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家自然博物馆游玩攻略简介(国家自然博物馆)
沈芳蕤 • 2023-11-28 07:40:55 • 次
暑假到了,推荐小朋友参观一些博物馆,今天推荐国家自然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免费对社会开放,号称北京最难预约的博物馆。暑假期间我尝试预约了,确实是很难约上,基本三分钟就没票了。因为是免费的,所以退票的几率也很小。如果小朋友不是很着急要去玩,建议暑假后找个周末再预约,人少点,参观体验也会好一些。
国家自然博物馆
国家自然博物馆藏品37万余件,珍稀标本数量在国内自然博物馆居首位,如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有胎盘哺乳动物中华侏罗兽化石、复原全身羽毛颜色的赫氏近鸟龙化石、唯一保存完整的“黄河象”化石等。馆内有超级多的化石和标本,我跟孩子去过两次,感觉也受益匪浅,认识了很多植物和动物,对它们的生长和进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一、预约方式
个人观众需提前1-3天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预约,首次预约需用本人手机号进行注册,每天11:00更新,分以下两个预约入馆时段:9:00-13:00,13:00-16:00。
建议:基本上几分钟门票就预约一空,建议买票前,在“用户中心-常用联系人”那里将想要预约门票的姓名和身份证信息先维护好,购票时可以直接选择带入实名信息。
团体、旅行社需提前4天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官方网站(www.nnhm.org.cn)预约,每天00:00更新,团队注册时应提交营业执照、办学资质和固定手机号码,更换注册手机号后需重新注册,经过1-5个工作日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团队预约。预约成功后,团队需一次性入馆,不可分散入馆。
注意事项:参观预约提供个人参观预约和团体预约,不接受现场预约,预约采取实名制,请提供参观人真实姓名、二代身份证号码等信息,每个证件号每天只能预约1次,退票后将无法重复预约当日票。老年人及儿童也需提前完成预约。预约成功后,系统自动发送预约成功消息通知,请妥善保存。
二、开放时间
每天9:00-17:00(16:00后停止入馆),周一例行闭馆(节假日除外)。
三、入馆参观
参观当天凭预约时使用的本人二代身份证原件(未携带证件儿童、外籍人士和港、澳、台地区观众凭预约信息到窗口换票)入馆参观。
四、基本陈列展厅
国家自然博物馆基本陈列以生物进化为主线,设有古爬行动物、古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神奇的非洲等常设展览,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构筑起一个地球上生命演化发展的全景图。
井研马门溪龙
古爬行动物厅展示了生物界两亿多年前的景观,展示了总鳍鱼、鱼石螈、蚓螈和异齿龙等的化石和标本,演示了脊椎动物从水域向陆地发展的复杂过程。大厅中央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恐龙骨架群:中国人发现的第一条恐龙——许氏禄丰龙、体长达26米的井研马门溪龙、背上布满剑板的沱江龙、威风凛凛的永川龙、展翅翱翔的翼龙、称霸海洋的鱼龙等。庞大的骨架群,大人看到很震撼,也非常受小朋友欢迎。
古哺乳动物厅
古哺乳动物厅整体色调采用了米黄色系,据说这个色系是源于古哺乳动物化石原始埋藏地层中岩石的颜色。展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中生代哺乳动物演化,第二部分新生代哺乳动物发展与繁荣,第三部分第四纪哺乳动物专题,第四部分为灵长类演化,突出展示了占祥上猿标本。重要标本有侏罗兽、翔齿兽、阶齿兽、剑齿虎、巨鬣狗、三趾马、黄河象、猛犸象、巨犀、和政羊等等。其中展出的高4米长8米的黄河象、铲齿象等化石标本是原有展厅的特色之一。
“无脊椎动物的繁荣”展览重点讲述了“化石形成”“生命起源”“寒武纪大爆发”“无脊椎动物繁荣”等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展厅除了展示精美化石,还使用了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再现亿万年前的远古世界:地层褶皱展现地壳运动的威力;多媒体动画讲述《化石的形成》;米勒实验如何解释“生命的起源”;互动展项则演示了叠层石如何“生产”地球生物赖以存在存活的氧气;水母的优美“舞姿”再现5.8亿年前埃迪卡拉动物群的繁荣景象;精美的珊瑚化石和色彩斑斓的复原景象重现远古时期无脊椎动物的繁荣……
“恐龙公园”是最受小朋友欢迎的展厅,展出了二十余只活灵活现的中生代古爬行动物复原模型,包括恐龙、翼龙以及坚喙蜥等古爬行动物,分别代表了从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晚期不同时期的恐龙世界的面貌。这些模型除了摇头摆尾、张牙舞爪、吼叫嘶鸣等传统动作之外,还特别增加了眨眼、喘气等细节动作,使它们更加栩栩如生。
在“恐龙公园”中小朋友们可亲眼目睹庞大的峨眉龙躲在树林中,高抬着长长的脖子,够吃蕨类植物树顶端的嫩枝;一只小小的盐都龙,受到了食肉恐龙的威胁,钻到峨眉龙的肚子底下躲避危险;尽管地面危机四伏,天空上的翼龙悠闲地在空中滑翔;马门溪龙动着蟒蛇一样的脖子,极力想发出叫声;更有凶猛的永川龙虎视眈眈地盯着巨大峨眉龙,伺机把它们作为美食;两只恐爪龙合力围攻一只甲龙,甲龙凭借身上的重甲,对贪婪的恐爪龙不理不睬。
“植物世界”展厅展出的植物化石和各类现代植物标本多达1200余件,分设 “植物演化”、“被子植物的繁盛与适应”和“植物与人类”三部分。展览以大量的植物化石标本、植物科学复原图、植物复原景观和各类现代植物标本等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植物从其诞生开始,从低等植物至高等植物不断繁盛的演化过程,以及植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古人类展览标本数量约为160余件,包括古猿代表、从地猿到现代人历经700万年间曾出现过的各个阶段的人类代表以及这些代表所制作的石器和所创造的文化艺术等。在这个展厅,可以看到许多著名的古人类化石:生活在距今320万年前的“露西”、160万年前的“纳里奥托姆男孩儿”和6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骨架。
围绕观众关心的“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两个问题来设计展览内容,分设“认识你自己”和“现代人之由来”两个子展厅。在“认识你自己”子展厅中,展览从“作为个体的人之由来”、“人对自身来源的探索”、“人是动物”、“人是特殊的动物”和“作为特殊动物的人之由来”五个方面与观众进行交流与探讨。在“现代人之由来”部分,展览则讲述了从“托曼”至现代700万年间发生的故事。
“神奇的非洲”展览还原了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将非洲大陆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观众面前,充分地展现了非洲大陆的神奇。在西耳厅,可以通过“触摸”地球表面的陆地来了解各大洲的动物;通过古长颈鹿和现代长颈鹿两个标本的脖子的鲜明对比,了解长颈鹿脖子变长的秘密;狮子捕猎的场景让观众感受非洲原野的弱肉强食的生存大战。在马赛人的展厅里,观众可以瞭望马赛人的村庄,走进马赛人的茅草屋,感受马赛人的生活气息,近距离的与马赛人观望。
“动物——人类的朋友”陈列以进化论为主线,展示了动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以及在相应的生态环境下,各类动物生存的真实景观。展出了数百件体型各异、姿态优美的馆藏珍贵动物标本,在面积800平米的动物展厅中观者似乎漫游在多姿多彩的动物王国:空中飞的、水中游的、草棵里蹦、地上爬的、应有尽有……
“走进人体”科普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标本为依托,系统展示了人体构造的科学内容,向观者讲述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展出了一批制作精美的人体塑化标本和人体器官标本,这些标本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人体的肌肉与经脉,而且再现了器官内部的机理和层次的质感。还有20多项与观众互动的科普项目,增强了展览的参与性和观赏性。
除了基本陈列,国家自然博物馆还会有一些临时展览和巡回展览,可以关注官网或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