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攻略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在旅游中追寻文化)

沈芳蕤 2024-04-06 01:18:34

摘要:这是关于旅游的一点点想法中国人的旅游与外国人的旅游其实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古代的文人墨客很喜欢名山大川,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许多

这是关于旅游的一点点想法

中国人的旅游与外国人的旅游其实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古代的文人墨客很喜欢名山大川,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许多山河湖沼及其中的僧院道观、歌舞楼台、私家院落,正是因为有了文人墨客和他们的名篇名句,而从默默无名到蜚声海内。

从古至今,中国的湖光山色乃至春花秋月等各色良辰美景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加持,这种文化便是至今我们仍所为之自豪的诗词歌赋等等。

简单举几个例子:

到了江西庐山,必然要一睹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瀑布真容;如在冬日的新疆轮台,自然避不开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大雪;去了大漠,怎可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景色?至于江南,“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若想起了流连在外的佳人,定然要作书信一封,写上“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当佳人迟迟未归,自然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滕王阁因《滕王阁序》而千古留名;岳阳楼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而成为岳阳旅游的必参观之地;看着“此地空余”的黄鹤楼,也会令人惘思“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吧,这与登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幽州台比,肯定是别样的感觉;到了鹳雀楼,谁又不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关于山,可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可以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还可以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至于水,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所以,在中国,旅游与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中华民族文化史上那些群星闪耀的时代,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瑰丽的诗词歌赋,而这些诗词歌赋又成就了不计其数的人文景观。

我们去人文景观旅游的时候,不仅仅是看山水等风景,更是看文学史上那些灿若星辰的名人

当再次在景观之地欣赏他们令人惊叹不已的名篇名句,

我们还能了解到那些名家的生平事迹,

于是便可以知道哪些诗人词人与谁是志趣相投之辈,

知道他们的哪些佳作创作于何处,

大致知道某位历史上的名家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与之相伴的诗词文章,

正正是“诗言志,歌永言”了。

当读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我惊叹于王勃的少年雄才,还记得他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再读下去便会让人忍不住如古人一般击节赞叹了……

而他只是“初唐四杰”之一,那么你自然会好奇与能他齐名的“初唐四杰”中另三人的生平与代表作,进而探访。

于是绚丽辉煌的大唐文人画卷便就此展开……

朝代的更迭是历史的规律,

黄巢写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带领着起义兵杀进长安。

一个文人,向着把持权力中心的世家门阀举起了刀,“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因为巨唐承安已久,早已腐朽不堪

所以在长安便可知道自黄巢之后,再无世家,也知道黄巢为什么要反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亡国之君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词,道尽了多少心绪,他是一个擅长文艺不擅长治国的君主,恰巧与北宋末代君主宋徽宗一般,所以在看这词的时候,是不是会令人看到历史的另外一面:喜欢风月的文人君主能治国乎?

而这也仅仅是开封厚重的历史文化中一处浅浅的脉络而已

既然是人文景观,便少不了历史上的才女。

知道“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吗?她为了爱情当垆卖酒的故址就在成都呀。

提起古代才女必然绕不开李清照,李清照与苏轼是有关联的,她父亲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也就是是苏轼的徒孙,所以李清照算是苏轼的曾徒孙,同时李清照与陆游还是远房亲戚,两人都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巨变……你看,北宋与南宋,文人名家之间就这样跨越了时间,联了起来,若是追寻着她的一生轨迹去旅游,自是对她的词有另一番深刻的理解;

同样,若是在东坡故里看过的苏轼一生,然后再从文学上进行一翻探究,你必然会惊讶于《水浒传》里的大反派高俅竟然曾经是苏轼家的仆人,而且在得势之后一直念念不忘苏轼早年的恩情,对苏家一直很好……

历史就是这样的奇妙……

所以如果是一个爱好文学的家长,或者家中的小孩对中华古代的文化等很有兴趣,

那么,旅游就不是单纯的看自然风光了,

中国许多的自然风光都带着名家名作的文化烙印,

完全可以带着孩子,顺着某个名家的生平去旅游,

可以跟着李白的脚步,看他的雄壮诗篇,去走一走“危乎高哉”的蜀道,见识一下彩云间的白帝城,乘船去听听三峡两岸是否还有猿啼……

也可以跟着杜甫,看看锦官城的春雨后花重了没,他的茅屋草棚现在有没有安上了瓦片,再自问一下自己现今天下的寒士都有广厦可住了嘛?

当然,也可以去瞅一瞅文人笔下那“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体味一下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亦或到秦淮河畔,因为那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知道西湖的三潭印月吗?那是苏轼搞出来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对西湖是十分喜爱的,可这两句其实是写给自己的爱妾王朝云的……

净慈寺在西湖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风景肯定令人神往,这其中其实还有另外的典故呢……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那就来一场文化中国的旅游吧

我觉得旅途中仅仅看风景是不够的,更需要再看看风景之后的底蕴。

不然为什么著名的历史景点人满为患,而缺乏人文景观的人造景点其实看过后就不想再去第二次呢?

当然,要是只醉心于自然美景,那也是无可厚非的,丰富多样的人才组成了我们灿烂自豪的中华文化,这便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真谛。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