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旅游网(何必去西藏深藏在山西的小布达拉宫)
沈芳蕤 • 2023-10-09 07:15:05 • 次
西藏
是很多人心中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想去看看这离尘世最远的远方
但是一想到
假期余额和钱包,就有点淡淡的忧伤....
不过,惊喜的是!
在山西就有“小布达拉宫”
而且只要不到3小时路程
既不用等小长假
也不用砸存钱罐,好激动!!!
阳泉 盂县大汖古村
大汖村位于山西省盂县梁家寨乡深山沟谷中,是一个古老宁静的古村落—大汖村,盂县大汖村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盂县现存最古老的村落。
图源:山西景区
村里的房舍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房屋大多是黄黏土与石头混合材料建筑,除了平房还建有二层和三层楼房,整个村庄建在一个石坡上,房子又用石头垒成,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
图源:山西景区
大汖村这种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乡土建筑,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盂县传统和民俗风情。
长治 平顺县岳家寨
岳家寨,原名下石壕,隶属于山西省平顺县,位于漳河南岸,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不远处的深山之中,当地因形取义,把这里称为“小布达拉宫”。
图源:互动山西订阅号
岳家寨东临悬崖绝壁,有“太行空中村”之称。由于历史上这里交通不便,与外界物流不畅,历代村民就地取材,用本地特产的石板盖房、铺路。
图源:互动山西订阅号
甚至将石块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石墙、石板房、石磨、石水缸等,形成了一片石头的世界,堪与“羌寨”媲美。
运城 夏县堆云洞
堆云洞位于夏县城西25公里稷王山上牛村土岗上。因雨后岗上积云缭绕,雾霭长存,洞门云封,故称“堆云洞”,又因为其外观似西藏布达拉宫,堆云洞又被称为“小布达拉宫”。
图源:乐游山西
堆云洞是一座道观,建筑始于元代,明清两代相继增建和扩建。因雨后岗上积云缭绕,雾霭长存,洞门云封,故称"堆云洞"。
图源:乐活山西
有诗云:“曲折螺旋步步升,青云足下会飞腾。回头试看行将处,已离琼楼十二层。”被列为夏县十二景观之一。
临汾 汾西县师家沟村
师家沟村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从清乾隆年间开始两百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形成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
图源:3D飞雪
“观其村之向阳,山明水秀,景致幽雅,龙虎二脉累累相连,目观心思以为久居之地面” 师家沟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边临沟,避风向阳。
图源:乐游山西
整个建筑群与山势自然衔接,交融一体,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是一处可与名扬三晋的王家、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晋商民俗建筑群。
吕梁 临县李家山村
李家山那“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方式,从山底一直漫到山顶,所形成的“立体村落”鸟瞰时,有如布达拉宫般的壮观恢弘。
图源:山西景区
李家山不仅是山,更是黄土高坡上的一座古村落,是碛口富庶时期孕育出来的又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图源:山西景区
李家山位于碛口古镇南约3公里的大山中,建在黄土沟壑中的山壁上。李家山的建筑与山体结合之完美,窑洞层叠错落。
临汾 洪洞历山建筑群
洪洞古历山又名英神山,位于洪洞县城西20公里处的吕梁山东南。古历山建筑群放眼望去建筑雄伟,结构精巧,楼台殿宇,金碧辉煌,仿若临汾的布达拉宫。
图源:临汾新闻网
“舜耕历山”的故事,世代流传,妇孺皆知,历山全山分五大景区:主峰、百鸟峰、神象岭、舜田、舜井井区。
图源:临汾新闻网
站在龟背极目远眺,平阳万古城,霍山千秋雪尽收眼底,置身于其中,青山叠翠,风光秀美,宏景藏幽,静中有动,令人心旷神怡。
临汾 洪洞县青龙观玄帝宫
青龙观与尧都区界的南顶隔河遥相呼应,北望娄山,南连天石,形势蜿蜒,气势雄伟。据庙内现存碑文:"青龙山,古有玄天上帝庙一座,创自国初"的记载。
图源:洪洞老乡俱乐部
青龙山顶上有建于东汉光武期间的两千余平方米的建筑群,庙观建筑共6层,依山而建,层层重叠,洞中藏洞,蔚为壮观。
图源:洪洞老乡俱乐部
整个建筑群以玄帝宫为主,分为前院、中院、下院和中极顶四个群体。该建筑群采用了楼阁与碉堡相组合的宫堡形式,被誉为华北高原上的“布达拉宫”。
阳泉 官沟村银圆山庄
银圆山庄位于山西省阳泉市郊的平坦镇官沟村。因其房屋依山而建,随形生变、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被外界人誉为山西的"小布达拉宫"。
图源:阳泉市文化和旅游局
银圆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银圆山庄是清代建筑的艺术宝库,阶梯式院落院中套院,门内有门,各成一家又相互贯通。
图源:人说山西好风光
亭堂楼院,青砖石瓦,古朴典雅,构筑精巧;木雕、石雕、砖雕精美绝伦;照壁、门楼独具匠心。
心动了吗
心动了就马上行动吧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
美景在等你哦
来源:山西旅行网微信公号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