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旅游(易县非遗大盘点)
沈芳蕤 • 2023-10-08 04:58:52 • 次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奋进新时代 大美新易县##河北省旅发大会##“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
易县
历史悠长,文化灿烂
非遗文化灿烂多元
3项国家级非遗
4项省级非遗
42项市级非遗
93项县级非遗
142项非遗
这就是来自文化大县的底气
今天就跟大家盘点一下
易县的那些璀璨非遗
PART.1
易县国家级非遗
易水砚制作技艺
易县易水砚制作技艺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易水砚,也称易砚,产于易县,是我国名砚之一。《墨使》《易州志》同载:“祖敏本易州人,唐时墨官也。其法以鹿角胶煎和之, 名闻天下。”早在唐代,易州的奚超父子就继承了祖敏的松烟制墨技术,并在易水终南山津水峪制作出了奚砚,即今天的“易水砚”。
易水砚因取石于易水河畔的钟南山古黄伯阳洞而得名,因材造型,以型定名,刀工精湛,古朴典雅,极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摆字龙灯
易县摆字龙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龙体分节、分段,又被称为“节龙”或“段龙”。由13节龙身和领舞绣球组成。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初年,摆字龙灯一直是西陵守陵衙门拜年时的表演节目。后,守陵人员转为当地农民,摆字龙灯在民间流传,成为表达百姓美好愿望的一个舞种。
拾幡古乐
易县东韩村拾幡古乐,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称拾幡圣会,因演出仪仗队中有十面幡旗而得名。拾幡古乐由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叫顾善堂的宫廷乐师告老还乡后向村民传授。传承至今已有九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东韩村拾幡古乐旧时一般不用于民间婚丧嫁娶活动,只在逢年过节、迎接上级官员查访时演出。东韩村拾幡古乐融合宫廷音乐、江南丝竹等多种音乐成分。
PART.2
易县省级非遗(部分)
易县绞胎瓷
易县绞胎瓷制作技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绞胎瓷,也叫“搅胎瓷”、“透花瓷”,是将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拉坯成型,再浇透明釉烧制而成。
燕子古乐
易县燕子古乐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约产生于明朝正德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燕子村古乐由云锣、笛、笙、管等文场乐器和鼓、镲、铙、板等武场乐器组成乐队演奏,音韵悠远古朴,原汁原味地保持了古曲的风格。燕子村古乐与汉代鼓吹乐一脉相承,其曲名可从唐诗、宋词、元曲的曲牌中找到踪迹。
清宫刺绣
易县清宫刺绣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为流传于辽代,兴盛于明清,晚清时达到巅峰,迄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是中国刺绣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清宫刺绣雍容大气、材质华贵,图必有意、纹必吉祥,针法考究、严谨规范,题材寓意、身份有别,融汇了历代皇家宫廷的审美标准和图案寓意,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不少图案资料已编入《中国美术全集》《明清织绣》《中华历代服饰》等,对历代服饰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PART.3
易县市级非遗(部分)
易水中医诊疗法
金元时期中医大家张元素(字洁古,易县水口村人)虚心研习古代的医学理论,他以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的论点来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创立了脏腑病机辩证学说,开创了中医的“易水学派”。“易水中医诊疗法”建立在张元素“易水学派”脏腑病机辩证学说基础上,规范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症候特点,确定了分证治疗方法和药物使用原则。该诊疗法重视扶持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和诊疗中的重要性。强调养生正即能除积,尤其重视脾胃在脏腑中的重要地位。其诊治方法体现了重视脾胃正气,以协调脏腑功能为特色。
易县铜雕
易县铜雕起源于清西陵的肇建,为纯手工技艺,此传彼续,渐成行业。2016年,易县铜雕被列为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近年来,易县铜雕艺人传承发扬传统制作工艺技法,不断完善铜雕技艺,先后制作了大量铜雕工艺作品,远销海外及全国各个省份。
满族菜肴烹饪技艺
西陵宫廷菜源于1730年。自雍正皇帝兴建泰陵,大批王公贵族和八旗子弟担当起建设戍守陵寝和接驾祭祀的差事。伴随着圣驾莅临、衙署设立和厨役迁徙,宫廷菜传入西陵,至今已有280年的历史。
西陵宫廷菜制作全凭口传心授,衣钵传承,没有食谱料单。至今在西陵地区保有着三十余种菜品,十余种面点的制作技艺,保持了“浓汤厚味”但不失“软糯清雅”的鲜明特色,承袭了宫廷特殊的工艺标准。
尧舜口哈哈腔
哈哈腔是流行在河北大部及山东省东北部广大农村中较为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哈哈腔俗称柳子调、合儿腔、合合腔等,哈哈腔在河北沧州、保定一带最为广泛。
尧舜口村哈哈腔剧团是从清朝光绪年间建立,传承至今已有八代,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尧舜口哈哈腔属于哈哈腔剧种的西路流派,分生、旦、净、丑四个门类,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传统剧目有《康熙访苏州》《乌玉带》《白马告状》《黑风山》《八马岭》《大登殿》等十几部优秀剧目。
解村京绣唐卡
解村京绣唐卡是一种用绣针穿引丝、棉、毛等不同材质的线,在丝绸、布帛等纺织材料上反复穿刺,引导绣线在纺织材料上留下线迹,以线迹的细密排列组成佛、菩萨、金刚、护法等栩栩如生的形象以及天空、大地、山川河流等图案的特殊工艺形式。制作工艺主要有选题、构图、上绷子、画图、绣制、装裱等步骤。 解村京绣唐卡是一门精工细作、耗时费力的技艺,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要数月,一年或者几年时间,工艺复杂,耗时长,成本高。
满族绳结技艺
结绳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先祖们的“结绳记事”。清代的满族女子更是精于结绳技艺,用于服饰的纽扣、腰佩以及传统发饰装点等。清代于易县选址建清西陵,随着满族人的迁入,带来了满族传统的结绳技艺。满族结绳技艺在易县民间传续至今约三百年。
有限的文化遗产
无限的珍贵财富
走进易县
一同领略易县的非遗之美
让我们
一起去挖掘
一起去守护
一起去传承
一起去发展
(来源:易县文化旅游)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