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游玩攻略简介(冉庄地道战遗址一览记事)

沈芳蕤 2023-11-28 00:12:38

摘要:我在青少年时期就喜欢看《地道战》电影,甚至到现在也百看不厌。最近,我去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那里,亲身感受到了地道在抗击和歼灭侵略者中的巨大威力,以及它的历史意义。一这个冉

我在青少年时期就喜欢看《地道战》电影,甚至到现在也百看不厌。最近,我去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那里,亲身感受到了地道在抗击和歼灭侵略者中的巨大威力,以及它的历史意义。

这个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的清苑县冉庄,交通非常便捷。那天,我和老伴从保定市内坐公交车到长途汽车站后,坐上长途客车行驶在335省道上,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我向往的冉庄镇冉庄村。

在路旁的冉庄宾馆下车后,经打听,右转,走上抗战路直行,大约一里路远就看到了“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大牌子。

看看介绍,知道这里就是当年举世闻名的地道战老遗址。

但是要想全面了解这条地道的历史,应该再往南走,先去展厅和纪念馆。

于是,我俩继续南行。我边走边环顾眼前这座华北平原上再普通不过的冉庄。就是这个普通的村子里,六十年前在共产党领导下,村庄的农民创造出神出鬼没、举世震惊的地道战,打得日本侵略者胆战心惊,狼狈不堪。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奇迹,是“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最好诠释。

又走三四百米远,经过纪念馆后就到了“冉庄地道战展厅”。

来到这座“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后,看到的首先是杨成武将军为展厅题写的“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牌匾,也知道了这座展厅是1991年建成的。

进入展厅,先看到的是一组塑像,名字就是地下长城。然后就是以文字和实物的形式再现地道战的历史。

在参观中,我看到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有民兵自制的土电话、榆木大炮、以及缴获的日军机械等大批革命文物。

展厅内还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再现了当年地道战的情景。更有一些旧址复原陈列,譬如野外地道战景区的完善恢复,就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之中。

随后,在进入地道实体之前,我们又走进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在这里面知道了地道战产生的背景和许多可歌可泣的人民战争故事。

介绍说,这座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是1959年8月落成,馆名是聂荣臻元帅题写。还有杨成武、吕正操、张爱萍、魏巍等老一辈革命家、著名作家等亲临遗址参观的题字留念。

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过的镐、铁锨、辘轳和照明灯;民兵集合、作战使用过的铜锣、军号、牛角号;地下兵工厂制作的土枪、土炮、翻火子弹及使用过的工具;烈士遗物、遗诗、资料、照片、奖旗及抗日支前用具等。

里面还有互动设施,运用墙体电影、模拟动画等多媒体综合表现手法向游客立体式再现冀中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场景,游客在这里可身临其境地接受“红色教育”。

纪念馆的展示内容很是丰富。四个部分的文字介绍像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一样,全面立体式地叙述讲解了冉庄地道及其地道战的辉煌历史。我把主要内容归纳整理如此:

第一部分,日寇侵华,全民抗战。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对我华北开始了大规模的全面武装侵略,致使我神圣国土狼烟四起,生灵涂炭,满目疮痍。

日本侵略军动用100万军队,在我神圣国土上进行了野蛮的、疯狂的、惨绝人寰的大破坏、大屠杀。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1937年冬,八路军129师进入晋冀豫区。9月,八路军总部与贺龙率领的120师从泾阳县出发,挺进华北冀中。

共产党八路军和人民心心相印,共同抗日,河北的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迅猛发展,形成了燎原之势。

1940年8至12月,八路军出动105个团,约40万兵力,对华北日寇进行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共对敌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伪军25000余人,获各种枪支5800余支。

第二部分,“三光政策”,人民群众奋起反抗。

日本侵略者为摧毁抗日武装,扑灭抗日烽火,多次集结兵力,在河北各地进行“扫荡”、“清剿”、“强化治安”,实行空前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无辜百姓血腥屠杀。

1937年10月8日,日军占领正定县城,在城内及邻近13个村庄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1499名无辜中国百姓罹难。

1937年10月12至15日,日军在藁城县梅花镇制造了残杀1547人的血腥惨案。

对于冉庄来说,最难忘的日子是1939年农历6月15日(公历7月23日)。这天凌晨,日军包围了冉庄村,他们手中的刀枪寒光闪闪,把村民赶到南大桥三官庙前集中训话。

日寇妄图抓捕抗日干部,摧毁抗日政权。集合的群众稍一怠慢,就遭到敌寇的刀砍枪杀。世世代代繁衍生活在冉庄这块家乡热土上的无辜百姓,惨遭大难,苍天垂泪,大地含悲。

1938年5月,毛泽东在陕北窑洞里,写下光辉著作《论持久战》,号召全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持久的艰苦斗争。

在广泛开展的人民战争中,河北军民创造出一整套对付敌人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敌人草木皆兵,坐卧不安。

1939年阜平青年踊跃报名参军,争上前线。边区的妇女也组织起来,她们发展生产,支援前线。

广大少年儿童也不甘示弱,组成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送情报。

子弟兵的母亲敲响黎明的钟声,鼓舞人民打击日寇,保卫家园。

第三部分,冉庄地道战,痛歼日寇敌丧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冉庄人民把对日寇的深仇大恨化作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无穷力量。在对敌斗争中,地道战首创于冀中平原,成为平原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战略战术。

军民拿起锨镐,群策群力,构筑地下长城,以自己创造的人为屏障和特有优势给侵略者以致命的打击。

这里的介绍说,抗日战争期间全冀中挖地道达125万公里,称得上是冀中的“地下长城”,成为打击日寇的地下屏障,变无险可守的平原为坚不可摧的要塞,成为打击日寇、保存自己的坚不可摧的地下堡垒。

地道战积累了战斗经验,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有机地结合,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整个冉庄成了一个神秘的村庄。穷途末路的侵略者,留下了一句口头禅:“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

1945年春,冉庄民兵在双庙工事再一次痛歼日寇,击毙了敌伪团长。

这里面的介绍还说,冉庄人民在抗日政权的领导下,在进行地道战的同时,还扒京汉铁路2次,毁坏张保公路18次,割断张保公路及王胡庄至西孙庄公路两旁电线8次。

此外,挖成交通沟总长达15公里,还挖了护村沟7.5公里。

英勇的冉庄民兵,还先后到林水、陈吴庄、耿庄、李庄、蒋庄等村进行伏击战、追击战;拆毁黑风口炮楼、拔碉堡、拿据点,共计出村作战85次。

第四部分,抗日先烈,永垂青史。冉庄地道战的辉煌战绩,是冉庄人民和民兵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战取得的。特别是埋葬在村侧墓地的30多名冉庄烈士的忠骨,是冉庄人民的骄傲,是冉庄的魂,冉庄人民将世世代代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其中的抗日烈士张森林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牺牲后,人们发现他的遗物里有一张纸上写着他在1938年任清苑县冉庄抗日政权秘书时写下的一首《从戎赋》:“东来魑魅践山河,神州烽烟血泪多。且将毫墨抛书案,怒持剑戟战群倭。”

参观展馆之后,我们进入冉庄地道战遗址——地下长城。在这里,我进一步感受到了抗战军民的超人智慧。

从导游图上可以看清楚,冉庄全部地道由东西南北4条干线组成,并筑有东西支线11条,南北支线13条。还有两条连村地道,一条通村东北3里的姜庄,一条通村西5里的东孙庄。加有两条突围线,一条通清水河岸,一条通村东南的隋家坟。

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就是以这里为原型的。勤劳智慧的冀中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1938年开始挖地道,构建了近16公里长、巧夺天工的“地下长城”,先后歼敌2100多人。

现在,在原有保存2000多米地道的基础上,又修复旧地道400余米,并同时修复、复原了地下兵工厂、地下储粮室、抗日村公所(吕正操司令员收编联庄会旧址)、保定城市工作委员会(九地委城工部)、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等旧址。

图上还标注了地道分军用、民用地道两种。

民用地道藏物藏身,有若干水井相连,排水、取水、通风;

军用地道,则用于调兵遣将。利用高房工事、地堡、庙宇、碾子、柜台、烧饼炉等工事及多处暗枪眼,巧妙制敌,形成一个纵深立体火力交叉的坚固堡垒。

并具有三通(高房、地道、院落相通)、三堵(堵街口、堵门口、堵窗口)、三交叉(明枪眼和暗枪眼、高房和地堡、地堡和墙壁火力交叉)和五防(防水、防火、防烟、防钻、防破坏)的多功能。

冉庄人民在地道里还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构思精巧的地道口。地道的出入口设计十分巧妙,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的修在靠墙根的地面,还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锅台、井口、面柜、织布机底下等处与敌周旋,伪装得与原建筑一模一样,使敌人很难发现。

冉庄地道经过不断改进,构造形式逐渐完善。全村老少齐动员,根据战争的需要,边战边挖,最后终于构筑成了户通户、村连村,全长16公里的地道网;形成洞洞相连,户户相接,内外联防,互相配合,进可攻防可守的战斗型地道体系,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走进地道里,窄小黑暗的小路,充满潮湿气味,一路走,一路看,这身处其中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当时英勇的冉庄人民,不仅要修建这样的地道,还要与敌人作斗争!那些电影镜头又一幕幕在我眼前闪现。

里面的脚下高低起伏不定,曲曲弯弯,有的地方个子高的人要低头才能过去。地道洞内高约1米~1.5米,宽约0.8米~1米,但地道里设有指路牌、照明灯,走在里面不会迷路的。

地下里面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卡口、翻眼、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地下作战设施。还有休息室、储粮室等都是实实在在的。

冉庄地道网中有一条“双向地道”,可是绝好的创造。这条地道内有两扇可以活动的门,可以将地道关闭,通道两端有翻板陷井,敌人到了这里就如同进了囚笼,这就是电影里解说的那句话:“堵住笼子抓鸡,关起门来打狗”。

冉庄的地道与水井相连,敌人用水灌地道也不怕。记得电影《地道战》里那个伪军汤司令大喊道:“多带上几台抽水机,我要看看高家庄的地道到底能盛多少水。”

但是,镜头中的水流却潺潺地流回到水井里去了。画外音就轻松地说道:“水是宝贵的,应让他流回原处”。所以,无论敌人用哪口水井里的水灌地道,水都会流回原处。

地道内的翻眼是地道内的一种防御设施。介绍说,翻眼有两种,一种是向上翻的,另一种是向下翻的。向下翻眼可以用来防毒气,因为毒气比较轻,只向上走。虽然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就可以将毒气隔开,使两面地道不会相互影响。

看到这里,我马上想到了《地道战》电影里的一组镜头:伪军的汤司令声嘶力竭地喊道:“给我放毒、灌水,把他们都闷死在里边。”

可是,画面上地道里的民兵立即把闸板放下,毒气不但进不了地道,反而往外冒,呛得敌人往外跑。画外音此时就又轻松诙谐地告诉观众:“烟是有毒的,不能放进一丝一缕。”

地道内的卡口和翻眼还是地道内一处消灭敌人的防御设施。因为它比较矮小,敌人过来就得爬。当敌人爬入地道,一个民兵在此把守,就可以居高临下,来一个打一个,很容易地消灭他们。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地道的出入口灵活多变,我仔细查看后看到有的设在室内墙角,有的利用牲口槽、风箱、锅台、井口作为出入口,经过伪装,敌人很难发现。这些也与电影里是一样的。

敌人来侵袭时,冉庄民兵的打法是诱敌深入,把敌人引进村来,充分利用地道优势,杀伤敌人。

鬼子进村了,民兵们转入地道伺机杀敌。敌人占领了高房,民兵又进入了地道,从屋内瞄准房上敌人射击。

守卫在地道口的民兵,手握导火索,准备引爆地雷。电影里的画面又出现在我眼前:

民兵队长高传宝对着竹筒子喊道:“咱们把鬼子放进来,他们的大炮就使不上劲了。”“各小组注意,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开火!开火!”

就这样,画外音响了:“敌人的招术使完了,该轮到我们动手了。”

民兵们乘敌不备,已经从地下来到房上,居高临下,向敌射击。

当时为有效杀伤敌人,全村主要街道和路口,构筑了高房工事、地堡、庙宇、碾子等战斗工事,都与地道相通,既能观察敌情,又能冷枪杀敌。

工事周围设地雷孔,拉线引入地道。若敌人靠近工事,便拉响地雷杀伤敌人。沿街和路口墙角下设有联通地道的射击孔,隐蔽枪眼和射击孔遍布全村每个角落,构成“明暗火力交叉,高房、地面与地下火力交叉”的立体火力网。

失败的敌人逃出村去,又遭到埋伏在村外民兵的阻击,形成内外夹攻之势,使敌人处于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境地。

就这样,敌人残酷的手段均被冉庄抗日军民一一巧妙化解。战斗中,常常如神兵天降,敌人常被打得如惊弓之鸟、草木皆兵。地道战不仅表现出当时冉庄人抗日的英勇,更有他们在极端艰苦险恶环境下,展现出的高超智慧。

总之,敌人从哪里来,我们就把它消灭在哪里,整个冉庄成为一座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随后走到了地下兵工厂。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民兵为了解决弹药不足的问题,自己动手建立起地下兵工厂。民兵们可以从屋内炕上的地道口进入地下兵工厂。

他们在里面用简单的工具制造了大量的土武器。

利用废铁等铸造地雷、手榴弹。他们制造的第一批地雷的壳是用从京汉铁路扒回来的钢轨为原料铸的。机加工组用土旋床加工地雷、手榴弹把柄等木制配件,还用来加工制造镗床、土枪、火枪筒等武器零部件。

民兵还在工厂里挖了一口防爆井,弹药万一在组装中出事,可以立即投入井中,以防伤人。

他们还制作了“土坦克”呢。就是用数层用水浸湿的棉被盖住木桌做成的。抱炸药包的人在木桌下顶着桌子冲锋,用以防子弹。1945年拿下黑风口据点时就用了这种土坦克。

走出冉庄地道,我的身心仍在激动。我觉得,走进地道,就如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使我看到了民兵、老百姓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力量和智慧,进一步体会到了先辈们光辉的革命历史和矢志不渝的革命追求。

今天,人们重温这段历史,追思战斗岁月,是为了铭记昨天,不忘国耻。是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参观完了冉庄地道战遗址,还没有尽兴,到冉庄村中再去走一走。

冉庄是冀中平原上一个普通的村庄。漫步其中,旧时的街道,旧时的房屋,旧时的墙院猪舍,这一切都像是昨天的景象。

那陈旧斑驳的石碾,那隐于房根墙角的枪眼工事、旧式屋顶上的射击孔,临街墙上的大幅抗日标语,都在默默诉说着这个普通村庄在那个峥嵘岁月里的战斗传奇。

街头的古槐上还悬挂着铁钟。虽然这是后来做的,但仍然可以让我感受到它在鸣响。千年古槐,铮铮大钟,又让我想起了老村长高老忠的英雄形象。

老槐树和古钟前,不时有游客头扎白毛巾,腰里别上两颗假的手榴弹,拉着敲钟的绳子在表演“高老忠就义”的画面呢。

接下去,我们依次参观了“冉庄抗日村公所”。这里原是冉庄村公所,始建于民国年间。1938年冉庄建立党组织和抗日政权,这里改称为冉庄抗日村公所。

这里是冉庄抗日活动的中枢,下设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冉庄农民抗日救国会、冉庄工人抗日救国会、冉庄妇女抗日救国会、冉庄青年抗日救国会。

来到了冉庄十字街。冉庄十字街是地道战的中心地带之一,地下设有指挥室、休息室等,十字街四壁墙根设若干暗枪眼。

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旧址是原来的关帝庙。这里也是冉庄决策和指挥武装斗争、地道斗争的主要指挥所,又是为我主力部队组织和输送兵员的地方。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冉庄共有200多名青年加入了正规军。

来到了清苑县抗日武装委员会旧址。这里是一处普普通通的民居,是抗日战争年代的一家堡垒户,现在院内仍保持着战争年代环境风貌。

南屋子是马槽地道口,现在仍然养着马,气息仍似当年。抗日战争中,清苑县抗日武装委员会在此办公,是发动全县抗日武装和民众破坏敌交通、坚壁清野、割电线、炸桥梁、开展游击战、地道战等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

伪装奇巧的马槽地道口与地道相通,当时遇到紧急情况时,干部们便从这里转入地道。区委书记张森林多次从这里出入地道。

这里还有供奉尧、舜、禹的三官庙。为方便作战,在庙内也筑有通地道的地道口,在庙墙上筑暗枪眼。垒墙堵住了庙门,整个庙宇改装成了作战工事。

村内的青神庙也是红色纪念地。

当年的区委书记张森林藏在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李永家绝密地道内办公,由李永负责送饭和通讯联络。张森林的母亲常以到青神庙上香为掩护,将洗换的衣服和食物置于与地道相通的神台下,由李永从地道内取走交给张森林。后根据战争需要,将庙门堵死,拆去神台,改为战斗工事。

站在冉庄十字街头,看着那棵在电影《地道战》里高高耸立的老槐树。树杈上饱经风霜的古钟,陈旧班驳的磨房,渐被风化的石碾,以及隐于房根的墙角,都有暗暗的枪眼……

我心里会想到什么呢?四面八方的枪弹都射向日本鬼子!

1999年9月21日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