历史提前了数百年。
直到后来找到了通州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相关资料,谜底彻底揭开。
通州区“三普”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这座庙之所以坐南朝北,是因为庙门前在数百年前是漕运古镇张家湾通往京城的官道,为方便过街之人祭拜,这与天津天后宫的方位如出一辙。
门前有一通介绍“张家门楼”的文保碑,才知道此山门最初为当地张氏家族三合院的二门(垂花门)门楼,民国初年建造,保存完好,而观音古寺年久失修,山门塌废,于是便将这座门楼迁建至此。
张家门楼文保碑
张家门楼内侧
门楼内绘有四大天王神像,中间供奉护法神韦陀,背后为弥勒佛,正所谓“进门拜弥勒,出门拜韦陀”,这座门楼简直就是一座天王殿的格局,寺庙虽小,但功能不少。
寺庙为一进院落,正殿三间,耳房两间,虽然寺名为观音古寺,但是正殿内主供的却不是观音菩萨,而是释迦牟尼佛,其左侧是地藏王菩萨,右侧才是观音菩萨,不过大殿内不许拍摄,有些许遗憾。
观音古寺正殿
院内角落处有一通立于1996年的“重修菩萨庙碑”,在碑记中了解到此庙于清康熙间重修时始称菩萨庙,殿内原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后来因年久失修,正殿残败。改革开放后,为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有领导带头捐款,村民集资,重修庙宇。
重修菩萨庙碑
要说这座庙中最引人注目一定是那棵古槐树,胸径达110厘米,树冠高大,枝繁叶茂,为明代所植。
明代古槐
女居士告诉笔者,这棵古槐因为年代久远,树根已经遍布于院中的每个角落,为了让古槐更好的“喝水”,特地在院内挖掘了六个窟窿,逐一浇灌,每次时长近一个月。
图中红圈内为浇水的窟窿。
一座寺庙守护一方平安,是当地百姓的心灵慰籍之地,见证历史,传承文化。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