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沈阳广电传媒文化博物馆游玩攻略简介(手机畅游)
沈芳蕤 • 2023-10-29 02:48:24 • 次
#战“疫”时期,宅在家里就是贡献#
在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请各位减少出行,沈阳广电传媒文化博物馆带您线上看展。
与时代同行 ❤ 与城市并进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唯一不变的是,以声音记录历史,以图像见证过往的初心。本期我们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沈阳广电传媒文化博物馆展陈的重量级“展品”,它们见证了沈阳广播电视诸多重要历史时刻,有的已经功成身退,有的仍在大显身手,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它们的光辉与荣耀吧。
室内展区一层展厅
记录岁月的磨砺,传承广电精神力量。首先向您介绍一下一层展厅的这5台“大家伙”。
STUDER A827多轨录音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台从瑞士购入,工作稳定、品质极佳,目前国内保存完好的仅此一套。采用24轨开盘磁带,配合24通道降噪器,实现高保真录音。通过遥控器控制录音机主机,实现丰富的控制功能,结合周边应用,实现丰富的录音制作手段。
日立SK-970摄像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台从日本购入,也是同机型目前国内仅存的一台。因其信号传输稳定、伺服系统先进、并可实现演播室控制面板的远程控制,最早应用于演播室录制《沈阳新闻》等节目,适合拍摄人物、微距画面。
SONY 编辑录像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台用于制作播出模拟信号片源的线性编辑设备,采用的是3/4英寸录像带。通常由一台放像机和一台录像机组成,通过放像机选择一段合适的素材并播放,由录像机记录有关内容,然后使用特技机、调音台、字幕机来完成相应的特技、配音、字幕叠加,最终合成电视片。
声艺牌24路调音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台从英国购入,是10讯道转播车的音频系统核心。调音台具备24路输入,10路输出直推,输入输出规模庞大,能够完成复杂现场环境的音频调度工作。
SONY BVP-200摄像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台记者新闻采访和现场录制所用的主流设备。一部分是摄像单元,另一部分是录像单元。使用时须由摄像员和助理两人来共同完成,摄像员肩扛摄像机,助理挎着录像机跟随,因此被人形象地比喻为“背包机”。
室内展区负一层展厅
初心如炬,薪火传承。与时代同行,与城市共进。广电传媒丰厚的历史积淀与前瞻未来的硬核新技术在沈阳广电传媒文化博物馆完美汇聚。接下来向您介绍一下广电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8K、7.1杜比环绕音视频体验室
在这间体验室里,我们选用国产最新80寸8K电视机,呈现的画面更细致、色彩更丰富,您看到的是更加接近真实世界的图像。同时,借助杜比7.1音响系统营造出的逼真的环绕立体声场,让您体验电视科技之美!
5G+4K+AI实验室
有别于常规的电视演播室,这里展示的是依托我台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个智能移动拍摄系统——“艺卡”,提供的智能演播室整体解决方案。
“艺卡”搭载了4K、AR等前沿技术,拍摄精准度误差值≤0.02mm,可全角度人体跟踪、全方位移动、微距高速精准对焦拍摄,且具有实时存储、随时调用、场景缝合等功能。远胜手动拍摄的精准度,让人工难以完成的高难度镜头变成了不可思议的现实。艺卡技术的运用实现演播室制作的智能化,使节目呈现出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不仅节省人力、提高效率,还大大增强了节目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融媒体直播区 鹰眼系统
“鹰眼”系统采用GPON、5G等技术,通过专用平台强大的运算和感知能力进行数据的集中存储及处理。让我们从更高的视角来观察我们的城市,无论是城市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还是社会治安防范、辅助执法取证,以及重大活动现场调度等,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台于2019年率先在《迎战台风利奇马》、《沈阳马拉松全媒体直播》等报道中启用鹰眼系统。主持人通过简单的操作,便可调取各个点位的鹰眼探头数据,并实时通过电视进行转(直)播,为我们的广电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我台预计将在本市高层建筑上建设300个左右的“鹰眼”点位。
沈阳广电传媒文化博物馆提醒您
(点击大图更清晰哦!)
来源:沈阳广电传媒文化博物馆
责编:晓丹
编辑:洁雯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