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门(从城门楼子到交通枢纽北京西直门简史)
沈芳蕤 • 2023-10-25 16:54:53 • 次
在繁忙喧闹的北京城之下,有一个同样喧嚣的地下世界,那就是北京的地铁。
置身于地铁之中,就像是摆脱了空间的束缚,北京的每个角落都化作站名连接在一起,不知不觉中就与你擦肩而过。
上一期我们认识了阜成门站,本期我们将继续探寻地铁站名背后的意义,看看在地面之上,隐藏着怎样的历史与文化。
点击链接,回顾上一期
阜成梅花报春暖,白塔西四通古今
这回,我们来到了西直门站。
西直门也是元世祖兴建元大都时开始建造的,始于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直到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才完工,那时候叫和义门。之前在讲前门的时候,我们向大家解说过北京城城门的知识,一座城门不单只有城门楼,还有配套的瓮城。西直门瓮城稍晚于城楼,是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修建起来的。明代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修缮,改叫西直门。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为了增强首都的防御能力,西直门和瓮城得到了改建,修建了箭楼,把元代的瓮城城门包在了明代箭楼城台之内。至此,西直门的全套建筑才告成型。
西直门南面全貌及护城河老照片
在现代自来水工业出现之前,老北京最缺的资源就是饮用水,清代笔记小说《天咫偶闻》里记载北京的水井“井水多苦……若宫中所用,则取玉泉山水,民间不敢汲也”,说北京城里的水井都是苦水,口感很差,皇帝用的水是玉泉山水。玉泉山在北京城西北,旧时专门有人取了玉泉山的水,用水车运到北京城内。水车进城,走的就是西直门。和阜成门的梅花一样,西直门因为走水车而有了专属的logo,传说在西直门瓮城门洞中有一块水纹汉白玉石雕,这就是当时北京城男女老少熟知的——“西直水纹”。
西直门瓮城闸楼和城外店铺老照片
西直门城楼及瓮城内寺庙老照片
到了清末时节,火车传入中国,改变了当时中国的交通情况。北京作为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铁路建设的核心节点。不过,当时修路一般都要起用外国的工程师,直到1905年修建从北京丰台到河北张家口的京张铁路时,才第一次由中国自己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修建中国铁路的局面。当时京张铁路的第二站就建在了西直门外北滨河路,1906年建成,后来几经改建,一直使用到二十一世纪初,现在作为文物保留下来,在边上新建了北京北站。
西直门火车站
1992年,为了发展城市交通,北京市开始修建二环路,西直门地区成为了衔接公路、铁路和地铁的交通枢纽。为了保障道路交通的通畅,在西直门地区修建了一座立交桥。但是超出预计的是,立交桥建成通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交通负荷就增长了一倍,立交桥顿时不堪重负,成为二环路的一个堵点。
西直门立交桥
为了解决这个堵点,1994年北京市拆除了原立交桥,打算原址再建设一座新桥,1999年9月17日新桥建成通车。新桥修建在地铁站的正上方,所有建筑的桥桩都躲开了地铁站的核心位置。可能是为了减轻地面交通对地铁站建筑的影响,新桥由西向南方向开车行驶要盘桥三次,转弯810°,成为北京交通一个标志性的都市奇观,还衍生出了一系列段子和笑话,成为西直门地区的“口头文化遗产”。
传统城市的城门是进出城市的交通要道,但是历数北京四九城,唯有西直门见证了一座城门从传统城市的饮用水物流通道,逐渐转变成跨公路、铁路、地铁三种交通方式的交通核心枢纽。历史还在前进,民族复兴的脚步未曾停歇,虽然巍峨的西直门已经不存在,但是这一地区交通情况的演变,正是古老首都北京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见证。
▼
所有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螺旋真理
编辑|毛豆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