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曾侯乙墓游玩攻略简介(湖北随州有什么古迹)
沈芳蕤 • 2023-11-26 07:37:21 • 次
《左传》中有句文写到“汉东之国随为大”,说的正是今天位于湖北省北部的随州市。由此可见,随州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在当时,周王室的直系姻亲随地仍然只是一个小国,同附近陈国、蔡国、唐国一样,归附于强大的蛮楚。大名鼎鼎的曾侯乙墓,距今已有2400年,当时属于战国前期,随地为曾国王乙的封地。这些都说明,随州古城确实历史悠久。至于各地争抢的神农诞生地,并非笔者所要考证的范围,神农传说距今实在太为久远,即使留有遗迹恐也无法辨认。所以笔者并不会跑到城西北十数公里外参观新建的神农主题公园。
随州老城位于现在的随州市曾都区,其独特的琵琶造型也颇具特色。而今,城内仍然保留有大段的护城河,约占原长度的四分之三。随州同样是个江河环绕的城市,其西边有灍水、南边是涢水,正东数十公里外还有淅河。与随州相关的另外一个历史故事,是隋朝的建立。隋朝彻底结束了东汉以后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对立局面,开启了有唐以来的中华盛世。这其中,隋文帝杨坚是功不可没的。史载,杨坚之父的封地正是现在的随州,杨坚亦在此有封职。所以,杨坚建立的朝代起初定为随朝,后因“随”有“走”之意,不吉利,改为隋朝。
湖北历史古城,首先当推荆州,其次便是同样负有大名的襄阳。排在第三位的应该就是随州了。与前二者一道,随州也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然而,现今的随州城并没有太多遗迹留下。荆州襄阳都保留了近乎完整的古城墙,而随州仅仅剩下了西部的最后247米。随州市直到2000年才升级为地级市,辖区面积并不大,也暗证了其现今发展的窘迫状态。随州的老城区附近,除一座文峰塔以外,笔者并没有发现太多有价值的遗址。抛开历史上中国中部连年不断的战乱毁坏不谈,随州人保护文物古建的意识确实也不够强。
随州城东南的文峰塔
笔者由城东的新火车站进城后的第一个目的地便是文峰塔。然而由于事前并未做充分准备,并不清楚塔的具体位置。所以由文峰塔社区北门进入,直至在里面转了一圈由南门出来,才看到位于南门外不远处的文峰塔广场。其实全国各地很多城市都有文峰塔,现今国内遗存下来的文峰塔少说也有几十座之多。修塔谓约“文峰”,并不是特例,而是古代城市建筑中的一个特定规范。笔者在赴随州之前,也在随州地区论坛上看到不少当地人对于文峰塔的讨论。古塔修建的原因并非一般现代人所能了解,于是便有了司空见惯的宝塔镇河妖之说。恰好,随州文峰塔位于老城东南,涢水河北岸不远处。作为古代城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通常来说,文峰塔应建于于城东北或东南位置。
这里的文峰塔位于随州城东南端,按照古代建筑要求来看。如果当地连续三年未有人中举,当在城东南角建塔,名曰“文峰”,即“文风”之意。然而与一般城市不同的是,随州文峰塔位于老城外,且距离老城较远。比如笔者曾观察过鄂州文峰塔,其位置正在老城墙跟附近。然而,距离并非是主要问题。这里并没有建寺历史,可以确信此塔并非佛塔,当是文峰塔无疑。待笔者来到塔前,通过长焦镜看到刻于一层塔身上的石碑,石碑保存颇为完好。仔细研读可以发现其中有“并期有志竟成籍以振兴文风”一句,就此可以断定此修造于光绪年间的古塔正是“文峰塔”了,这座塔是古代城市中的一般建筑,并无特殊意义。
按照文物断代来说,这座塔建于光绪年间,距今仅有一百余年历史。相对来看,文物价值并不是很高。塔为实心砖石结构,八角七层,也无佛龛壁画,就此也可以断定并非佛塔。整座塔造型简单朴素,青灰色砖面、白门、圆形窗,每层门楣上都有一块凹刻石匾。由于随州市内所存文物不多,也可以看出政府对于该塔的重视程度。目前文峰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开辟了文峰塔广场,环塔四周则是一圈仿古建筑群。建筑建造之初目的在于招商引资,以古文化作为招牌。然而,相关部门在规划开发过程中并未考虑到这座城市的承载力。由于现今随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物保护现状。还无法使它获得旅游城市的殊荣。所以,文峰塔商业区的凋敝可以预见。不过,政府对于文峰塔的保护工作做的还是可圈可点的。
由天主教堂到智门禅寺
出文峰塔广场做公交北上进入随州老城。公交停在了中心医院附近,这里有一座天主教堂。通过地图查找,随州老城内仅有两座基督教教堂。笔者只看到了这一座。该教堂的主楼不同于副楼,并不带有天主教的特色,推测这栋楼很有可能曾经用作他用。这座楼外形同武大的老图书馆相似,带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却又融入了不少西方元素。据笔者猜测,这栋楼属于当年中西建筑文化交融时期,杂交热潮中的典型建筑,很有可能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晚不会晚于六十年代。可惜的是,这座天主堂大门紧锁,并无行人往来,似乎随州市的西方宗教文化并不时兴。
由天主堂一路徒步北上,笔者基本沿着随州老城的东城部分行走。可叹的是,一路上除了生意冷淡的服装小市场和简陋杂乱的小吃摊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笔者沿交通大道北上疾行千米后,又向东拐进了一处老街区,名字大约是朱家湾。朱家湾以北是尚未修好的清河路,笔者在此找到了智门禅寺。笔者有一个准备上的失误,误判这里的智门禅寺正是那座年代不可考但已尽毁的古寺,甚至有资料说这里还是杨坚的故居。后来得知,那座真正的智门寺原址位于现在涢水南岸的白云山烈士墓附近。而这座寺也正是因袭其名搬迁至此。
在这座寺发布墓地广告的网页上,可以看到该寺于2007年就已经开土动工。然而直至今天,寺内仅有一座两层大雄殿,一座药师塔以及左右的附属楼,且都还未完工。其中,大雄宝殿还裸露着钢筋混凝土尚待装修。寺内仅有一个僧人,正在唱经。可见,由于资金的紧张,这座寺很有可能将成为一项烂尾工程。随州市似乎很重视佛寺建设,在城区内,能见到已标记的寺庙就不少于五座。然而,由于历史上人为的破坏,这些曾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寺,几乎全无遗址可寻。后来笔者在城西见到的双龙寺,大体也是这样的情况。高大的龙门吊正在运转,寺庙建筑尚处于建设阶段。如此大范围的仿建古寺,也不能算是一个明智的决策吧。
随州博物馆和曾侯乙墓
随州博物馆和曾侯乙墓都位于随州老城以西的灍水西岸。就现今随州市的发展来看,整座城市基本还是在老城基础上扩建的,不过扩展的幅度很小。也难怪笔者通过九个小时的徒步,便可以将随州城转了一圈。随州城以南是涢水,城市无法南扩。向西是灍水,目前城市也只在灍水西岸沿岸有小范围发展。向东虽然面积广阔,目前却都处于施工阶段。所以在明清老城的基础上,新随州市也仅仅是向北扩展了数公里而已。曾侯乙墓处在擂鼓墩上,“墩”顾名思义,只是一块三四十米高的土包。因楚王曾在此擂鼓鼓舞士气而得名。又因为此处为沙石地质,当年曾国君主乙便把坟墓选在了此处。曾侯乙墓位于“墩”的顶上,现在墓葬坑仍然保存完好,可以看到里面成整齐排列堆积的梓木。按照陵墓发展史来看,战国早期王侯陵墓尚未建有地上建筑,所以曾侯乙的墓坑既是他墓葬的全部了。
曾侯乙墓的发现,确实是中国考古史中的大事件。墓内编钟、鹿鹤的出土。更是让随州这座城市获得了“编钟之乡”的雅号,而鹿鹤也就此成为随州市的标志。随州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成为重要城市,所以地下文物甚多。除曾侯乙墓之外,叶家山墓地又是一处重大考古发现。数十年来,由随州出土的文物数量巨大质量甚高。然而,在那座外形酷似湖北省博的仿古楚建筑的随州博物馆内,展览文物却也寥寥。巨大的展厅中,按照断代分类,由原始社会至唐代为止。让人诧异的是,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金器玉器在博物馆中少之又少。新石器时代的陶罐,皆为破碎拼接修复过的,而样式最为多变的青铜器在这里也十分单一和乏味,至于漆器,并没有在这里看到。随州博物馆的展览,到唐代已经截止。即使是业余人士也可以猜到,在日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随州已经衰落。
寻找随州老城墙
与其他城市一样,随州现存包砖城墙同样建于明代。然而,笔者来到随州前并未做好充足准备,只知随州老城呈特殊的琵琶造型,却不知老城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只知随州现存一小段明城墙,却不知这段墙现在屹立何处。从市博物院出来径直东走过灍水二桥,再沿河堤南下百米,笔者发现前方横着一条仅几米宽的小河,与灍水相连。这样工整的河道自然是人工开凿,所以笔者怀疑是护城河遗址,便沿小河南坡东行。河岸附近仍然是老旧的民居,娴静中透露着几分古朴的气息。一处老宅子的墙外还有一个坟包,前面立有墓碑。笔者并未仔细辨别墓碑上的字迹,不过依据城市发展来看,这座坟自然早于房子,而如今房子尽已荒废,可见这土坟至少也有几十年历史了。古代坟墓不会安在城内,更不会安在护城河边。所以笔者猜测这条河并非护城河。
后来通过手机地图,笔者发现现存的护城河清晰轮廓,除老城东北角外,全部遗存。护城河水道清晰显示出了明清随州城的结构布局。确实像一个倒置的琵琶。后来也有当地学者称此为编钟型,认为古人造此特异形状的原因,是受了编钟的启发,由此可见随州城的文化积韵。笔者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明初匠人并不知道有曾侯乙墓,更未见过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出土的编钟。城市造型如此,当是受自然地理原因限制,而非先人有意为之。这种城市形象的宣传手段未免太过烂俗。至于笔者起初发现的那条水渠,位于老城北,当是护城河的引水渠。老城位置是找到了,然而难为笔者的仍然是那段城墙遗址的地点问题。所幸时间充裕,并不用慌乱。根据经验,笔者认为这段已经被修复保护的城墙应该位于公园内,而老城西恰好有一带型小湖,是为神农公园,笔者决定去那里看看。
神农公园紧邻曾都区政府(老市政府),是一个开放型的小公园。那段长247米的明城墙正是在此。荆州老城的大规模重建始于明洪武二年,这些包砖城墙也都形成于这一阶段。然而,现存的这二百余米也并非原貌,显然是经过今人修复过的。现在的城墙外面为砖,里面为斜土坡,属于典型的战马城形制。在修复城墙时,政府也收集到一些刻有“随州道字五号、六号”,“随州帝字五号、六号”的老城砖。然而,据笔者观察,现代的工人忽视了一点,很多老城砖刻字朝外,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当然,这里也不排除专家要求故意人为的因素。总而言之,随州现存的这段老城墙,近似于后代仿建,只是尚在原址,里面的包土是原土。价值也不高。
由小南门街回随州新站
神农公园正南不远既是小南门街。当年随州城开有东、北、西、大小南门等五座城门,小南门街因以得名。这里的建筑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修建,一般也是现在考察一座城市所能透过的最为古老的记忆。这些街道同湖北其他城市的老街道相类似,路两旁是高低错落的两三层楼房,路上则是各种摊贩。通过笔者一天的行走,也感觉随州城市的卫生状况还是有待提高的。相比之下,荆州、襄阳都是很干净的。随州市容大概更近似于鄂州。随州地处鄂北,当地人比武汉人多了几分热情,不过与更北的河南人还有差距。随州的餐馆大都简陋,生意并不是很好。不过貌似随州人又很随意,对于外物得失并不是那么在意。这也是这一天随州给笔者留下的大致印象。倒是随州的出租司机和其他地方一样,深谙赚钱之术。
笔者傍晚七点钟从餐馆出来欲坐公交去车站,也才发现随州的公交车居然到六点半就全部停运了,可见这座城市夜生活的冷清。无奈之下,只能打车。司机是个年轻男子,戴一副眼镜,有些斯文气。他是不愿意打表的,直接要了15块钱,然而计价器一直在工作。他大概也发现了这点,不时的瞟一眼计价器又瞟一眼我。事实上我早就发现了跳动数字的计价器,不过我装作未看到,只用余光扫视数字。到达车站,计价器显示11.3。如果是低于十块,我会和他计较,不过只差了3块钱,我认为也没必要多说话了。那个司机也没有那么老练,看到我欣然付账,竟然很感激,对我连说谢谢。这个社会,人活不易,出租司机也很辛苦。所以多一些宽容,多体谅他人,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我也很客气,让他路上注意安全,并挥手告别,不久也告别了这座城市。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